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样疹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水痘样疹
Bk89q.jpg

Kaposi水痘样疹是指在原有的皮肤病(多为遗传过敏性皮炎湿疹)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

诊断要点:

1.好发于5岁以下患湿疹的婴幼儿, 多有接触单纯疱疹感染者史,潜伏期1~2周。

2.皮损为在原有皮损上突然发生的多数密集扁平水疱,很快变为脓疱,疱中央有脐凹,周围有红晕,约1~2周后干燥结痂

3.患儿可伴有高热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并发脑炎内脏损害。 治疗要点:1.对患有湿疹或遗传过敏性皮炎的患儿应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接触。2.加强护理,支持疗法,对症处理。3.损害广泛者可用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3~6ml/日,每日1次或隔日1次。有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4.局部以抗炎、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可用3%硼酸、0.1%利凡诺或0.05%呋喃西林、0.05%黄连素溶液湿敷。外用抗生素软膏。  

水痘样疹治疗

一:全身治疗:1.应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2.严重病例,丙种球蛋白肌注。3.阿糖胞苷转移因子试用于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

二:局部治疗:以消炎、收敛、抗菌、吸收分泌物、防止混合感染为原则。0.1%雷氟诺尔溶液湿敷;1%新霉素霜外用;1:5000高锰酸钾湿敷;0.1%疱疹净眼药水滴眼。 如《外科正宗》小儿痘风疮记载:"痘风疮,因痧、痘后毒发未尽,留热肌肤,复被外风侵入,其患先从细疮作痒,渐次沿开成片,脂水生,搔之无度。"又如《外科大成》记载:"痘风疮,先则细疮作痒,次沿成片,脂水浸淫。由痘后遇风所致,甚者搔痒浸淫,肌无完肤,而成痘癞。 体内素有湿热蕴结,外感毒邪,湿热毒邪结聚,蕴蒸肌肤而发,辨证为湿热毒蕴。原有皮损突然肿胀加剧,甚则出现散在性或密集性水疱与脓疱,疱中夹有脐窝,周围有红晕、瘙痒,伴发热口苦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本证以发热,原有皮肤病上突发水疱与脓疱,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纸脉滑数为特征。素有湿热,复感毒邪,湿热炽盛则发热口苦、口干、热盛伤津则便干,小便短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是湿热毒蕴之象。

三:辨证选方:湿热蕴结。清热解毒利湿。方药:解毒清热汤加减(赵炳南《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公英10g,菊花10g,大青叶10g,地丁10g,蚤休6g,花粉6g,赤芍6g,黄芩6g,车前子(包)10g,冬瓜皮6g,木通3g,丹皮6g。水煎服,每日剂,分2次服。

四:其它疗法:1.有脓疱糜烂时用青黛膏外擦,每日3次。2.口腔粘膜疱疹者,用青黛吹口散外擦,每日3次。 水痘样疹,轻者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对于重症者并发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脑炎、中耳炎肺炎便血尿闭婴儿坏疽性皮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汤剂内服,配合西药抗菌素控制感染,积极进行支持疗法。急危重症以西药为主,配合中药治疗,以争取时间,控制病情发展,当病情缓解后以中药为主治疗,以改善身体整体状况,清除余毒,以防后遗症发生。 王坤山编《现代中西医诊疗丛书皮肤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