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目录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毒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毒力一般指同一病毒不同毒株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致病力是指不同病毒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病毒的特性及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决定了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和结局。

(一)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不出现临床症状感染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许多病毒性疾病流行时为此型感染,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来源。例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时,隐性感染约占99%,但隐性感染的人仍能向周围环境散布病毒,而传染他人。

(二)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临床所见的绝大多数病毒感染,如麻疹、乙型脑炎流感、脊髓灰质炎、水痘等都为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内,在一种组织或多种组织中增殖,并经局部扩散,或经血流扩散到全身(表22-3及表22-4)。经2~3天以至2~3周的潜伏期后,病毒繁殖到一定水平,由于局部或组织广泛损伤,引起临床感染。从潜伏期起,宿主动员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除致死性疾病外,宿主一般能在症状出现后1~3周内,消除体内的病毒。通常在症状出现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及病后数天到2周,从组织或分泌物中能分离出病毒。

表22-3 体内病毒的扩散方式(举例)

病毒血症血浆中游离病毒吸附于白细胞中的病毒乙脑登革热灰质炎、柯萨奇乙肝病毒麻疹单纯疱疹巨细胞、EB及痘类病毒
通过神经扩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狂犬病病毒
粘膜直接扩散流感、副流感、鼻病毒腺病毒

表22-4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传播方法及媒介所见病毒种类
呼吸道感染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流感、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麻疹、水痘及腮炎等病毒
消化道感染饮食物(粪便污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甲肝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轮状病毒
皮肤虫媒)感染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血、刺破皮肤脑炎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
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单纯疱疹病毒(1与2型)、腺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2型)等病毒

[注]1.在出生后,个体之间的病毒传播,称为: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例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经皮肤(虫媒)等途经传播。

2.通过胎盘,或于分娩时由母体传至胎儿的传播方式,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根据病毒在体内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下列两类:

1.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 )病毒仅在入侵部位的组织细胞中繁殖,扩散到邻近细胞或直接通过细胞间桥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病毒没有远距离扩散的能力,限于局部表面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如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病毒、腺病毒及轮状病毒的感染。

2.全身感染(Systemicinfection)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外,再感染邻近细胞,并且往往通过血流传播至全身。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肠道侵入,先在肠道粘膜以至肠系膜淋巴结中增殖,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流入全身淋巴结及脾等合适部位增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然后侵犯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

表22-5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比较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病灶
潜伏期
病毒血症
病后免疫力持久性
免疫力来源
病毒感染举例
呼吸道粘膜
较短
-
较短
局部lgA和细胞免疫
普通感冒(鼻病毒)
全身
较长
+
较长或终身
血流抗体和细胞免疫
麻疹、脊髓灰质炎

呼吸道病毒的表层感染(模式图)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身感染(模式图)

图22-1 呼吸道病毒的表层感染(模式图)图22-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身感染(模式图)

(三)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及慢发性感染。造成持续感染的原因有病毒本身的特性因素,如整合感染倾向、缺损干扰颗粒(DIP)形成、抗原性变异或无免疫原性;同时也与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有关,如免疫耐受、细胞免疫应答低下,抗体功能异常、干扰素产生低下等。

1.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

是指病毒的D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造成潜伏感染的病毒及潜伏部位见表22-6。

表22-6 潜伏性病毒感染

病毒潜伏位置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1型
单纯疱疹病毒2型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EB病毒
巨细胞病毒
人疱疹病毒6型
乙型肝炎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
背根神经神经原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可能)
肝细胞
上皮细胞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脑细胞
唇疱疹,眼和脑感染
生殖器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单核细胞增多症,眼、肾、脑和先天性感染
幼儿急疹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疣,皮肤癌子宫颈癌
爱滋病

2,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是指感染性病毒处于持续的增殖状态,机体长期排毒,病程长,症状长期迁延,往往可检测出不正常的或不完全的免疫应答。乙型肺炎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血持续存在HBsAg血清中可检出免疫复合物,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发展成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如,四个月内的胎儿感染风疹病毒后,母体抗体不能清除细胞内的风疹病毒,受染细胞分裂速度减慢,胎儿发育不正常,出生后出现多种多样的先天性缺陷或畸形,称为“风疹综合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才能消除产生病毒的靶细胞。此外,与疣有关的乳头瘤病毒可形成慢性感染,这是由于病毒隐藏在无血管的上皮细胞内,逃避了免疫监视,该病毒基因也可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

3.慢发性感染 (Slowinfection)

慢发性感染不同于慢性感染,其特点是潜伏期很长,通常在数月或数年,而后出现慢性进行性产生,直至病死。引起慢发性感染的病毒、所致疾病及主要病征见表22-7。

表22-7 慢发性感染病毒及所致病征

病毒所致疾病主要病征致病对象
逆转录病毒
慢病毒亚科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T1细胞数量及功能缺损
梅迪/维视乱病毒(Maedi/Visna virus)进行性肺炎/泛白细胞脑炎
副粘病毒
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CNS炎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脱髓炎
乳多空病毒科CNS灶性脱髓鞘
JC病毒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未分类病毒(因子)羊搔痒病(Scrapie)
可能为朊病毒(Virino)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库鲁病(Kuru)大脑皮质海绵状变性,震颤为特征
亚急性早老性痴呆(Creatzfeldjakob)大脑皮质海绵状变性,进行性痴呆为特征。
水貂(Mink)脑病水貂
32 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病毒与癌症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