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肿瘤 > 皮肤癌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上海市肿瘤研究所1988年上海市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统计资料表明,除恶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53/10万。Boring等报道,美国1991年除恶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肤癌新病例有60万人。据Giles等报道,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皮肤癌的发病率至少达650/10万,为我国发病率的100倍。据估计凡能活到65岁的美国白人,其中有40%~50%至少患过1次皮肤癌,这可能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

Bkke2.jpg


症状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作者遇一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转移者极少,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继之渐扩大,可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

3.鳞状细胞癌以30~50岁年龄多发,基底细胞癌50岁以上多发。前者发病快,常在短期内快速生长;后者缓慢。鳞癌好发于下唇、舌、鼻、外阴、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点、溃疡边缘高起、红硬、呈环状、菜花样外观,周边炎性反应显著,多有区域淋巴腺肿大。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眼眶内眦、鼻、颊、前额、手背;溃疡边缘呈蜡状、结节形、卷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应轻微或无,转移极少,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

【皮肤的诊断及得了皮肤癌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去体检,时常注意自己的身体有无皮肤癌的征兆,如果有一些反应就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适。要确诊是不是皮肤癌需要到医院去做具体的检查,看自己的血检指标,CEA,CA125,做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

1.体表皮肤上发生较硬结节,边缘隆起,并有向四周发展之势,应警惕到皮肤癌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

2.对患有慢性皮肤疾患和某些职业及接触放射性物质煤焦油沥青等的工作人员,如发生皮肤丘疹或小结节,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3.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确诊的价值。如果确诊是皮肤癌,首先不要慌,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判断应该如何治疗,进行多方面的咨询。一般皮肤癌不易做手术,特别是肿瘤大的已经压迫神经或者靠近大血管的情况,建议保守治疗,进行食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生可能与过度的日光曝晒、放射线、砷剂、焦油衍化物等长期刺激有关。烧伤瘢痕、粘膜白斑、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皮肤损害亦可继发本病。但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的病因。

(二)病机

古人云:"正气虚则为岩"。易引起正气虚衰的原因,不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饮食不节,体内阴阳失衡,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发生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积块结聚而发生肿瘤。《外科证治全书,石疽》指出,若局部皮肤"现小块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后必发大痛,不溃而死"。它描述的肿物形态及预后与皮肤恶性肿瘤非常相似。

中医认为皮肤为人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其为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连。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疏调血道,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与外邪相夹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或湿毒久留,皆可变生恶疮,发为本病。  

目录

  1. 分型病理
  2. 鉴别癌症
  3. 诊断
  4. 临床表现
  5. 临床分期
  6. 治疗方式
  7. 护理知识
  8. 术后饮食
    1. 验方偏方
  9. 发病机理
  10. 预防措施
  11. 早期症状
  12. 晚期症状
    1. 皮肤癌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3. 护理要点
  14. 参看

分型病理

分型

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

Bkke3.jpg

组织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诊断分型有确定的意义,且易于操作,兹将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分述如下:

1)基底细胞癌:真皮内有边界明显的瘤细胞群,胞核较正常稍大,呈卵形或长形,胞浆少,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间无间桥,因此,像很多细胞核密布在一个共同浆液中,细胞核染色无显著差异。有时可见细胞多核或核深染或呈不规则星状核。瘤细胞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在最外层排列成栅状的栓状细胞,瘤组织周围常可见到许多幼稚纤维母细胞及成熟的纤维细胞混杂一起。基底细胞癌间质含有粘蛋白,在制作切片时间质收缩,使间质与肿瘤团块边缘呈裂隙状分离,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在组织病理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可表现为实性型、色素型、纤维化型或硬斑状、浅表型。实性型可见多少不一、形态不同的癌肿团块埋在真皮内;色素型瘤细胞间有较多黑色素;纤维化型或硬斑状型具有显著的结缔组织增生,结缔组织成条束地包绕瘤细胞群;浅表型在表皮下有较多短小的花蕾状瘤细胞团。分化型可出现向毛发结构分化的角化型基底细胞癌,向皮脂腺分化的囊肿型基底细胞癌,向大汗腺分化的腺样基底细胞癌等。

