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疾病百科 > 炎症 > 膝关节炎

目录

  1. 膝关节炎种类
    1. 1. 骨关节炎
    2. 2. 创伤后关节炎
    3.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2. 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及病变
    1. (1)关节构造
    2. (2)病变过程
    3. (3)症状
  3.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
    1. 1.关节软骨的退变
    2. 2.软骨下骨改变
    3. 3.骨赘形成
    4. 4.软组织的改变
  4. 骨性关节炎如何预防
    1. 关节炎被称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述
  5. 病理
    1. (一)细菌因素
    2. (二)病毒因素
    3. (三)遗传因素
    4. (四)性激素
  6. 临床诊断

膝关节炎种类

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常见疾病,常见的关节炎可分为三种类型。

希敏骨科医院 膝关节图片

  

1. 骨关节炎

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一般认为是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以软骨的慢性磨损为特点。常在中老年发病,在疾病的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轻微。早期常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不适感,活动后好转。遇剧烈活动可出现急性炎症表现,休息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2. 创伤后关节炎

是膝关节创伤后逐渐出现的关节炎。临床表现与骨关节炎相近,但是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经关节的骨折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关节炎的炎症性类型,早期以关节的滑膜炎症为主,继而侵蚀关节软骨,造成关节功能的严重丧失,晚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期残留严重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年轻人居多,通常累及双膝

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及病变

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包括有软骨退行性病变和关节边缘骨赘的形成。一般表现有关节疼痛、压痛、强响、关节积液、活动受限、关节畸形以及可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炎症。一般无全身的症状。了解些关节构造与病变现象可有助于更具体正确地认识疾病的症状。  

(1)关节构造

骨头与骨头联接处叫关节。关节骨的两端各覆盖着一层具有弹性的"关节软骨",软骨下有一薄层称为"软骨下骨板"的硬化骨。软骨外面另有滑膜关节囊以及肌肉附着。X线可透过关节软骨,故在X线片上是看不到的。看到的是关节端骨便是软骨下骨板。关节软骨是由1%软骨细胞与99%基质组成的。基质中以胶原纤维Ⅱ型占50%,并在软骨下骨板与软骨表面间成网状排列;另为30%是以透明质酸为主的粘多糖。在关节活动或负重受挤压时,网状结构中的水份便被挤出,骨节休息时它又像海绵一样从关节滑膜分泌的滑液中吸足水份并从而得到营养成份。这种结构功能很相似于电扇中轴与"含油轴承"关系:即轴转时油便挤出以润滑,轴仃多孔的轴承吸油备用。倘若"油膜"似的软骨结构(系统)受损,关节活动就受障碍,即产生了"骨关节炎"。  

(2)病变过程

骨关节的病变一般较为缓慢。一是软骨细胞的数目逐年减少,二是建造软骨的醣蛋白质的流失,从而迟缓了关节软骨组织的新陈代谢,使得新生合成的速度追不上体内分解破坏的速度,导致软骨组织愈来愈薄,并在其表面发生不平滑、粗糙、糜烂的现象。这样薄弱的关节结构很容易受伤,使得吸收压力的功能(弹性力)大为降低,甚而消失,最终便产生了酸痛甚至难以活动的地步。具体的病变情况:

1)"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当人体逐步老化或创伤或疾病时,关节软骨中Ⅱ型胶原纤维出现退化,随后逐渐出现断裂而变短,致使关节软骨失去了弹性。接着便进一步发生裂缝,大疱,糜烂与溃疡,从而使软骨表面呈毛刷状,粗糙不堪。不光滑的软骨面相互摩擦,便加剧软骨的磨损,於是关节软骨便遭到完整性的破坏。

2)软骨下骨板的病变:随着疾病的发展,因软骨脱落使软骨下骨板裸露,并可在软骨骨板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囊性变,这些囊性变会穿破骨板伸向关节腔内,使关节软骨面进一步残缺不全,此时病变已从软骨扩展至整个骨组织,表明疾病已经恶化。

3)关节边缘的骨质增生的:病变由软骨及骨组织开始,逐渐渐影响到滑膜与韧带甚至关节囊等关节的各部份。软骨破坏伴随有修复与增生,故滑膜与韧带的病变会使它们在附着点发生骨质增生,附着与增生的位置都在关节的边缘,在X线片上可看到关节边缘有唇状骨质增生。但是数十年的关节活动使关节囊与韧带不断的受到牵拉,也可以出现有骨性附着点的骨质增生,故不能仅以"骨质增生"便诊断为骨关节炎。而骨关节炎必须有其他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

骨关节炎一般症状包括:深部的关节疼痛、轻度的关节僵直、活动受限、关节功能丧失、关节发出吱吱声或噼啪声、肿胀等等。不同部位的具体表现如下。

1)手指骨关节炎:一个或多个手指红肿发痛,手指末端关节发生骨膨大,骨膨大也可发生在近端指关节。为多发性,中年女性多见,以累及远端指间关节为主;男性少见。都有家族遗传倾向。女性的手指骨关节炎表现:晨起指关节僵硬与疼痛,活动后好转,慢慢有对称的隆起逐成结节,最后出现手指畸形,有时还有小囊肿形成。家族性倾向非常明显。

2)膝关节炎:可为单发性,或双侧性,女性偏多且往往是体重超标者。中年后的症状:当坐起立行时觉得膝部酸痛不适,走了一时症状消失,这是早期表现。疾病的发展,活动并不能缓解疼痛,且上下楼梯或下蹲与座起站应都有些困难,需手在膝盖上撑助才行。多走之后膝关节有些肿,或肿得厉害,还可以抽出一些淡黄色液体。由于滑膜与关节囊有病变而增厚,活动时可有响声,如果是关节内有游离体形成,可影响关节活动,并不时有"关节绞锁"现象。到最后出现膝关节畸形,例如膝关节屈曲挛缩,O形腿或X形腿,甚至拄拐杖才能行走。

