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磷酸二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甲硝唑磷酸二钠

英文名称: Metronidazole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

化学名称: 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磷酸酯二钠盐一水合物。

分 子 式: C6H8N3Na2O6P.H2O

分子量:313.12

甲硝唑磷酸二钠在《药品类别》中归为硝基咪唑类,可用作抗寄生虫病药。在医学应用上通常制作成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应用于由厌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目录

  1. 物化性质
  2. 药理毒理
  3. 应用
    1. 适应症
    2. 禁忌症
    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4. 儿童以及老年患者用药
    5. 用法用量
  4. 不良反应
    1. 严重不良反应
    2. 常见不良反应
  5. 药代动力学
  6. 药物相互作用
  7. 注意事项
  8. 参看

物化性质

甲硝唑磷酸二钠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粉末。见光渐变黄色,无臭,味苦,有吸湿性。在水中易溶,在甲醇中溶解,在乙醇丙酮氯仿中,几乎不溶。甲硝唑磷酸二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甲硝唑约大120倍,根据患者需要可一次输入所需剂量。  

药理毒理

甲硝唑磷酸二钠为甲硝唑的前体药物,其注射液在体内经水解可产生相应量的甲硝唑。

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但对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抗菌谱包括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真杆菌、韦容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其杀菌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甲硝唑的杀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品的硝基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胞死亡。  

应用

在应用中甲硝唑磷酸二钠通常制备为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一般规格为0.915g相当于无水物0.862g,通过静脉注射产生作用。  

适应症

用于由厌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心内膜炎脓胸肺脓肿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脑脓肿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禁忌症

对本品或吡咯类药物过敏患者以及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疾病血液病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水解物甲硝唑可透过胎盘,迅速进入胎儿循环。动物试验发现腹腔给药对胎仔具毒性,而口服给药无毒性。本品对胎儿的影响尚无足够和严密的对照观察,因此孕妇禁用。甲硝唑在乳汁中浓度与血中相仿。动物试验显示甲硝唑对幼鼠具致癌作用,因此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若必须用药,应暂停哺乳,并在疗程结束后24~48小时方可重新哺乳。  

儿童以及老年患者用药

儿童应慎用并减量使用。老年人由于肝功能减退,应用本品时药代动力学有所改变,需监测血药浓度。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一次g,溶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1小时内缓慢滴注,每8小时1次,7日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

本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高剂量时可引起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后者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和感觉异常。某些病例长期用药时可产生持续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腹部不适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金属味等。

(2)可逆性粒细胞减少

(3)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瘙痒等。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晕厥、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等。

(5)局部反应如血栓性静脉炎等。

(6)其他有发热阴道念珠菌感染膀胱炎排尿困难、尿液颜色发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  

药代动力学

本品进入体内后,迅速被水解成甲硝唑和磷酸盐。静脉注射本品0.915g后,血浆中甲硝唑达峰时间(Tmax)约为10~20分钟,血药峰浓度(Cmax)约为50μg/ml。本品水解成甲硝唑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且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唾液胆汁、乳汁、羊水精液、尿液、脓液和脑脊液等中药物都能达到有效浓度。在胎盘、乳汁、胆汁中的浓度与血浆相似。蛋白结合率小于20%。主要在肝脏代谢。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9~11小时,60%~80%经肾排泄,其中20%为原形,其余为代谢物(25%为葡糖醛酸结合物,14%为其他代谢结合物)。10%随粪便排泄,14%从皮肤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能抑制华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药的代谢,加强它们的作用,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诱导肝微粒体酶的药物合用,可加强本品代谢,使血药浓度下降,而苯妥英钠排泄减慢。

3.与西咪替丁等抑制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药物合用,可减慢本品在肝内的代谢及其排泄,延长本品的血消除半衰期(t1/2(),应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调整剂量。

4.本品可干扰双硫仑代谢,两者合用时患者饮酒后可出现精神症状,故2周内应用双硫仑者不宜再用本品。 5.本品可干扰血清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的测定结果,可使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下降。  

注意事项

1.致癌、致突变作用:动物试验或体外测定发现本品具致癌、致突变作用,但人体中尚未证实。

2.使用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3.本品可干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己糖激酶等的检验结果,使其测定值降至零。

4.用药期间不应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因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干扰酒精的氧化过程,导致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可出现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潮红等。

5.肝功能减退者本品代谢减慢,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蓄积,应减量使用,并作血药浓度监测。

6.本品可自胃液持续清除,某些放置胃管作吸引减压者,可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血液透析时,本品及代谢物迅速被清除,故应用本品不需减量。

7.念珠菌感染者应用本品,其症状会加重,需同时给抗真菌治疗。

8.厌氧菌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给药间隔时间应由8小时延长至12小时。

9.本品不能与含铝的针头和套管接触,并避免与其他药物一起滴注。

10.重复一个疗程前,应作白细胞计数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