2)鳞状细胞癌:癌细胞成团块或条索增生侵入真皮内,其中有多少不等的正常和不典型分化不全的鳞状细胞及角化不良细胞。不典型的鳞状细胞愈多,恶性程度愈高,其表现为细胞大小不等,核分裂不典型,染色深,胞浆嗜碱性,无细胞间桥。分化程度较高者则向角化方向发展的角化鳞状细胞,愈近中心时愈角化,中心可完全角化。根据肿瘤中不典型鳞状细胞所占比例,可将鳞状细胞癌分成四度。I度鳞癌:瘤组织不超过汗腺水平,不典型鳞状细胞少于25%,有很多角珠,真皮内有明显的炎性反应;II度鳞癌:癌细胞团界限不清,不典型鳞状细胞约占25%~50%,只有少数角珠,角珠中心多角化不全,周围炎症反应较轻;III度鳞癌:不典型鳞状细胞约占50%~75%,大部分没有角化,无角珠,周围炎症反应不显著;IV度鳞癌:不典型鳞状细胞占75%以上,核分裂象多,无细胞间桥,无角

 诊断

1.体表皮肤上发生较硬结节,边缘隆起,并有向四周发展之势,应警惕到皮肤癌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

2.对患有慢性皮肤疾患和某些职业及接触放射性物质、煤焦油、沥青等的工作人员,如发生皮肤丘疹或小结节,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3.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确诊的价值。  

鉴别癌症

鉴别癌前期皮肤病与皮肤癌 

要鉴别癌前期皮肤病与皮肤癌,首先我们要了解皮肤癌,尤其早期皮肤癌的临床特征。

早期皮肤癌多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常伴有鳞形脱屑皮形成,症状与牛皮癣湿疹炎症等良性皮肤病相近。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一个发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样小结节,表面有渗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是疤痕样表面光滑的纤维样斑,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及隆起。或是病灶内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点。

皮肤癌的上述特征与某些癌前期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的症状十分相似,很难鉴别。日光性角化病有粗糙的高出皮面的红斑,表面覆有鳞屑,除去鳞屑后,红斑常无明显隆起。这与原位鳞形细胞癌的呈边界清楚的、略高出皮面的红斑样丘疹极相近,唯后者的鳞屑及痂皮更明显,病变更具实质性。角化棘皮瘤常发生于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2~3周内迅速出现光滑的红色结节,其中央有角质栓子,结节边缘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与其相鉴别的鳞形细胞癌的结节是不光滑的,且结节边缘呈半透明状。

因为癌前期病变与皮肤癌极难鉴别,所以当你怀疑某病是皮肤癌时,最好是做个病理活检,以证实你的判断。  

诊断


皮肤癌活检诊断时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
①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
②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
③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
④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毫米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都具有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容易发现及方便活检的特点,容易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预后良好。兹就其临床症状体征分述如下。

1.基底细胞癌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硬,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2.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粘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临床分期

1.TNM分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x:未发现原发肿瘤。

T0:原位癌

Tis:肿瘤最大直径≤2cm。

T1:肿瘤最大直径>2cm,但≤5cm。

T2: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侵及深部皮肤下的结构,如软骨、骨骼肌或骨。

[注:若同时有多个肿瘤,应以这些肿瘤中T项分类中最高的为难,并在括弧中指明肿瘤数目,如T2(5)。]

区域淋巴结(N)分期: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0: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

Mx: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2.临床分期:

O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3N0M0。

Ⅲ期:T4N0M0;任何T,N1,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治疗方式

一、中药治疗

中药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既能巩固放疗、化疗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也就是切断癌细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在血管内形成稳定的抗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即: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呼吸,使癌细胞缺血缺氧,不再裂变,从而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

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癌的特点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中草药治癌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3.不影响劳动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 

4.副作用小。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作为皮肤癌首选的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术切除治疗,治治愈率达90%~100%。切除时,应距离肿瘤0.5~2cm作皮肤切口,并需要足够的深度,尽可能作广泛的切除。头皮、躯干和四肢的鳞状细胞癌切除应适当增加至2~5cm。对于已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淋巴结清扫术,但不必作预防性的清扫术。当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经受累时,则需要截肢。电刀切除优于单纯手术切除,因为干燥对开放伤口有利。化学外科治疗效果较好,但费时,代价较高。对切除范围较大者应切除的实施植皮术

三、放射治疗

皮肤癌位置表浅,边界清楚,直视下照射定位精确。一般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中度敏感,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特别敏感,而且皮肤耐受性较高。因此,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病灶,手术切除后易致瘢痕形成,影响美容和功能。老年体弱,有手术禁忌证(有糖尿病肾脏心脏疾患等)者,均可选用放射治疗。但对瘢痕组织上的病灶(烧伤瘢痕)、以前放疗区、血供不佳或肿瘤累及骨和软骨,如头皮、手指、鼻、耳等处都不适宜于放疗。放射源首选电子线,其次为接触X线或浅层X线,照射野边缘应超过肿瘤0.5~1cm,肿瘤边界不清者,则将边缘扩3~4cm。根据病变大小采用垂直、切线或多野照射。一般肿瘤剂量60~70GY/6~8周,基底细胞癌所需剂量稍小,治疗中应根据肿瘤退缩情况调整射野及剂量。肿瘤直径小于1cm,可用X线接触治疗,总量60~70GY,每次~30GY,间隔3天,共照2~3次,应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四、化学治疗

