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颤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目录

颤震是指由内伤积损或其他慢性病证致筋脉失荣失控,以头身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代亦称.“颤振”或“振掉”。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呈进行性加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颤震病人也在增多,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

内经》称本病为“掉”、“振掉”,《素问.五常政大论》描述了其临床表现,如“其病动摇”、“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病变在肝,《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明确了病变与“髓”有关,《内经》的论述为后世阐述本病奠定了基础。至明代,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许多医家对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较系统地论述。《证治准绳.杂病.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手足动而头不动者,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不仅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机为“筋脉约束不住”,病与肝木风火有关。《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疚,其势为缓。《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振之谓。”这里指出与瘛疯区别,还与诸禁鼓栗有别,曰:“渚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鼓栗亦动摇之意也。”还指出病因:“此症多由风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挟湿痰者。”《赤水玄珠.颤振》认为颤震的病因病机是“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治疗应“清上补下”,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清代,《医宗己任编.颤振》强调气血亏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并创造大补气血法治疗颤震。《张氏医通.颤振》较系统地总结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并列举出13个证候和主治方药,还以脉象判断预后,丰富了本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较多,以内伤为主,尤以年老体衰多见,正如《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所说:“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劳欲太过,醇酒厚味,药物所伤,情志郁怒等为颤震的重要病因,但也有外感成为病因者,如《医学纲目.颤振》所说:“此症多由风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挟湿痰者。”本病有如下病机:

1.风阳内动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加之劳欲太过,或药物所伤,致使肾气不足,肾精亏耗,肾水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而生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神失主则筋不能自收持而生颤震。也有因情志郁怒伤肝气机不畅,阳气内郁化热生风而成。

2.髓海不足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或年少禀赋不足,或七情内伤,凡应事太烦则伤神。精生气,气生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不足,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3.气血亏虚或饮酒无度,嗜食生冷肥甘,或思虑伤脾,或药物所伤,致脾胃受损,中焦失于运化,水谷不能化生气血,则气虚血少,阳弱阴亏。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今阳弱阴亏,阳气不能上煦于头,阴精不能充养于脑,神机受累,筋脉肢体失司失控而生颤震。

4.痰热动风多因脾肾亏虚,水津运化失常而生痰,痰湿郁久而化热生风;也有因外感风湿热毒,邪留于心,伤及肺脾,心不主五脏,肺失通调,脾失转输,痰饮内生,积久生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流窜于经络,困扰于神机,筋脉失司失控而成。

或有痰湿之体,积年累月,阻滞气机,气不行血而瘀滞,痰瘀阻痹经脉,气血不运,肌肉筋脉失养而不能自主者为颤震。

综上所述,本病为脑髓及肝、脾、肾等脏腑受损,而引起筋脉肌肉失养和/或失控而发生的病证,这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和根本病机所在。因脑为元神之府,与心并主神机,神机出入控制四肢百骸协调运动肾主骨生髓,充养脑海,伎巧出焉,即肢体的精细、协调运动由肾精充养髓海而成;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阴阳化生之源,肾精的充养,肝筋的滋润,肌肉的温煦,均靠脾之健运,化生之气血阴阳的源源供养;肝主筋,筋系于肉,支配肌肉肢体的伸缩收持。故脑髓、肝脾肾等脏腑的共同生理,保证了头身肢体的协调运动,若病及其中的任一脏腑或多个脏腑,筋脉肌肉失养和/或失控,则发生头身肢体不协调、不自主地运动而为颤震病。病理性质,虚多实少。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虚,以阴精亏虚为主,也有气虚、血虚甚至阳虚者,虚则不能充养脏腑,润养筋脉。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风性善动,使筋脉肌肉变动不拘。痰,以禀赋痰湿之体为主,或因肺脾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痰之为病,或阻滞肌肉筋脉,或化热而生风。火,以阴虚生内热为主,或有五志过极化火,或外感热毒所致,火热则耗灼阴津,肝肾失养,或热极风动而筋脉不宁。瘀,多因久病气血不运而继发,常痰瘀并病,阻滞经脉运行气血,筋脉肌肉失养而病。

【临床表现】

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甚至不能持物为其临床特征。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初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随着病程的延长,头摇手足颤震频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继而肢体不灵、行动缓慢,表情淡漠、呆滞;终则口角流涎,甚或卧床不起。

【诊断】

1.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特征。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r、Mm等检查,具有西医学某些锥体外系疾病,如震颤麻痹等诊断依据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颤震应与瘛疚相鉴别:

