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血瘀

血淤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目录

  1. 血瘀病症
    1. 气虚血瘀证
    2. 气滞血瘀
    3. 血瘀不孕
    4. 血瘀痛经
    5. 血瘀经闭
    6. 血瘀痿
    7. 血瘀崩溃
  2. 血瘀证临床表现
  3. 病机分析
  4. 肾虚血瘀理论
    1. 基本内容
    2. 理论依据
    3. 临床基础
    4. 研究进展
  5. 血瘀散
  6.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血瘀病症

气虚血瘀证

血瘀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血瘀

  

血瘀不孕

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因情志内伤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受寒凝,血瘀气滞,内阻冲任胞脉,经水失调,精难纳入,难于受孕成胎。症见经期错后,经行不畅,血块较多,腹痛拒按,情志所伤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宜行气理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因感受寒邪者,兼见手足不温,小腹凉痛,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少腹逐瘀汤。  

血瘀痛经

病证名。痛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所伤,致使血寒而凝,或气滞血瘀,瘀血内阻冲任胞脉,不通则痛。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逐瘀汤琥珀散。  

血瘀经闭

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瘀血阻滞冲任胞脉,积之而成经闭。症见经闭不行,小腹疼痛拒按,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偏于气滞者,重用乌药延胡索枳壳香附;偏于寒凝者,加肉桂炮姜。或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加减为治。  

血瘀痿

病证名。因瘀血所致的痿证。见《证治汇补.痿躄章》。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证见四肢痿软,不能运动,兼见疼痛,脉涩等症。治宜活血行瘀,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或归梢汤。

血瘀

  

血瘀崩溃

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瘀,或因寒邪侵袭,寒积胞中,经脉瘀血停滞于内,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而发为崩漏。症见经血淋漓不断或骤然下血量多,或经闭数月后又忽然暴下,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治宜活血行瘀,方用佛手散合失笑散,或用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乌贼骨龙骨牡蛎)。  

血瘀证临床表现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病机分析

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肾虚血瘀理论

血瘀

肾虚血瘀理论是一种创新的中医病机理论,是李积敏博士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提出的,理论主要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下列几个方面。  

基本内容

李积敏(字慎言)先生在《肾虚血瘀论》中曰:“久病及肾,久病则虚,……虚者肾虚也。……五脏六腑之虚,经络阴阳之虚,气血津液之虚,机体官窍之虚,四肢百骸之虚,百虚皆以脏腑之虚为要,脏腑之虚则以肾虚为本。本者,其根本也。”李积敏先生认为妇科疑难病大多是经多方辗转治疗无效,病程迁延日久,久病则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其中以肾虚为其根本。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生理运动之原动力,肾虚则五脏六腑皆虚,五脏六腑虚弱又可致肾之更虚。

《肾虚血瘀论》:“久病则瘀,瘀者血瘀也。……脏腑虚弱,气血运行无力,则瘀滞丛生,瘀滞成则怪病生。”李积敏认为妇科疑难病病历日久,久病脏腑气血虚弱,气血运行无力,则气血运行不畅,故瘀滞产生,则可发生怪病疑难病。

血瘀论

《肾虚血瘀论》:“人食五谷生百病。百病者,有病程新久之分,有诊断明确疑惑之分,有治疗容易艰难之分,有疗法有效无效之分。大凡久病、诊断疑惑、治疗艰难、诸法无效者,疑难病也。……久病则虚,久病则瘀。……脏腑、阴阳、经络、气血之虚衰,皆可致瘀。”李积敏认为久病则机体虚弱,脏腑、阴阳、经络、气血虚弱,则气血运行无力而不畅,则可产生瘀滞,因此诸虚皆可致瘀。

《肾虚血瘀论》:“久病则虚,久病则瘀,虚可致瘀,瘀可致虚。虚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即生;瘀则机体生新不顺,虚弱乃成。虚瘀相兼,病机错杂。所谓疑难病者,此为其一也。”李积敏认为久病则虚,虚则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则易产生瘀滞。瘀滞形成,则阻碍机体气血生新不顺,则机体虚弱更甚。虚实夹杂,虚瘀相兼,病机错综复杂,给辨证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理论依据

