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简称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70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 、煮沸10 分钟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
目录 |
基本概述
病毒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HBV只有3200bp,是一个相当小的病毒。其基因组共有四个ORF,编码以下一些蛋白:Core蛋白和pre-core蛋白,Pol蛋白,X蛋白,以及S蛋白(L,M,S)。Core是核衣壳蛋白;Pre-core现在不知道有何功能,它对病毒的复制不是必要的,但是可能与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关;X蛋白对病毒复制是重要的,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S蛋白是病毒的包膜蛋白,与病毒进入细胞有关。
HBV病毒的生活史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核衣壳-cccDNA-mRNA-rcDNA-核衣壳-组装释放。所以实际上HB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HBV的复制是离不开逆转录的。
医科大学视频《乙型肝炎病毒》鲁凤民教授主讲
基因结构
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经确定,现已证实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颗粒的DNA所编码,并且二类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较病毒基因编码能力和病毒多少,发现HBV DNA负链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而其正链开放读码区,不能编码病毒蛋白。HBVDNA负链有四个开放区,分别称为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S区可分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编码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163个氨基酸的前S基因,编码Pre S1和Pre S2蛋白。C区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75%以上,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X区可能编码有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
hbv的变异
由于HBV DNA在复制时,有一个逆转录过程,故易发生变异
s区变异可出现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共存,或者出现表面抗原阴性或表面抗体阴性的慢性乙肝,还可致使乙肝疫苗接种失败。前c/c区基因发生变异,能影响e抗原产生,故检查e抗原时可呈阴性结果,此时并不反映hbv复制减少和消失,而且有可能易于引起重症肝炎。x区变异可使hbv dna复制下降从而使血清中hbv标志物全部阴性,然而检测x基因则为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乙肝病毒的活动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因此总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但是innate和adaptive以及病毒变异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说,免疫系统漠视病毒的存在,保持免疫耐受状态时是一个免疫平衡;免疫系统强大到控制病毒又是另一个平衡;而双方反复搏斗的过程就会造成肝脏损伤。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最新统计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人群当中有14%以上人口感染。正因为这两种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在生活当中在亲情,爱情,入学,就业,出国,社交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歧视,许多患者病急乱投医,不但没得到最佳治疗效果,反而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加重,发展到肝纤维化,肝腹水,肝腹化和肝癌的发生。更有认同“乙肝无治论”之说,使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使病毒在体内反复复制,产生病变。这也是肝纤维,肝硬化,肝癌的发病原因。致使每年死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就有一百多万人。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引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血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生殖细胞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性接触为主),吸血昆虫(蚊子,臭虫等)传播,饮食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血源性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预防乙肝主要是严格检查供血者。尽量不使用血液及血制品,特别是进口血液制品。 医源性传播主要是注射器不消毒重复使用,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而造成传播。预防应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增强无菌观念,实行一人针一用一消毒,是预防乙肝经医源性传播的关键。
母婴传播是通过胎盘传播和经过产道传播两种方式实现。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母婴或父婴的传播,有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的几率较低,有人曾做统计仅为12%,一般的接触不会传播乙型肝炎。
其他传播途径有吸血昆虫叮咬,如蚊子,臭虫等,所以要注意消灭害虫,防止害虫叮咬。乙型肝炎饮食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使用公筷和分餐制还是有必要的。
广泛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
消毒处理
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处理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对多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热力消毒98°C2分钟即可使乙型肝炎病毒灭活而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制剂如0.5%的次氯酸钠,1分钟即使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聚合酶灭活;而过氧乙酸、环氯乙烷、碘制剂及戊二醛等,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作用既肯定又确切,都极大地充实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