瘛疯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其症见手足屈伸牵引,常伴发热神昏、两目窜视,头、手颤动;颤震为一慢性疾患,以头部、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无发热、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变症状,手足颤抖而无抽搐牵引。再结合病史的分析,辅以实验室及颅脑CT、Mm等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标本以病象而言,头摇肢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从病因病机而言,精气血亏虚为病之本,内风、痰热、瘀血为标。

2.察虚实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即机体脏气虚损的见症属正虚,痰热动风的见症属邪实。

治疗原则

扶正补虚、标本兼顾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根据标本虚实,以填精补髓,益肾调肝,健脾益气养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热,熄风止痉,活血化瘀祛邪治标为其治疗大法。

分证论治

.风阳内动

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滋生青阳汤。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麦冬养阴潜阳石决明磁石镇逆以潜阳;桑叶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郁热;天麻平肝熄风,滋燥缓急。诸药配伍,则滋阴与潜阳,相得益彰,尤适于阳亢较甚者。本证亦可选用滋荣养液膏,药用女贞子陈皮、干桑叶、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莲草枸杞子当归身、鲜菊花、黑橹豆、南竹叶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本方长于养阴,尤适于虚风内动者。

.髓海不足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督脉龟板任脉,一善温养阳气,一善滋养阴精,均为血肉有情之晶,善补人之真气人参大补中气,则气之源头得助,气化改善,气血调畅;构杞子滋补肝肾。四味相合,填精益髓,达到补养精、气、神三宝之功。方中尚可加熟地、鳖甲丹参赤芍以滋阴活血。有热象者,加知母黄柏相火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肉苁蓉温养肾阳

本证亦可用益脑强神丸:鹿角胶50G,麝香4g、海马50g、龟板胶50g、燕菜50g、西红花50g、玳瑁100g、枸杞子100g、石菖蒲50G,山茱肉75G,桃仁25g、何首乌100g、熟地75G,黄精100g、稀莶草100g、生槐米100G,五味子50g,共为细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日3次,淡盐水送服。本方具益气养血,滋阴潜阳,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之功。

.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

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益气升清;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临证时,可加枸杞鸡血藤、丹参、天麻、钩藤以增强其养血熄风之效。挟痰者,加半夏贝母瓜蒌橘络祛痰通络。本证亦可用心脾双补丸,药用人参、玄参、五味子、远志肉、麦冬、神曲酸枣仁柏子仁白术川贝母生甘草、丹参、苦桔梗、生地、川黄连香附朱砂,共为细末,以桂圆肉熬膏代蜜,捣丸如弹子大,每晨嚼服1丸,开水送服。

.痰热动风

症状:头晕目眩,头摇,肢体震颤,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痒,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风。?

方药:导痰汤

本方以半夏燥湿降逆,茯苓健脾燥湿,湿去痰无以生,陈皮利气,甘草益脾,脾旺能胜湿,利气则痰无滞留,此二陈汤意;制南星以治风痰枳壳理气降逆宽中。全方合用具有燥湿豁痰、理气开郁之功;应用时,再加皂荚宣壅去垢,导滞以通窍,硼砂热痰散结,生白芍生石决明滋养阴血平肝潜阳,则可增豁痰熄风之效。肝阳亢者,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潜阳。肝火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泻热

本证亦可用化痰透脑丸,药用九制南星25G,天竺黄100g、煨皂角5g、麝香4s。琥珀50g、郁金50g、半夏50g、蛇胆陈皮50g、远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胆50g,共为细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1日3次,白开水送服。本方有理气解郁、豁痰开窍之功效。

【转归预后】

本病多为原发性的,亦可继发于湿热病、中风中毒颅脑外伤疾病。临床多呈缓慢进展加重,.有时病情可暂时停止进展,也有在数年内迅速发展至完全残废者,一般不能自动缓解,治疗较难,预后欠佳。

体质强盛,正气尚充,病程较短的病人,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人可痊愈,部分病例在一定程度上病情可得到控制。少数气血亏虚,肾阴亏损,虚风内动病人,经益气养血、育阴熄风治疗,也有一定好转。但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当,以致气血大亏,脏器虚损,则逐年加重,可转为痴呆,每多并发它证而不治。