李积敏“肾虚血瘀”学说,是从“虚”、“瘀”着手来研究揭示中医妇科疑难病的一般病机规律。《内经.调经论》有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此即久病可致瘀的理论渊源。至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近代有学者对有关疑难杂证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量,发现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经活血化瘀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改善,病情好转或痊愈。因此,血瘀是疑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中医学有“久病及肾”“久病致虚”理论,久病正衰,最易成瘀,瘀象夹杂,可致怪病、疑难病。

李积敏就是根据中医这些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妇科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及治疗方面的规律特点,总结归纳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这一规律。且根据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医妇科疑难病治疗的疗效提高。  

临床基础

李积敏的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是在总结前人治疗妇科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而提出来的,它有其坚实的临床基础。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

血瘀

李积敏在论治妇科疑难病时,根据临床病状体征的表现,推究其病理机制所在,大多病证均可划分出“肾虚血瘀”证型,诸如慢性盆腔炎闭经、崩漏、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变卵巢肿瘤乳腺增生症、女性尖锐湿疣等。并创制出“慎言化瘀汤”“慎言祛瘀汤”“慎言消瘀汤”等著名方剂,它们均是以“肾虚血瘀”立论,旨在“益肾祛瘀”,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李积敏根据古今医家所积累的经验,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及大量的病例研究,认为“肾虚血瘀”是妇科疑难病病理发展的趋向。中医学有久病多瘀,瘀生怪病之说,而李积敏等人又通过对一些妇科疑难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经用活血化瘀法后,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了改善,病情亦好转或痊愈。至于“虚”,则因疑难病多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以及病程迁延日久,均与虚有关,不少疑难病在疾病后期或病程日久,多可发生虚损。

“肾虚血瘀”是妇科疑难病病理发展的趋向,其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于此,李积敏确立补虚与祛邪兼顾的“益肾祛瘀”治疗大法,每每应用于临床,使其治疗疑难病的疗效显著提高。

李积敏在辨治妇科疑难病时,常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划分出“肾虚血瘀”证型,并创制专门的方剂进行治疗。诸如治月经不调的淡园调经汤,治慢性盆腔炎的慎言慢盆汤,治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慎言盆瘀汤,治乳癖的慎言乳癖汤,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慎言祛瘀汤,治子宫肌瘤的慎言化瘀汤,治输卵管阻塞的慎言益肾通瘀汤以及治卵巢肿瘤的慎言卵巢肿瘤Ⅱ号方等,均是针对各个病证的“肾虚血瘀”证型,确定的治疗主方,而各个方剂均以“益肾祛瘀”立法而创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显示出强有力的疗效,并取得长足的进展,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专家及临床医师所应用。治疗其他证型,兼加“益肾祛瘀”药物李积敏在辨治妇科疑难病的过程中,常在非“肾虚血瘀”的其他证型用药时,也适当兼加一些“益肾祛瘀”的药物,从大量病例的比较研究结果来看,有其明显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无证可辨时,可试用“益肾祛瘀”法临床常会遇到一些只有通过检查才得知病变的存在,常常让中医感到“无证可辨”的状况。李积敏先生此常采用试探法。其具体操作就是试用“益肾祛瘀”法,应用相应方药进行试探性的治疗,观察其变化结果。  

研究进展

“肾虚血瘀”病机理论得到许多专家学者赞赏及认可,并广泛地被临床医师所接受,积极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李积敏先生认为,“肾虚血瘀”病机理论不仅是妇科疑难病的病机规律,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各科。这就需要各科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实践,最终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血瘀散

【方剂名称】血瘀散 【药物组成】乱发1斤(洗净,烧友)。

【处方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方剂主治】产后溺血,脉涩者。

【制备方法】上为散。

【各家论述】产后热伤冲任,血不归经,故血从前阴而出,全无疼痛,与溲溺自分,谓之溺血。发生头颅,乃血之余气,故血余,专走血分,烧友存性,力能去瘀生新,以治血溢妄行之溺血;为散,生地汁调下,足以壮水凉血而制湿,俾血无热扰,则血室清宁,而血无妄行之患,安有溺血之不痊乎?

【用法用量】生地黄汁调下3钱。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服用。

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或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气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等,均有较好的解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