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口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疾病百科 > 炎症 > 膜性口炎

Bkm7r.jpg

  

目录

  1. 基本概述
  2. 诊断方法
  3. 治疗措施
  4. 病因学理
  5. 病理改变
  6. 临床表现
  7. 鉴别诊断
  8. 参看

基本概述

疾病名称膜性口炎

英文名称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为口腔粘膜急性细菌性炎症,病原体以各种球菌为主,命名为球菌性口炎。本病临床特征为假膜,故又称为膜性口炎(membranous stoma titis)。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全身症状、假膜特点、粘膜炎症反应明显,剧痛,可明确诊断。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可协助诊断。诊断时需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继发性感染。  

治疗措施

一、全身治疗

1.抗感染

抗生素肌注或静滴,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全身支持疗法

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等。

二、局部治疗

1.抗感染

0.2%洗必泰液含漱,每日~6次;贴敷抗生素药膜或外涂2.5%金霉素甘油;含化药物。

2.止痛

1%普鲁卡因液含漱或0.5%达可罗宁液涂布。  

病因学

引发本病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常驻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并不致病,当机体遭受到某种刺激,如感冒发热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长期放疗、化疗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这些细菌异常增殖毒力增强而引发本病。原发性球菌性口炎并不常见,临床上多见的是继发于某种口腔损害之后,如单纯疱疹药物过敏性口炎等发病后的继发细菌感染,这种继发感染可称为继发性球菌性口炎,通常仍以原发病作诊断命名,在治疗原发病损的同时应注意抗球菌感染继发性球菌性口炎不属于本知识点所讨论的内容。  

病理改变

粘膜上皮表层坏死糜烂,上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及坏死细胞、球菌、脓球等形成的假膜,组织水肿固有层有大量急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原发性球菌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偶见成年人。患者起病急、发热、口痛、咽痛流涎,小儿因疼痛哭闹、拒食,并伴有全身倦怠不适。口腔粘膜充血显著、水肿,继而发生糜烂或溃疡,溃烂面上覆有一层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微高于正常粘膜,假膜致密、光滑、湿润似缎面为本病特征。去除假膜后的糜烂面上很快又形成新的假膜。患者疼痛剧烈、口臭局部淋巴结肿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细菌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球菌,虽临床上所见多为混合感染,但大都是以某一种为主。不同的球菌感染所致病变部位有所不同,通常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牙龈部多见,肺炎双球菌好发于硬腭、口底、舌腹及颊粘膜,而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唇、颊、软腭、口底和牙槽粘膜。  

鉴别诊断

诊断时需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继发性感染。本病需与坏死性龈口炎、雪口进行鉴别。

坏死性龈口炎:有牙龈坏死、龈出血、疼痛。有时与坏死牙龈相对的唇、颊粘膜可发生组织坏死,有较深溃疡,灰褐色无光泽假膜,腐败口臭。涂片检查可见大量梭形杆菌螺旋体

雪口:全身无症状,口腔无痛性白色斑点、斑片,粘膜充血不明显,涂片或培养可找到霉菌菌丝孢子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