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血管所组成。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生存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由于血液循环,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并随时调整分配血量,以适应活动着的器官、组织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循环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将导致机体的死亡。

目录

  1. 定义
  2. 简介
  3. 结构
  4. 作用
  5. 预防
  6. 疾病
  7. 食品
  8. 细胞凋亡

定义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

心血管传输

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生存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由于血液循环,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并随时调整分配血量,以适应活动着的器官、组织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循环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将导致机体的死亡。  

简介

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布散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血管系统按其流过的血液是新鲜的还是用过的,是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动脉和静脉。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叫动脉,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根据动脉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将其分为弹性动脉肌性动脉小动脉;输送用过了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与同级的动脉相比,管壁较薄,而管腔较大,数目也较多,四肢和肋间静脉还含有静脉瓣,这些形态结构的特点都是与静脉压较低、血流缓慢等机能特点相适应的。体动脉血中因含氧较多,故颜色鲜红;体静脉血中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颜色暗红。但小循环与上述的大循环相反,肺动脉中却含静脉血,而肺静脉中却含带氧丰富的动脉血。在动静脉之间有一种极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其管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此连结成网,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可见,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多么庞大,包含着所有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结构

心:heart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并具内分泌功能.

动脉:artery运送血出心的管道,

管壁厚,弹性好,逐渐分支;

心血管系统

静脉:vein引导血回心的管道,

管壁薄,弹性差,容量大,逐渐接受属支;

毛细血管:capillary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管道,

彼此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它的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心脏的内腔房间隔室间隔分隔为左右不相通的两半。心腔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部分。左心房和左心室借左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借右房室口相通,同时在左房室口周围附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围附有三尖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的开口,左心房上有肺静脉的开口。

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起始处分别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能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入心室。

营养心脏本身的血管为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发生病变(痉挛、硬化、血栓形成)可因其供血区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绞痛,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塞

心脏由心肌组成的动力器官。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即心肌本身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与收缩的功能,不受中枢神经所支配。心脏有节律的收缩或舒张活动称为心搏。每分钟心搏的次数叫心率。成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钟,儿童的心率较快,15-16岁以后才接近成人,一般女子的心率较男子稍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安静时的心率较慢。

心血管系统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每一次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正常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毫升,每分输出量为4500-5000毫升左右。 

2.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大部分。动脉是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时所经过的的管道,其管壁较厚而有弹性,能承受内部的压力;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静脉的容量很大,通常可容纳全部循环血量的60-70%,故有容量血管之称;毛细血管是介于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几乎分布于全身的各个器官。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作用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

Bk923.jpg

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

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

它布散全身,无处不至,

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

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

血管系统按其流过的血液是新鲜的还是用过的,

是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动脉和静脉。

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叫动脉,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根据动脉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将其分为弹性动脉、肌性动脉和小动脉;输送用过了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与同级的动脉相比,管壁较薄,而管腔较大,数目也较多,四肢和肋间静脉还含有静脉瓣,这些形态结构的特点都是与静脉压较低、血流缓慢等机能特点相适应的。体动脉血中因含氧较多,故颜色鲜红;体静脉血中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颜色暗红。但小循环与上述的大循环相反,肺动脉中却含静脉血,而肺静脉中却含带氧丰富的动脉血。在动静脉之间有一种极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其管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此连结成网,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可见,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多么庞大,包含着所有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预防

心血管病的预防

心血管系统拥有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送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这些物质中有氧气、燃料(葡萄糖)、建筑材料(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被称作毛细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 心血管系统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气,与此同时,肺部的二氧化碳则被我们呼出。这些血管伸入心脏,而心脏则将血液挤压至全身上下各个细胞。在各个细胞处,血管形成一个毛细血管网络,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其他养料并带走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氧气以及葡萄糖是身体的各个细胞制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质;而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则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管叫做动脉,而从细胞里带走代谢废物及二氧化碳的血管叫做静脉。动脉血比静脉血要红,这是因为动脉血里携带氧气的物质是血红蛋白,它其中含有铁元素。动脉里的压力也要比静脉大。正如所有的血液要从细胞回流到心脏一样,所有的血液也都要经过肾脏。在那里,代谢废物被清除出血管,转变成尿液,并储存在膀胱里。

