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
目录 |
疾病名称
中耳癌
疾病概述
中耳癌(carcinoma of middle ear)较少见,可原发于中耳,或继发于外耳道或鼻咽部等外,大多数有慢性中耳炎的病史,外耳道乳头状瘤恶变也常侵入中耳。以鳞状细胞为多见,肉瘤较少。
进入肿瘤专题 中耳癌为发生于中耳的恶性癌肿。中耳癌的诱因,很可能是中耳的长期感染,其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本病病理是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基底细胞癌和腺癌较少见。
临床表现:血性耳漏,耳聋、耳内发胀,常为早期症状。继而有耳深部跳痛,向颞部和枕部放射。多数患者的中耳腔或骨性外耳道后壁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生长,堵塞耳道,易于出血。癌瘤起于鼓岬或乳突者,早期即可出现面瘫、眩晕;晚期出现张口困难及第 Ⅴ、Ⅵ、Ⅸ、Ⅹ、Ⅺ、ⅩⅡ脑神经瘫痪等症状群。颈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患侧或双侧,亦有转移至内脏或骨骼者。颅底颏顶位及颞骨体层X线摄片或CT检查可示癌瘤侵蚀范围;经病理检查可以确诊,且可依其类型选择治疗方法。此外,取外耳道分泌物作脱落细胞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治疗: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放疗、化疗、手术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性治疗。目前,一般都认为手术和放疗联合治疗,是较好的结合。其中临床上常见的方式有:扩大的乳突根治术、颞骨次全切术、颞骨全切术。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交替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预防脑水肿。一周内隔日作脑脊液检查。
疾病分类
疾病描述
中耳癌较少见。多为原发,亦可继发于外耳道、鼻咽、颅底或腮腺等处的癌瘤。病因不明,因多数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而疑与长期刺激有关。病理上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腺癌与肉瘤极少。
症状体征
早期有血性或脓性耳漏,耳内闷胀感,耳鸣与听力减退,因伴中耳炎而常被忽视。稍晚则感耳深部刺痛或跳痛;向同侧颞部、面部、枕部或颈部放散。若侵犯面神经可致周围性面瘫。内耳受累可发生晕眩、眼震与平衡紊乱。侵犯颞颌关节,则有张口疼痛和困难。腮腺或胸锁乳头肌被累及,则显现局部肿胀,向颅内扩展可使Ⅴ、Ⅵ、Ⅳ、Ⅹ、ⅩⅠ、ⅩⅡ脑神经受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侵蚀邻近大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出血。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因多数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而疑与长期刺激有关。
病理生理
病理上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腺癌与肉瘤极少。
诊断检查
可见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样新生物,质脆易出血,病检可确诊,颞骨和颅底的X线平片或CT扫描有助于确定原发部位与破坏范围。应详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仔细查找腮腺区和颈上深处有无转移淋巴结。
治疗方案
应尽早手术切除并辅以放疗,早期可做乳突根治术,稍晚应行颞骨次全切除或全切术,有时还应扩大切除部分腮腺,下颌关节甚至路底部分骨质。不宜或不愿手术者可单纯行放疗或化疗。
疾病预防
预防中耳炎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时根治是防止发生中耳癌有效措施。
凡遇下列情况要高度怀疑为中耳癌变:
1、耳内拭出或流出血性分泌物。
2、耳道内有肉芽样组织长出。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突然出现面瘫或疼痛。
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