化脓性汗腺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化脓性汗腺炎

Bk9kd.jpg

导致导管阻塞和破裂的大汗腺的疼痛性局限性炎症.

通常最初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在慢性病革兰氏阴性菌如变形杆菌是主要的.

症状,体征和诊断

损害可能会与混淆,但更倾向于持久,且根据它们的位置和临床病程可作出初步诊断.临床上,损害有典型的触痛,带红色的紫色结节,像疖但出现在顶浆腺分布的部位,包括(按顺序排列)腋窝,腹股沟,乳头周围和肛门周围.在有数年病史的病人,其特征为疼痛,波动感,溢脓窦道形成.在另一些慢性病例中,腋窝部的炎性结节可引起可触及的条索状纤维化的带.病变可很广泛,且可致残.如耻骨生殖器部位受累,可能引起行走困难,并有臭味.

虽然切除活检有助于诊断,但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细菌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化脓性汗腺炎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证见】 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祛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剂。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4)双黄连注射液,每次.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证见】 患病日久,时好时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热疼痛。可伴有面色眦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 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化脓性汗腺炎的外治法

初起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蜜调热敷。 脓成后宜切开排脓。 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治疗

易感的病人应避免刺激,如止汗药.早期原发的损害宜切开引流治疗,湿热敷及较长时间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见上文疖).对孤立的损害,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有效.如病情持续存在,手术切除,修复或受累部位的移植可能是必要的.一些病人用异维甲酸2mg/(kg.d)口服有效,但常有复发.依曲替酯(每日~1.5mg/kg口服)也可能有效,但停止治疗会很快复发.这些药物必须慎用  

目录

  1. 概述
  2. 病因
  3. 症状
  4. 治疗

概述

大汗腺感染后在皮内和皮下组织反复发作,广泛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称为化脓性汗腺炎(suppurative hidrosadenitis)。发病部位多在大汗腺分布区,如腑下、肛门、生殖器、臀部、股部、腹股沟、乳晕、脐部和外耳道,发生于肛门周围者称为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在中医学中属蜂窝漏、串臀瘘的范畴。20~40岁身体肥胖多汗的人,易患此病,女多于男。本病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大多发生在病后10~20年。国外Jackman报道,125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中有4例恶变为鳞癌,发生率为3.2%。  

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湿热侵渍,下注肛周,蕴结不散;或心脾两虚,健运失职,痰湿内生,结聚肛门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衡、胚胎发育不良、局部潮湿、吸烟过多、细菌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细菌侵入汗腺毛囊及与相通之导管,迅速繁殖,放出霉素,使腺管发炎、水肿、阻塞、化脓,在皮下蔓延扩散,形成多个脓肿。其间窄道相互通连,以致造成反复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和厌氧链球菌。本病感染的细菌有一定的规律性,腋部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特别是革半氏阴性球菌会阴部主要是厌氧链球菌;肛门和生殖器主要是F组链球菌感染

大汗腺、皮脂腺和它们开口所在的毛囊,在发育上都受雄激素的控制。青春期开始分泌,活动的最高峰是在性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大汗腺逐渐萎缩,分泌功能明显的减弱。本病的发病完全与大汗腺的活动一致,青春期以前从不发病,绝经期后不再发作。有文献报告例阉人用雄激素后发生本病。因此,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病理上,均表明本病是一个雄激素依赖性疾病

局部卫生欠佳、多汗、吸烟、搔抓、磨擦等各种刺激因素,均易诱发本病。  

症状

皮肤大汗腺部位长期反复发作多发性结节,持续时间最少3个月,不一定排脓或有波动感,但逐渐广泛蔓延,形成许多浅皮下瘘管、窦道和小脓肿,瘘管和肛管常无明显联系,肛管直肠无病变,无肛瘘内口,但有条索状融合的倾向。非大汗腺部位的耳后有黑头粉刺存在是本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月经前多病情加重。本病极易误诊,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疖:毛囊性浸润明显,呈圆锥形,破溃后顶部有脓栓,病程短,无一定好发部位。

淋巴结炎:结节较大、坚实,炎性浸润较深,附近有感染病灶。

三复杂性肛瘘:管道较深,内有肉芽组织,常有内口,多有肛门直肠脓肿史。

四潜毛囊窦道:几乎总位于会阴缝的后部,且在许多病例中,脓性分泌物中可见毛发

畸胎瘤:瘘管很深,常通入明显的脓腔。

化脓性汗腺炎多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常发生在身体健康、皮肤油脂过多、常有痤疮的青壮年人。初起为在骶会阴、阴囊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与汗腺毛囊一致的炎性条索状硬结脓疱或疖肿。以后化脓发生溃疡,瘘道形成,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溃后排出恶臭的糊状脓性分泌物。但病变仅位于皮下,不深入内括约肌。随着第一个窦道形成,许多窦道相继形成,融合成片,皮下发生广泛坏死,皮肤溃烂,可扩展到肛门周围、阴囊、阴唇、骶尾部、臀部、腰部和股部,愈合后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常瘵有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疼痛肿大及肛周出现藏毛瘘。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或并发内分泌脂肪代谢紊乱等症状。  

治疗

一内治法:

1、中药内服:

实热型: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分泌物多,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用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

⑵痰湿型:身体肥胖,咳嗽痰多,局部湿烂,分泌物多,舌胖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祛痰,方用二陈汤合三仁汤加减。

⑶心脾两型虚型:久病体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体倦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皮色晦暗,大便溏薄,肉芽不鲜,脓水时多时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解毒除湿,方用归脾汤加连翘、苍术黄柏土茯苓

2、抗感染治疗:急性期可酌情应用抗生素,一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决定选用抗生素的种类。常选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等,但因本病常反复发作,病灶周围纤维化,抗生素可能不易透入,所以药敏试验不一定与临床效果一致。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应用,可控制炎症,但不宜久用。

4、抗雄性激素治疗:近年来研究应用雄性激素药物环丙氯地孕酮(CPA)治疗化脓性汗腺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外治法:

1、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水煎熏洗。可选用硝矾洗剂、葱硝汤、二花一黄汤等。

2、外敷拔毒祛腐生新之剂,如五味拔毒膏

3、待腐尽伤面红活时,用生肌收敛之剂,如皮粘散。

4、急性炎症期可局部应用505硫酸镁溶液冷湿敷。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可用浅层X线照射治疗。

三手术治疗:根据病变情况,手术可一期或分期进行。

1、病灶小者,可敞开病灶基底部换药。

2、病灶广泛,深达正常筋膜者可广泛切除感染灶,伤口二期愈合或植皮。

3、病灶待大者,可行广泛切除加转流性结肠造口术。造口是为了避免创口污染,并非常规,一般不轻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