【预防与调摄】,

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致颤震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尽量保持安定情绪,切忌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受风、受热、受潮,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清淡,进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忌过咸伤肾之品;防止中毒及颅脑损伤等,对预防颤震的发生都有作用。调摄护理方面,尚应加强功能锻炼,做适量被动运动按摩肢体,行走等活动要注意安全,做好帮助喂哺等生活护理工作。

【结语】

本病是因内伤或其他慢性病证致脑髓及肝脾肾受损,肌肉筋脉失养失控,发生头身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病理性质虚多实少,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治疗则根据标本虚实,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常采用填精补髓、益肾调肝、补气养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热、熄风止痉、活血通络以祛邪为其大法。对风阳内动者,治宜滋阴潜阳;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气血亏虚者,宜补中益气;痰热动风者,宜豁痰熄风。若治疗得当,部分病例可以缓解症状。但多数逐年加重,预后不良。所以除药物治疗外,重视调摄与预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献摘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其藏肝……其病摇动注恐”;“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春动掉眩巅疾”;“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而用立,土乃青,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原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太阳之政……其病眩掉。”

《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人脾。……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人肾,窍泻无度”;“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张氏医通.颤振》:“颤振之脉,小弱缓滑者可治。虚大急疾者不治,间有沉伏涩难者,必痰湿结滞于中之象。凡久病脉虚,宜于温补暴病脉实,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而脉反虚弱,决无收功之理也。”

医碥,颤振》:“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易停聚,当兼去痰。…….风火交盛者,摧肝丸。气虚者,参术汤。心血虚补心丸。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定振丸。”

【现代研究】

1.治法研究栾氏归纳老年颤证治疗四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法,用于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损血,虚风内动,药用白芍、生地、麦冬、阿胶决明子、龟板、牡蛎、五味子、僵蚕全蝎等;益气养血,熄风通络法,用于心脾俱损,气血不足,药用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地龙川芎、丹参、赤芍、全蝎等;补气活血,熄风通窍法,用于久病人络,气虚血瘀动风,药用黄芪、赤药、川芎、红花、当地、地龙、桃仁、全蝎、牛膝、丹参、路路通等;清热化痰,熄风解痉法,用于痰热内蕴,阳盛风动,药用胆星枳实法半夏、陈皮、茯苓、天麻、钩藤、黄芩栀子、牛膝、全蝎、僵蚕、厚朴、大黄、竹沥等[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12]。姚氏对因脾虚气弱,精血不足,不能主持筋脉,产生振掉,以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党参、淮山药、白术、柴胡、升麻、熟地、菟丝子、炙甘草、陈皮、当归、淫羊藿)治之,对脑梗塞所致之下肢不时颤动,从肝旺痰阻,血脉阻痹论治,用化痰平肝,活血通络之剂(竹茹、地龙、川牛膝、全蝎、双钩、丹参、夏枯草、山羊角、赤芍、地鳖虫、天麻、红花、秦艽).为治,取得较好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11):509]。

2.辨证论治蔡氏辨证治疗加西药治疗帕金森氏病60例,气血两虚,血瘀风动,用定震熄风汤(生地、熟地、天麻、.全蝎、防风、白芍、钩藤、珍珠母、黄芪、党参、细卒、秦艽、蜈蚣、羚羊角粉);痰热风动用控涎熄风汤(白芥子胆南星旋覆花、钩藤、天麻、珍珠母、赤芍、葛根、白芍、苏子霜、半夏、薏苡仁全瓜蒌等);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用育阴熄风汤.(白芍、麦门冬、知母、黄柏、玄参、巴戟天、丹参、钩藤、全蝎、蜈蚣、羚羊角粉、葛根、首乌山萸肉等)。与对照组30例,均用左旋多巴。结果:两组分别痊愈4、0例,显著进步27、6例,好转19、12例,无效10、12例,总有效率83.5%、60%(P<0.05)[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9):527]。

肝豆状核变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进行性疾病,具有姿位性及/或意向性震颤、肌强直、构语障碍等症状与体征。西医主要用驱铜剂,如二巯丙二醇二巯基丙磺酸钠青霉胺等治疗,但毒副反应大或疗效差。近来有一些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取得较好的效果。.崔氏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以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者,温化寒湿,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精神症状为首发者,养阴柔肝,用一贯煎肝脏症状为首发者,温中化湿,用茵陈术附汤加味(茵陈桂枝泽泻猪苓、茯苓、附子干姜);骨关节-肌症状为首发者,补益肝肾,用左归饮加味;皮肤变黑为首发症状者,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月经失调为首发症状者,除湿化痰,用济生导痰汤{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10):7L刘氏辨证治疗肝豆状核变性45例,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型用川栋子延胡索、柴胡、广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等;脾胃积热、痰湿阻络型用苍术、白术、厚朴、姜半夏、陈皮、生石膏、胆南星、石菖蒲等;肝肾不足,肝风内动者用金钱草、大黄、茵陈、海金沙、柴胡、丹参、赤芍等。部分患者予右旋盐酸青霉胺服,禁食高铜类食物,结果:早期症状均得到改善;33例随访3年,病情基本稳定;1例随访7年,未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68]。