实际上“心脏病”这个名称是不正确的。主要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动脉疾病。年复一年,动脉血管壁上开始形成沉积物。它们被称为动脉血斑或动脉粥样化。“动脉粥样化”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粥(porridge)”这个词。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动脉中沉积物与浓稠的粥非常相似。这种动脉沉积的现象叫做动脉硬化症,而且它只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生。患了动脉硬化症,血液会比正常的血液粘稠,并含有凝块,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动脉会出现阻塞,从而使血液流动中断。如果这发生在为心脏给养的动脉血管里,那么,由它们负责给养的那半边心脏就会因缺少氧气而死。这叫做心肌梗塞或心脏病。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前,许多人被诊断为心绞痛——由于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葡萄糖的冠状动脉被部分阻塞,心脏获得的氧气受到限制,因而引起胸口疼。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我们用力或者承受压力的时候。

假如血管阻塞发生在大脑里,那么一部分大脑就会死亡,这就是中风。我们大脑里的动脉非常脆弱。有时候引起中风的并不是血管阻塞,而是动脉破裂,这就是脑溢血。如果阻塞发生在腿部,就会引起腿部疼痛,这就是血栓症的一种(一个血栓就是一个血块儿)。当体表的动脉发生阻塞时,就会在手部或腿部等处造成体表循环不畅。

人体心血管系统

综上所述,造成所谓“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动脉硬化(动脉里沉积物的形成);

第二,血块的出现(浓血)。

然而,还有第三个问题能够并且通常会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一道出现,那就是动脉硬化——动脉的变硬。动脉是有韧性的,不管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它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弹性而变硬。原因之一是缺少维生素C,因为如果缺乏维生素C人体就无法产生胶原质,而胶原质能够让皮肤及动脉保持柔软。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和浓血都会使我们的血压升高,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患血栓症,心绞痛,心脏病或者中风。  

疾病

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肌本身也要接受流经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一个动静脉系统(冠脉循环)向心肌提供富氧血液并将乏氧血液返流回右心房。分向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起始部。由于收缩时心脏受到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血液都在舒张期流经冠脉循环。

人体心血管系统

心脏疾病的症状

心脏疾病没有单一的特异症状,只是某些症状能提示心脏病存在的可能性,但当几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常能得出几乎肯定的诊断。医生首先通过病史和查体进行诊断。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帮助拟定治疗计划。然而,有时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没有症状。常规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诊时亦可能不会发现这些无症状的心脏病。

心脏疾病症状包括:某种类型的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然而,出现这些症状并非必然存在心脏病。例如:胸痛可能提示心脏病,但也可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

疼痛

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称为心肌缺血)以及过多代谢产物堆积都能导致痉挛。常说的心绞痛就是由于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产生的一种胸部紧缩感或压榨感。然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种疼痛或不适感的类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患者在心肌缺血时,可能始终没有胸痛发生(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腹部

人体心血管系统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气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是液体渗出到肺脏中肺泡间质的结果,称为肺充血肺水肿,类似于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气促只出现在体力活动时。随着心衰的加重,轻微活动时也发生气促,直至静息状态下都出现气促。卧位时液体渗到整个肺脏,而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主要分布在双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时发生气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时症状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病人夜间平卧时发生的气促,站立后可减轻。

气促不只见于心脏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肌肉疾病以及影响呼吸过程的神经系统疾病亦可出现气促。任何导致氧供与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状态,如贫血时血液携氧不足或甲亢时氧耗过度等,皆可致患者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由于心率异常、节律紊乱或泵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头晕和晕厥(见第23节)。这些症状也可由大脑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没有严重的病因。如长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动减少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可能会出现头晕。强烈的情绪波动或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也可导致头晕和晕厥。医生必须鉴别心源性晕厥癫痫,后者由大脑疾病引起。  

食品

九种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食品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 心血管系统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苹果: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大蒜: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洋葱:含有一种能使血管扩张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三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并可预防高血脂症高血压、中风、心血管等疾病,是心血管类疾病最佳保健食品。  

