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口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变应性口炎

变应性口炎口腔粘膜变态反应炎症。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口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  

一 病因

1.药物过敏性口炎

属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但有时也可表现为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顾名思义,药物是本病发生的外因,而药物的种类、其中的杂质、给药途径、积聚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本病最重要的原因。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属于半抗原,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时才成为变应原。首次使用药物后,一般不发病,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时,即可产生变态反应。一般在接触变应原后24~48h发病。

2.接触性口炎

属Ⅳ型变态反应,所接触物质本身对口腔粘膜本无刺激性,即有刺激性也很微弱,一般情况下不致引起损害,但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此物质作为一种变应原,可引起变态反应而致病。

口腔科常见的致敏物质如牙托材料甲基丙烯酸甲脂、自凝丙烯酸脂、银汞合金;其它如泡泡糖和合成橡胶等。  

临床表现

( 一).药物性口炎

口腔粘膜损害常先于皮肤发生,有时亦可同时发生。患者应用某种药物后可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发作的潜伏期稍长,复发者则缩短,有时可在24h内发病。

1.口腔粘膜

发病于口腔粘膜时,患者首先感觉局部灼热不适。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损害,如常见在唇、颊、舌、腭等处的粘膜上出现充血水肿,若有水疱发生,由于言、食时的摩擦运动而迅速破溃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并有渗出。此时,患者即感疼痛。

2.皮肤

发病于皮肤时,则好发于手足、颜面,出现红斑丘疹等;如重复使用致敏药物,即在原部位出现圆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数目多少不一,还可能合并水疱,对此称之为固定药疹(fixeddrugeruption);有时,除固定部位外,亦可在新部位发疹。局部灼热、胀痒。一般持续1周左右,而后消退。

3.眼部

发病于眼部时,常见为结合膜炎,表现为球结膜充血、胀痛不适,分泌物增多等。

4.阴部

发病于阴部时,在生殖器肛门等处也可出现红斑、糜烂等现象。

(二)接触性口炎

症状出现较缓,因为口腔粘膜接触到具有抗原性物质后,至少需数天才能在局部形成抗体,此时上皮已被致敏,随着抗原物质的吸收,在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但也有因为接触物刺激性大而潜伏期短的。

常见发病部位为唇、颊、腭、牙槽前庭粘膜。接触致病物质部位表现为炎症反应,轻重不等,一般表现为充血、水肿、发疱、糜烂、渗出,或有假膜形成。在舌部表现肿胀明显,舌缘有牙齿压迫印痕。如果将致敏物质去除后,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炎症仍在发展,可能夹杂感染,以后逐渐愈合。  

三 治疗

药物性口炎

一、全身治疗

1.寻找可疑的致敏药物,并立即停止使用;追溯近几天的食谱,有无进食含有药物进补的药膳饮食。

2.全身支持疗法

补充液体、维生素,以加速致敏原的排出,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抗组织胺药物

可选用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口服;扑尔敏4mg,每日3次,口服;或给息斯敏(正名:阿司咪唑,Astemizole)10mg,每日1次,口服。

4.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作用,重症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泼尼松每日~60m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9mg,口服。

5.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0.5~1.0g,每日1次,缓慢静脉注射,以减少渗出。

二、局部治疗

应用消炎、止痛、抗感染的药物,如局部可贴敷各种抗生素药膜,或涂布2.5%金霉素甘油,敷中药散剂溃疡散等,疼痛严重者可用1%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涂布0.5%达克罗宁溶液以止痛。

注意事项:

治疗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或药膳过敏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以防滥用药物;用药宜简单,以减少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并注意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慎用或禁用与原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近似的药物;注意做药物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应同时准备好急救药品,以防万一。对确诊者,应向患者交代清楚,避免今后再用此药。

接触性口炎

1、防治

分析追溯发生接触性口炎的原因,并立即去除、更换可疑的修复充填材料。局部消炎、止痛、抗感染,可用抗生素药膜贴敷,或用抗生素甘油涂布,每2h一次,或涂布2%甲紫亦可。症状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或息斯敏等(同药物过敏性口炎)。

2、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加强自身防护,日常生活中慎用容易致敏的外用品,避免再次接触发生过接触性口炎的致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