(一)局部治疗

1.氟尿嘧啶(5-FU)

对皮肤癌有较好的疗效,局部用药因很少全身吸收,故毒性小,而且一般很少残留癍痕。局部应用浓度为0.1%-5%。多应用5%的5-FU油膏外涂,每日-2次,连用4周。若在外涂氟尿嘧啶之前或同时进行液氮冰冻治疗,则疗效更快更好。也有用2%普鲁卡因2-4ml,5-FU0.25-0.5g,去甲肾上腺素0.5-1ml混合,先在癌瘤四周皮下、健皮内作浸润注射,然后再在癌内作多方向注射,3-5日一次。

2.博莱霉素(BLM)或平阳霉素(PYM) 国内多用0.1%-0.2%博莱霉素软膏外涂,每日-2次,一般无毒副作用。

(二)全身治疗

主要适用于不宜作手术切除或放疗的晚期病例;手术和(或)放疗后怀怀疑有残留病变及转移的患者。多用博莱霉素或平阳霉素10mg/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周2~3次,可加用环磷酰胺400~600mg/m2,静脉注射,每周一次,4~6周为一疗程。

五、诱导分化治疗

维A酸类能阻断癌基因表型的表达,可抑制多种动物和人的恶性细胞类型的生长,诱导细胞分化。Isotretinoin(B-顺式维甲酸)每日注射1.5mg/kg,可预防基底细胞癌患者发生新的病变。亦有以0.1%或0.3%的Tretinoin(B-全反式维甲酸)局部治疗而获得效者。

六、免疫治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科学家对舞茸(Maitake,又名灰树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结合为主链β-(1-3)结合为侧链葡聚糖和以β-(1-3)结合为主链β-(1-6)结合为侧链的活性葡聚糖,实验证明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过活化免疫功能而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同时还发现纯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过注射才能显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结合物)通过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舞茸D-fraction无论是化学结构和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别于从香菇、云芝灵芝、等其他菇类提取的同类物质,其生物活性也是这些同类物质所无法比拟的。

护理知识

皮肤癌”如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手术范围一般不大,不需特殊的护理。病人应尽量少暴露于太阳光下。在观察肿瘤复发方面,原处复发比远处转移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更多见。发现可疑的复发病灶后,应及时到医院确诊和手术。再手术疗效一般较好,手术有困难的,可进行放射治疗。皮肤癌有多发的倾向,在护理时,应对整个皮肤区经常作严密观察,特别要注意耳后等较隐蔽的部位。

“黑色素瘤”手术若发现病变浸润较深,复发或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加,要密切注意。手术后虽可用氮唑咪胺(DTIC)或卡介苗作辅助治疗,但疗效不肯定。因此应注意病人原病灶处有无复发,周围有无卫星结节,引流区淋巴结有无肿大,肝脏有无肿大,并定期作肺部透视,了解有无转移到肺部。  

术后饮食

1、皮肤癌手术后,耗气伤血,宜多食用补气养血之品,选用粳米扁豆大枣龙眼荔枝、香菇、鹌鹑蛋、胡萝卜、山药、藕粉粥、豆类等。

2.放疗时饮食 放疗时耗损阴液,宜多食滋阴养液之物,选用鲜蔬菜、鲜水果如菠菜、水白菜、藕、白梨、香蕉、葡萄泥鳅、海参、甘蔗粥等。

3.化疗时饮食 化疗时气血两损,宜常服养气之品,选用核桃仁桑椹白木耳、香菇、菱角、苡米粥、黄鳝等。  

验方偏方

验方:

板兰根120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剂,煎2次分眼。

疗效:按本方f台疗多例,疗效显著,1例服药2.5个月治愈。

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皮肤为人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其为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连。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调节血量,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肌肤失养,且脾不健运,易聚津成湿,可与外邪相挟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或湿毒久留,皆可变生恶疮,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对皮肤癌变之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发生在各种慢性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或与接触放射线、日光曝晒、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有关。基底细胞癌常在老年人的萎缩皮肤上发生。

皮肤癌的护理常识:

1、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El光直射和曝晒,使用遮阳工具,避免过多接触紫外线、x线等各种射线。