细胞凋亡

在心血管临床中报道细胞凋亡较早者是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ames曾从形态学上总结了自己近30年来对心脏传导系紊乱研究的病例,指出心脏电活动的紊乱有许多源于先天性,而且在多发性浦肯野细胞瘤房室结先天性良 心血管系统性多囊瘤、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房室结和希氏束在出生后的形态发生、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家族性房颤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均与细胞凋亡有关;随后,他又提出阵发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紊乱(某些病例可致猝死)及心律失常源性右心室发育不良与细胞凋亡有关,并通过对三例心脏传导阻滞猝死的患者进行尸检,发现其窦房结、房室结缺如,且心脏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数量极度减少,更证实此类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细胞凋亡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其与心脏超负荷及心力衰竭的关系。心脏超负荷的早期,心肌细胞出现代偿性肥大,若心脏负荷持续过大,则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减少,其决定因素是心肌细胞数量的降低及心肌组织的纤维化。Katz通过实验提出慢性心肌肥大的有害反应包括心肌细胞对生长因子反应的失调,即在衰老或持续负荷过重的心肌细胞,原可介导细胞肥大反应的某些生长因子亦可促进细胞凋亡;而具有生长抑制和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硝酸盐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这些生长因子的产生而改善心衰的预后。Bing的实验证实在持续超负荷的心脏中,生理状态下抑制细胞凋亡的某些营养因子的数量减少,亦可诱发心肌细胞的凋亡。Teiger等通过DNA凝胶电泳和原位3'末端标记证实,小鼠心脏在压力负荷过大时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并伴随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尤其在压力超负荷的早期(7天内),细胞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细胞凋亡,在第4天凋亡细胞的数量达到峰值。

动脉粥样硬化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动脉内膜的损伤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在它的发病机理中是否有细胞凋亡的参与,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Cho等通过对新生羊多部位大动脉的观察,指出新生哺乳动物的血管构型在出生后可因血流、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重塑(remodeling),在重塑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增生和低水平的凋亡;随动物年龄的增加,血管重塑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率亦随之下降。Bennett等发现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若是由c-myc诱导则P53基因起促进凋亡作用,而由bcl-2抑制则P53不表现促进凋亡作用,去除生长因子后的血管内皮细胞所发生的凋亡亦与P53无关。Kockx等从47例再次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处取出80只已狭窄或闭塞的大隐静脉移植片段,发现65只移植片段其狭窄和闭塞是由于平滑肌层的增厚,肌层的增厚是由于平滑肌细胞凋亡后的纤维化所致。Bennett等进一步观察了人的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正常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发现粥样硬化的和正常的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均存在凋亡,但正常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只是在去除血清中生长因子后才发生凋亡,而粥样斑块中的平滑肌细胞在有血清的情况下即可发生凋亡,去除血清则凋亡率明显增加,故推测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的脱落崩解是平滑肌细胞异常凋亡所致。Isner等观察了56例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行PTCA术和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的旋切斑块,发现有35例标本中存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尤其再狭窄的病例较原发病例的凋亡率显著增高,提示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很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调及纤维化过度有关。Han等检测了35例冠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现有25例标本中存在细胞凋亡,更证实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细胞凋亡有关。

缺血性心脏病的日益增多已引起注意,一些学者探讨了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是否发生凋亡。Tanaka等将离体新生大鼠的心肌细胞置于无氧的培养环境中,发现其在12小时后出现细胞凋亡,而对照组的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在72小时后仍无凋亡,反而出现增殖。Itoh等观察了19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细胞,发现这些患者的心肌细胞除坏死外还存在凋亡。Kajstura等通过阻断大鼠的冠状动脉,观察到在心肌缺血的早期,心肌细胞发生凋亡者显著多于发生坏死者。

减少组织器官缺血性损伤的最有效方法是尽快恢复其再灌注,但是较长时间缺血后的再灌注却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损伤即所谓再灌注损伤。Gottlieb等通过家兔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发现单纯缺血30分钟、270分钟和缺血5分钟再灌注240分钟的心肌细胞均未见凋亡,而缺血30分钟再灌注240分钟的心肌细胞出现凋亡,提示细胞凋亡可能是心肌对再灌注损伤的一个特殊反应,并有可能与迟发性心肌细胞死亡(临床上如心肌顿抑的发生)有关。

Bk9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