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分泌性中耳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耳鼻咽喉外科学

耳鼻咽喉外科学目录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 ear)。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

(一)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常见原因为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淋巴组织增生、长期鼻咽部填塞等。此外,腭帆张肌功能不良,如腭裂,易患本病。

(二)感染: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晚近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1/2~1/3,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而分离出病毒为数不多,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的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理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免疫反应: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存在,并在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Ⅰ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病理】

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腔人形成负压,致使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持续,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趋正常。

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一般病程早期为浆液性,后期为粘液性。胶耳多出现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检查】

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变明显(耳部彩图2)。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淡黄色油亮,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称发线(耳部彩图3),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水平位。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鼓气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度受限。

听力检查:音叉及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平坦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有助于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鼓膜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以及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一)改善中耳通气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咽水通气法或导管吹张法。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忌用。

3.红外线超短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二)清除中耳积液:

1.鼓膜穿刺抽液: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图9-1)。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待5~10分钟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压慢注,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每周2次。

鼓膜穿刺法及鼓膜切口部位


图9-1 鼓膜穿刺法及鼓膜切口部位

鼓膜切开术及鼓室置管术


图9-2 鼓膜切开术及鼓室置管术

2.鼓膜切开术:液体粘稠,穿刺抽吸无效者,可作鼓膜切开术(图9-2)。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积液粘稠者,可注药液入鼓室,如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50%尿素等。

3.鼓室置管术:分泌物粘稠,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内径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图9-2)。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即可取管。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鼻咽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

2.抗生素治疗: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3.类固醇激素药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参看

32 大疱性鼓膜炎 | 粘连性中耳炎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