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心包 重定向自:心包络
Bkfs4.jpg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络。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  

目录

  1. 心包的结构
  2. 心包的作用
  3. 古代医家对心包络的认识
  4. 参看

心包的结构

Bkbut.jpg

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可分为浆膜心包纤维心包

(1)浆膜心包 可分为脏层壁层。脏层覆于心肌的外面,又称为心外膜,壁层在脏层的外围。脏层与壁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内含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在搏动时的摩擦。

(2)纤维心包 又称心包纤维层,是一纤维结缔组织囊,贴于浆膜心包壁层的外面,向上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隔的中心腱紧密相连。纤维心包伸缩性小,较坚韧。  

心包的作用

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果受伤则病情危重,当邪气侵犯时,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减轻心脏受到损伤,因此说心包能“代心受邪”。即《灵枢.邪客》篇所谓:“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属于心包的经脉称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构成为表里相合的关系。

在热性病中,由火热邪气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等证候,其病变部位多在心包,称为热入心包证,以清心开窍法治疗。

古代医家对心包络的认识

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实际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症与心是一致的。如热邪内陷、出现神昏、缠语等心神的病变,称为“热入心包”;痰阻心窍,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等心神的症状,也称为“谈蒙心包”。故心与心包络在辨证论治上,没有多大差别。《医旨》曰: 包络虚, 宜钱氏安神丸; 虚而挟热, 醒心散; 包络实热, 宜犀角地黄汤、十味导赤散.后世明清温病学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响,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