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鼓室

鼓室介于外耳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小气腔,其外侧壁为鼓膜,内侧壁即内耳的外壁。内侧壁上有两个小孔:上方的孔呈卵圆形,通向内耳的前庭,称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被镫骨底封闭;下方的孔为圆形,与耳蜗的起始部相接,称蜗窗(fenestra cochleae),活体时被第二鼓膜封闭,此膜对耳蜗内的外淋巴的波动具有缓冲作用。鼓室的上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部形成,该处骨板较薄,若鼓室疾患易波及颅内。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两块肌肉、一根神经和与大气压力相等的空气。三块听小骨,自外向内依次为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锤骨头砧骨体形成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并借韧带与上壁相连。锤骨柄细长,末端附着鼓膜脐上。砧骨长脚与镫骨小头形成关节,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边缘。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骨链使镫骨在前庭窗上不断摆动,将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和听骨链的活动还与两块小肌作用有关,两块小肌为鼓膜张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鼓膜紧张;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以调节声波。这两块肌共同作用,可使听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听骨链运动幅度减小,阻力加大,使外来的声波减弱,对内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目录

  1. 鼓室大致可分为六壁
    1. (1)上壁
    2. (2)下壁
    3. (3)前壁
    4. (4)后壁
    5. (5)外侧壁
    6. (6)内侧壁

鼓室大致可分为六壁

(1)上壁

鼓室盖,是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颅中窝。有时骨板发育不完整,代之以结缔组织,故患中耳炎时,可继发颅内感染。  

(2)下壁

颈静脉壁,借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起始部。  

(3)前壁

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较狭窄,有时不完整。前壁上部有肌咽鼓管开口,肌咽鼓管口可分为上、下二部,上部为鼓膜张肌半管开口,容纳鼓膜张肌;下部为咽鼓管半管开口,是炎症在鼓室与咽鼓管之间蔓延的解剖学基础。  

(4)后壁

乳突壁,此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乳突窦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故中耳炎时,炎症可扩散至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严重者可形成乳突瘘。在乳突窦开口内侧壁上有外半规管凸,下方有一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5)外侧壁

鼓膜壁,大部分是鼓膜,分隔鼓室与外耳道。中耳炎时可蔓延至鼓膜,引起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6)内侧壁

为内耳的外侧壁,亦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为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中耳炎手术时应慎重,防止损伤其内的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