2、加强对职业性毒害的高危人群的防癌教育和定期普查,避免长期接触煤焦油物质、砷剂和化学致癌剂,职业接触者应当注意在工作中加强防护,以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3、对长期不能治愈的慢性溃疡、慢性炎症黏膜白斑等要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有助于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4、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5、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6、饮食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喝茶也可以预防皮肤癌。  

预防措施

a.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品如沥青、焦油、砷化物、苯并芘等,这些化学物质都有较强的致癌性。对于因工作需要,必须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的工人,尤其要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b.自觉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要随意点燃轮胎、沥青、塑料、电线皮等物质。

c.防止长时间的皮肤暴晒。医学家发现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皮肤癌,长期工作在阳光下的农民、渔民、野外工作者较室内工作者发生皮肤癌的几率要大很多。所以在户外工作、游玩时可涂些防晒霜之类的物品。

d.注意电离辐射,这主要是针对放射工作者而言。

e.积极治疗原发病。患有光化性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癌前病变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争取将皮肤癌扼杀于萌芽之时。

f.加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中医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皮肤癌扩散转移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血液淋巴道转移。皮肤癌一般通过血液传播

(1)淋巴系统转移: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流到淋巴结,在那里形成新的癌肿,又会再向其他淋巴结转移。

(2)血行转移:癌细胞侵入毛细血管后,可随血流周流全身,形成新的病灶。侵入体静脉的癌细胞先转移到肺,随后到全身各处;消化道癌细胞先侵入门静脉,再转移到肝;椎静脉系统与腰、骶、胸、腹等处的静脉之间有吻合交通支,无静脉瓣,而直接向脊椎、骨盆及颅内转移。  

早期症状

皮肤癌早期常见有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于头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皮肤、粘膜及皮肤粘膜交界处,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生长呈浸润性,浸入深部组织时,常伴有化脓性感染和淋巴结转移。易在色素性干皮病、老年性角化病基础上演变而来。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额面、眼眶、眼睑、鼻侧、耳周围等处,恶性程度较底,生长甚为缓慢,病程超过10~20年者极为常见,初起时多为一增厚的小块,逐渐呈隆起向周围浸润,很少转移。皮肤癌在我国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皮肤癌的发病率至少达650/10万,在美国的高加索人中,皮肤癌的发病率亦高达165/10万,为我国发病率的100倍。在皮肤癌中以基底细胞癌最多见,占60%以上。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非但难以区分其组织学类型,而且易与牛皮癣、湿疹等良性皮肤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无论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很好的疗效,治愈率可在90%以上。

早期皮肤癌多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常伴有鳞形脱屑或痂皮形成,症状与牛皮癣、湿疹、炎症等良性皮肤病相近。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一个发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样小结节,表面有渗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是疤痕样表面光滑的纤维样斑,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及隆起。或是病灶内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点。  

晚期症状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作者遇一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转移者极少,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继之渐扩大,可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

3.鳞状细胞癌以30~50岁年龄多发,基底细胞癌50岁以上多发。前者发病快,常在短期内快速生长;后者缓慢。鳞癌好发于下唇、舌、鼻、外阴、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点、溃疡边缘高起、红硬、呈环状、菜花样外观,周边炎性反应显著,多有区域淋巴腺肿大。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眼眶、内眦、鼻、颊、前额、手背;溃疡边缘呈蜡状、结节形、卷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应轻微或无,转移极少,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  

皮肤癌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①为了防止发生感染,应该保持皮肤局部清洁。

②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A的水果和蔬菜,喝茶也是可以预防发生皮肤癌的。

③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患者的情绪紧张,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

④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过的暴晒和El光直射,应该使用遮阳的工具,并且要避免过多的x线和紫外线的接触。

⑤对一些长期不可以痊愈的慢性炎症、黏膜白斑、慢性溃疡等需要积极的定期检查,因为检查还可以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⑥加强对职业性毒害的高危人群的防癌的普及教育和定期普查,应该避免长期的接触砷剂、化学致癌剂、煤焦油物质,职业接触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保护自己,防止发生皮肤癌的可能。

护理要点

1、皮肤癌有多发的倾向,在护理时,应对整个皮肤区经常作严密观察,特别要注意耳后等较隐蔽的部位。

2、在饮食上,皮肤癌患者应减少脂肪摄入,加强营养。

3、在饮食上尤应加以注意术后第2~3天起的情况,可视情况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藕粉、果汁等,随后再逐渐改为脱脂牛奶加甜面包、大米稀粥、豆腐羹、枣泥米糊以及面食类等。

4、在术后1个月内应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人,禁食高脂肪类和煎炸食品。主要指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烹凋尽量少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酒,这样就能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