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肛管
Bki3w.jpg

肛管消化道的末端,上与直肠相连,下与肛门相接,有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之分。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长2.5cm。外科学肛管指肛缘到肛管直肠环平面的部分,成人平均长4cm,外科学肛管有4个界限;(1)肛门缘,平常也叫肛门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2)括约肌间沟,即白线,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约1cm,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食指伸入肛管,摸到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有一个凹陷的沟,即括约肌间沟;(3)齿线,在白线上方皮肤黏膜交界处,距肛缘约2.5cm有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线;(4)齿线和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门梳。

1.内面观肛管内有6~10条纵向的粘膜皱壁,称肛柱。平肛柱上端的环形线,即肛直肠线。相邻肛柱下端之间呈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相邻肛柱下 端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肛窦开口向上,窦内常有粪屑,感染后易致肛窦炎,严重者可形成肛瘘坐骨直肠窝脓肿等。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此线上、下覆盖的上皮血液供应、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完全不同,临床上有实用意义。齿状线稍下方有一呈环状隆起的光滑区,称肛梳,因其上皮深面 含有静脉丛,故活体上呈浅蓝色。肛流的下缘为一条略呈波浪形的线,称白线,距肛门约1.5cm。临床检查时可触到的浅沟即白线,亦称括的肌间沟,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 肛管粘膜及皮下的静脉吻合成丛,可因血流不畅而淤积,以致曲张成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者为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下者为外痔,若跨越齿状线上、下者为混合痔

2.肛门肛门为肛管末端的开口,相当于尾骨尖下方4cm处,通常呈矢状位纵裂。由于肛门括约肌的紧缩,肛周的皮肤形成辐射状的皱格,内含汗腺皮脂腺

3.肛门括约肌位于肛管周围,包括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

(1)肛门内括约肌:为直肠壁的环行肌层在肛管处明显增厚形成,属于不随意肌。仅有协助排便的作用,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2)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按其纤维所在位置,又可分为皮下部、浅部及深部。

1)皮下部:位于肛管下端皮下,肌束呈环形,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肛门下端应下及肛尾韧带。手术损伤或需要切断此部时,不致引起大便失禁

2)浅部:位于皮下部深面,肌束围成椭圆形,前方附着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尾骨下部及肛尾韧带。

3)深部:位于浅部上方,环绕肛门内括约肌与直肠壁纵行肌层的外面。其深部的肌纤维耻骨直肠肌相融合,形成较厚的环行肌束,前方有许多肌纤维互相交织,并与会阴横肌相接,在女性更为显著。后方的肌纤维多附着手肛尾韧带。由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层的下部等,在肛管与直肠移行处的外围,共同构成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 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手术时若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Bki3x.jpg

齿状线 dental line

为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上、下覆盖的上皮、血液供应、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完全不同。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