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胸壁前部浅层结构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医学电子书 > 《人体解剖学》 > 上肢 > 胸壁前部 > 胸壁前部浅层结构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目录

胸壁前部皮肤较薄,在浅筋膜中有皮神经、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管乳腺等。

1.皮神经cutaneous nerve

(一)肋间神经的皮支,即胸神经前支的皮支。第2~7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循环肋沟前行,至腋前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穿肋间外肌,经前锯肌的肌齿之间,然后从深筋膜浅出,分为前、后两支。主干继续前行,在距胸骨边缘约1厘米处依次穿肋间外膜胸大肌及深筋膜,成为前皮支而终。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行向外侧经腋窝底,分布于臂上份的后内侧面故称为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

胸部皮肤的神经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但也有重叠分布的特征,即在一个肋间隙范围的皮肤,除由同序数的肋间神经支配外,还有上、下邻位的肋间神经分布,因而,当一或二条肋间神经损伤时,往往查不出感觉丧失的体征

(二)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 为颈丛的皮支。锁骨上神经的分支跨锁骨浅面至胸上部,分布于第2肋以上的胸壁、肩峰等处的皮肤。

2.浅血管

(一)胸腹壁静脉 thoracoepigastric veins 位于胸侧壁,由一些小静脉汇成,下端起于脐周静脉网,上端汇入胸外侧静脉。它连结上、下静脉系统,当门静脉高压时,参与构成门一腔静脉的侧支循环。

(二)头静脉 cephalic vein 头静脉为上肢重要的浅静脉,此部可见它于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沟内向上内走行,穿过喙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图5-1)。

(三)胸廓内动、静脉穿支  胸廓内动脉在行径中发出肋间支和穿支,后者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一起在胸骨缘处从肋间隙浅出。女性的第2~4肋间隙的穿支较发达,分布于乳房。与胸廓内动脉穿支伴行的还有胸廓内静脉的穿支。

(四)肋间动、静脉的穿支  肋间血管在行程中发出分支分布于邻近结构,在腋中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随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浅出,并发出分支供应乳房。动脉前端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支吻合。

3.乳房 mamma

乳房位于深筋膜的表面。成年女性乳房的境界通常较外观大,其内侧 2/3位于胸大肌之前,内侧缘达胸骨旁线,外侧1/3可达腋中线附近,位于前锯肌表面,下、下界延伸于第2~7肋之间。乳房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机能与女性的发育、妊娠等因素有关。

Glyqsj95.jpg

图5-1 胸肌与锁胸筋膜

乳房的中央部有乳头,乳头周围色深的区域叫乳晕。乳房内含有蜂窝状脂肪组织和15~20个囊状的乳房小叶,每个小叶是一个囊管泡状腺,有一总导管输乳管。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各输乳管向乳头汇集,至乳头的基底部呈壶腹样膨大,称输乳窦,在乳头尖端处变细为输乳孔,开口于乳头。有些输乳管在到达乳头之前即相互汇合,所以输乳孔的数目往往少于乳房小叶和输乳管的数目。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避免损伤输乳管。乳晕内含有乳晕腺,为变形的皮脂腺,妊娠时显著增大。

胸部的浅筋膜包裹整个乳房,构成乳腺囊,乳腺囊伸入到各小叶之间形成小叶间隔,对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起支持作用。这些纤维间隔称为乳房悬韧带或叫库柏氏(Cooper’s)韧带,连于皮肤与胸肌筋膜之间,当乳腺癌时,腺组织肿胀增生,乳房悬韧带并不随之伸展,牵拉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桔皮样变”(图5-2)

Glyqskfh.jpg

图5-2 乳房矢状切面

女性乳房的淋巴管网非常丰富,淋巴流向与炎症的扩散和癌细胞转移的途径关系密切,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房的淋巴管网可分浅、深两组,两组之间有丰富的吻合,乳房的淋巴管回流大体可归纳如下:(1)乳房外侧部和外上部的淋巴管向外上方走行,绕胸大肌下缘和穿过胸大肌,注入沿胸外侧动脉分布的腋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群);(2)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穿肋间隙,注入沿胸廓内动脉排列的胸骨旁淋巴结,并借之与前纵隔淋巴结相联系;(3)乳房下内侧部与腹壁上部的淋巴管有吻合,也可穿过腹壁与膈下间隙、肝等的淋巴管吻合;(4)乳房深面可形成2~3条淋巴管,穿过胸大肌,沿胸小肌表面向上直接注入腋窝尖淋巴结或锁骨下淋巴结;(5)两侧乳房之间借助浅淋巴管相互交通;(6)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图5-3)。

Glyqshs4.jpg

图5-3 上肢浅静脉及淋巴引流

乳房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胸外侧动脉、肋间动脉以及胸廓内动脉的穿支,静脉伴随动脉走行。

32 胸壁前部 | 胸壁前部深层结构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