舞蹈病以颜面和躯肢的舞蹈样动作以及肌张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有不自主地面部表现挤眉弄眼、蹙额呶嘴、伸舌上肢关节时而届曲、时而伸直、时而扭转等临床体征,有作者将其视为中医颤震病的范畴。张氏以中药、导平治疗舞蹈病387例。中药:风湿型用党参、川芎、当归、熟地、赤芍、白芍、天冬、麦冬、龟板、鳖甲、全蝎、防风、僵蚕、地龙、蜈蚣;妊娠型用黄芩、白术、生地、元参北沙参、菟丝子、枸杞子、桑椹子砂仁、天冬、麦冬、桑寄生血管疾患型用黄柏、龟板、钩藤、天麻、白蒺藜、菊花、珍珠母、煅灶蛎、石决明、地龙、全蝎、蜈蚣;慢性进行型用黄精、旱莲草、大枣、龟板、当归、熟地、首乌、枸杞子、桑椹子、赤芍、全蝎、酸枣仁、僵蚕、地龙。导平:用ZDZ-3型经络导平治疗仪,四型分别予补泻、子母、贯通、局部平衡。10日为1疗程,治疗10个疗程。结果:治愈28例,显效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24]。

3.专方治疗徐氏以养血熄风汤治疗震颤麻痹病24例,方用白芍、钩藤、山萸肉、全蝎、鹿角胶、枸杞子、生地、白附子、当归、蜈蚣、甘草),水煎服。鸭蛋5-6枚,用95%酒精浸泡48小时后,1枚打入水中煮熟,每早空腹吃蛋喝汤。3个月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痊愈13例,显效8例,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2):534L熊氏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瘀血型老年震颤12例,方用黄芪、丹参、党参、钩藤、当归、赤芍、地龙、桃仁、香附、红花、全蝎,治疗30日,结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18.(4):9)信王氏以祛风除颤汤(炙僵蚕、蜈蚣、蝉蜕、地龙、葛根、当归、白芍、木瓜等)加减,配合针刺、西药治疗帕金森氏病24例。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18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总有效率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5]。

乔氏以益气养血,除湿通络之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玉竹、秦艽、白术、当归、茯苓、木瓜加减,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较好效果[辽宁中医杂志1994;2l(6):251)。杨氏借鉴汞中毒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利尿通腑之法(大黄、黄连、黄芩、鱼腥草半枝莲、泽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07例,治疗4周后,显效9例,好转8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4.2%。临床症状以言语不清、流涎、四肢抖动及笨拙疗效最好。脑型、假性硬化型与精神障碍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脑型与内脏型和脑内脏混合型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01;病轻者疗效优于病重者(P<0.001);治疗前后的尿排铜量和血清铜氧化酶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均<0。01),但血清铜、锌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中医杂志1993;34(11):676)信马氏采用凉血养血,熄风柔络治法,药用蝉蜕、地龙、白芍、.稀莶草、桑枝丝瓜络、竹茹、桑寄生、鸡血藤、忍冬藤、生地,治愈舞蹈病1例[中医杂志1994;35(5):262L黄氏治疗风湿性舞蹈病的经验是用桃红四物汤加味(生地、磁石、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僵蚕、红花、胆南星、钩藤、地龙)随症加减,发作期加磁石、龙骨痰浊壅盛加法半夏;有瘀血加血竭气郁心神不宁加郁金;气血虚加鸡血藤、黄芪[北京中医1994;(5):8)信蔡氏用肝豆汤(大黄、黄连、穿心莲、半枝莲、藓)并用二巯基丁二钠或青霉胺、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8例,健康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前本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全量表智商(FIQ)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5),PIQ更显著。治疗后总体智力水平显著提高(P<0.001),尤以PIQ提高明显(P<0.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6]。

32 痿病 | 腰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