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目录 |
耳的结构
外耳
包括耳廓及外耳道。耳廓为不规则的漏斗形,内为软骨,藉韧带、肌肉及皮肤附于两侧颞骨上。人类耳廓外形复杂,对美容起一定作用,外伤后整形比较困难。
外耳道外起自耳甲窝,止于鼓膜,外2/3为软骨部,内1/3为骨部。软骨部皮肤内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外耳道疖多发生于此处。外耳道是一圆形封闭管腔,按物理学原则此种管腔对波长比它长 4倍的声波产生共振作用。外耳道的主要功能是传音作用,若有耵聍栓塞、异物、耳疖等则传音受阻。
中耳
① 鼓室。颞骨内的含气空腔,藉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鼓室外壁为鼓膜。鼓室上壁名鼓室盖,与颅中窝相邻;下壁的骨壁前下方是颈内动脉,后下方是颈静脉球。鼓室后壁的后上方为乳突窦(鼓窦),与乳突气房相通。彭室内侧壁即内耳外壁,其中部稍膨出名鼓岬,其后上方为前庭窗(卵圆窗),是镫骨底板附着处。鼓岬后下方为蜗窗,由蜗窗膜封闭着,两窗相通内含外淋巴。鼓室内有3个小听骨,槌骨、砧骨和镫骨。鼓膜所接受的声波经镫骨底板传至内耳,声波可加强20倍(见听觉)。3 个小听骨藉韧带与肌肉和骨室壁相连。鼓室的肌肉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此二肌收缩均有使鼓膜内收作用,以缓和低音调对耳的刺激。
② 鼓窦。鼓室后上方的一个含气空腔,出生时即已发育。其内侧即为水平半规管及面神经锥段,乳突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
③ 乳突。在外耳道后部,借鼓窦与鼓室相通。其外形呈乳头状故名乳突。临床上有气化、硬化及板障三型。一般认为乳突气化呈蜂房状是正常的,不气化是病态的,多因中耳炎引起乳突气化不良或硬化。乳突气化面积大于15cm2为发育良好。乳突气化若在0~6cm2,在其发育过程中必有病理改变;乳突气化若在10~15cm2之间,则需参考鼓膜情况及听力来作结论。
④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至鼓室的管道,儿童咽鼓管平直,故儿童易受来自鼻咽部的感染而患中耳炎。若咽鼓管粘膜因炎症肿胀,则管腔狭窄致使气压调节困难,鼓室内成负压,血管渗透性增加,鼓膜充血,中耳疼痛,这就是航空性中耳炎的病因。
中耳的功能主要是克服声波从空气介质到液体介质传导的阻抗。
内耳
又名迷路,为听觉及平衡觉的主要器官。内耳包括前庭、耳蜗及半规管三部,各部外层为骨迷路,内层为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以外淋巴,膜迷路内充以内淋巴,两者互不相通。
① 骨迷路。指前庭、耳蜗和半规管的外层。前庭位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前部接耳蜗,后部接半规管,外侧壁有前庭窗及蜗窗。
半规管位于前庭后方,每侧有三个,即外半规管、上半规管及后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一端膨大,膨大部名壶腹。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的壶腹结成总脚,所以共有5个口开于前庭,同侧3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两侧的外半规管在同一平面。
耳蜗位于前庭之前,形似蜗牛壳,环绕匧周约长31mm,耳蜗基底部有前庭窗、蜗窗和蜗小管内口。蜗小管外口通至蛛网膜下腔,与内耳的外淋巴相通。
② 膜迷路。在骨迷路内,两者之间有外淋巴。膜迷路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蜗管4部。
膜迷路内有内淋巴,内、外淋巴液所含成分不同,外淋巴与脑脊液所含成分基本相同,而内液巴与细胞内液基本相似。内、外淋巴的钾、钠两种离子浓度不同,对细胞膜的通透性也不同,而产生神经细胞的膜电位。
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部椭圆囊隐窝中,后壁有膜半规管开口,前连球囊。
球囊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球囊前下部与蜗管相通,球囊有一短管与椭圆球囊管连合而成内淋巴管,再经前庭小管至颞骨岩部的后面扩大成内淋巴囊。
膜半规管位于椭圆囊之后,在骨半规管内,在膨大的壶腹部的壶腹嵴上有感觉上皮。壶腹嵴系重要的位觉感受器,接受角加速度的刺激。
蜗管为耳蜗内螺旋形膜质管道,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外壁有丰富的血管。上壁为前庭膜,下壁由骨螺旋板增厚的骨膜和基底膜组成。
螺旋器(科尔蒂氏器,系A.科尔蒂1851年首先描述)是将声波由力变为电能的重要器官。位于基底膜上,由感觉细胞(毛细胞)、各种支持细胞、网状膜及覆膜组成。内、外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与耳蜗神经相连。科尔蒂氏器的毛细胞将冲动传至螺旋神经鼠节的双极神经细胞,若毛细胞损害,虽螺旋神经节细胞正常,也无法将冲动传至中枢。此时可考虑人工耳蜗埋植。
③ 迷路的血液循环。其动脉来自内听动脉,内听动脉进入内耳后又分前庭动脉、前庭耳蜗动脉及耳蜗动脉,这些动脉无侧支循环,因此当阻塞时多出现耳聋、耳鸣和眩晕等症状。
④ 位听神经的中枢传导径路。有耳蜗传导径路和前庭传导径路。
耳蜗传导径路又分四级神经传导,一级是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一端接科尔蒂氏器的毛细胞,一端向中枢传导至延髓与桥脑之间的蜗神经核;二级是由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一部分经斜方体交叉到对侧上橄榄体,一部分不交叉,到同侧上橄榄体;三级是由上橄榄体再发神经纤维组成外侧丘系终于内侧膝状体;四级是由内侧膝状体到达皮质中枢。因二、三极神经元有交叉及不交叉的纤维,故一侧外侧丘系或听皮质的病变,能引起双侧部分听力减退,对侧较显著,如一侧蜗神经或蜗神经核的全部损害,则引起同侧全聋。
前庭传导径路是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止于延髓和桥脑交界处的前庭神经核,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组有四条路径:一是至内侧纵束到达同侧和对侧动眼、 滑车、 外展颅神经核(Ⅲ核、Ⅳ核、Ⅵ核),以引起两侧眼球反射;二是下降纤维至前庭脊髓束,引起躯干及四肢肌肉反射;三是前庭至脑干网状结构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四是前庭至小脑。是否到大脑皮质尚不清楚。
中医
耳,人体器官名。为五官之一。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关系密切。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肝、脾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通过经络联系,全身脏器及肢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均可在耳部反映出来,故耳廓有与全身脏器及肢体相对应的反应点,即耳穴。通过耳穴可以诊治多种疾病,亦可进行针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