3)足部的骨关节炎:当鞋子太紧或穿高跟鞋时,大脚趾根部疼痛;骨膨大(结节突出)发生趾滑囊炎

4)脊柱的骨关节炎:出现颈部及下背部的疼痛;游走于胳膊及腿的疼痛;关节周围骨质向外生长形成的骨刺可刺激脊椎神经,引起受累身体部位的麻木和麻刺感。

5)髋关节的骨关节炎:出现腹股沟、臀部或大腿外侧的疼痛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较少有炎症因素的退变性疾病,它包括细胞及基质的退变,导致结构和功能的丧失,伴有软骨的修复及骨的重塑。  

1.关节软骨的退变

由于营养物质在基质内渗透扩散受阻,废物蓄积导致软骨细胞死亡,基质逐渐溶解,透明软骨局部发生软化、糜烂,软骨表面出现不光滑、无光泽,可见龟裂,在重力摩擦下,软骨将会被撞击或消失,最后“关节面”是增厚的高密度软骨下骨的裸露粗糙面,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  

2.软骨下骨改变

中央部位软骨下骨小梁数目增加,表现密度增加,间距变小,骨小梁方向与关表面更重直,而厚度无改变,呈“象牙样”改变,外围部位软骨下骨质发生萎缩,出现囊性改变。软骨下囊泡发生在骨质疏松区,骨小梁消失,骨髓纤维粘液样物质,囊腔内有死骨、软骨碎片和非定形物。  

3.骨赘形成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通过软骨化骨,形成骨赘,又称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人体生理代偿功能,也是人体为适应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它既是生理的,又可能转为病理的,它可以使失去稳定性的骨关节得以加强,也可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  

4.软组织的改变

关节囊与周围的肌肉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  

骨性关节炎如何预防

关节炎被称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

关节炎被称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全世界关节炎患者约有4亿人,我国关节炎患者在1亿以上,其中大多数为骨性关节炎。

几乎每个老人都有退化性关节老化,这是生理性的变化,其中 80%是有症状的,最普遍的表现就是关节疼痛。而且骨关节炎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和普及化的特点。过去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的退行性骨关节炎如今在50岁的人身上都经常看到。年轻人则往往是由于运动性损伤或骨折后导致的。另外,早期退行性关节炎不易引起重视,每年发作3次以上,有静息性关节疼痛的就应该去医院检查原因,及早治疗。

预防骨关节炎需从小开始,40岁以上几乎所有的人,凡是承受重量的关节都会发生变化。尽管大多数症状只是到年事增高后才显现出来。除年龄外,引起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超重、受伤和糖尿病等。

专家建议,首先要控制体重,肥胖不仅诱发其他全身性疾病,同时使身体关节受累,加速关节间软组织的磨损引发骨关节炎。其次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强肌健骨,但要避免运动过量引起关节的损伤。此外长时间坐时要注意姿势,办公室一族要经常变换姿势避免某个部位的关节长期处于负重状态。 要注意适度锻炼和合理饮食平时还要注意防止外伤,不要长时间低头和弯腰;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让关节经受长期压力;改变过量饮酒等生活习惯。

如果已经患了骨关节炎,要注意以下措施以减缓病情的发展:秋冬季节寒冷潮湿,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要在关键部位包上护膝或棉布,不要让患处接触凉风;少爬很陡的楼梯,少走上下坡路;平时避免机械性损伤,膝关节受累者应避免跑步和球类等剧烈体育运动;对不良姿势,如扁平足、膝内外翻、驼背和脊柱侧弯等,应尽量纠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类风湿的概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链球菌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1941年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名外,法国、比利时、荷兰称之为慢性进展性多关节炎;德国、捷克和罗马尼亚等称之为原发性慢性多关节炎;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病理

尚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一)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二)病毒因素

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三)遗传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 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性激素

研究表明RA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  

临床诊断

晚期类风湿病人,因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本病早期及少数关节受累病例,诊断时常有困难。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各国有不同的标准。1958年国风湿病学学会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现介绍如下:

(1)晨僵。

(2)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

(3)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5)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7)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①晨僵。

②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③关节肿胀的历史或所见。

④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以超短波电疗为主,电极板以纱布固定于膝关节两侧。治疗剂量,增生性膝关节炎为微热量~温热量,创伤性滑膜炎急性期为无热量,慢性期为无热量~微热量。时间20~30分钟,10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配合局部自我按摩,手法为一指禅推法、按、揉、擦法,部位在膝周及股四头肌。口服西药芬必得活血化瘀行气祛湿之中药。适当进行膝部功能训练。治疗1~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膝关节增生性改变是关节衰老退化的一种生理现象。由于膝关节天天都负重和活动,在软骨边缘和关节囊以及韧带的附着处就发生保护性新骨增生,形成骨赘。而创伤性滑膜炎是由于外伤引起关节滑膜产生滑膜炎,产生积液而引起各种症状。两者临床表现有同有异,均可采用超短波、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但按摩时手法宜轻柔稳健,作关节屈伸运动时,不宜用暴力。

超短波是应用波长10~1m(频率30~300mHz)的超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作用机制是热效应及非热效应,能消炎镇痛,能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生物活性升高,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专家提醒:如果患者平时能坚持做股四头股及膝关节功能训练,则效果更佳。但患者应注意锻炼的时机,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运动时宜缓慢稳健,运动量也不宜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