高压蒸汽可以说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既简便易行又完全彻底的方法。但因许多物品、器材经不起高压蒸汽消毒,故又推荐采用对金属无腐蚀作用的戊二醛消毒被污染的器械(如电镜、内镜等),效果相当满意,但价格昂贵。对不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像疫苗与抗生素等,目前则采用r射线、X线和电子辐射消毒。这些射线能穿透塑料制品的包装,可达到完全杀灭病毒的止的,但常使人造纤维失去张力,使一些药品色泽改变,故也难在国内推广。
目前对纺织品、皮毛、塑料制品、文物、小型精密仪器、内镜、监护装置、人工眼球器材等都采用环氧乙烷蒸气消毒。而其他常用市售化学消毒剂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常用于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种:
(1)氯制剂:如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0*106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及氯化磷酸三钠等,室温下15分钟,用于清洗器皿和餐具,消毒效果满意。
(2)氧化剂:0.2%-0.5%过氧乙酸及15%过氧化氢,在室温下作用10-30分钟,可作外科移植物的消毒剂。用于患者餐具的浸泡,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
(3)烷化剂:2%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电镜的擦拭消毒,10%甲醛可用于血液制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4)碘化剂:1%碘酊25°C作用15分钟以上可用于消毒体温计、各种医用导管及牙科器械等。但应注意密闭,以免碘升华。消毒后应消除表面沾有的碘液。有条件时可选用碘伏(含有效碘200*10-6)则效果更好。而与肝炎患者更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及医护人员,则主张选用肥皂和流水冲洗至少2遍以上,以尽量减少手上皮肤沾染的乙型肝炎病毒,然后再用0.1%-0.5%过氧乙酸或含200*10-6有效碘的碘伏浸泡双手1-2分钟。
乙肝病毒基因检查的方法有哪些
用于乙肝病毒基因检查的方法主要有:荧光PCR法、竞争PCR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标记物法和PCR酶联化学发光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品质源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标准曲线以及标准荧光等各不相同,得出的数值左右漂浮,偏差很大,得出的检测值范围也不相同。
乙肝病毒基因检查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ELISA)检测和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检测。ELISA方法一直是临床诊断HBV感染的传统手段,反映机体HBV感染的免疫状态。而HBV-DNA检测则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乙肝病毒基因组保守的C基因区上270bp基因片段,以近于2n的指数(n为循环次数),在数小时内可将极微量的HBV-DNA特定的分子片断扩增至1x107~1x108倍,大大提高了HBV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是否为HBV感染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三种形态
感染乙肝病毒的病人血清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分别为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和管形颗粒(直径22nm)。
其中,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1970年Dane首先用电镜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呈球形,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来自宿主的脂质双层和包膜蛋白组成,有大约400个HBV表面抗原(HBsAg)即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中。用离子去垢剂如NP-40处理病毒颗粒,去除病毒外衣壳后,暴露出内层核心。核心的表面为病毒的内衣壳,内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BcAg)。HBcAg经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e抗原(HBeAg)。核心颗粒中间包裹着双链DNA分子、DNA聚合酶(P蛋白)等。
而小球形颗粒和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的管形颗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构成,不含病毒基因组,因而不具有感染性,被称为亚病毒颗粒。
乙肝病毒抗原及其对应抗体
由上可知,HBV的抗原有3种: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表面抗原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以及检测的主要标志。它具有抗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意保护性的抗-HBs,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由183个或185个氨基酸组成,高度磷酸化,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的唯一结构蛋白。正由于它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表面,被表面抗原覆盖,故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核心抗原具有强免疫原性,可诱导很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e抗原为可溶性蛋白质,传染性强,游离存在于血液中,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在病理上认为是HBV复制以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但其功能尚不清楚。抗-HBe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乙肝科普知识
- 正确认识乙肝:一种普普通通的疾病
- 乙肝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 如何看乙肝两对半化验单
- 两种‘小三阳’携带,性质很不相同
- “大三阳”的同学,你有苦恼吗?
- 乙肝"小三阳"比"大三阳"的肝炎更要重视
- 转氨酶升高,说明什么?
- 不要耽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 急性乙型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
- 如何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 抗病毒好药---替诺福韦
- 核苷类药治疗慢性乙肝:何时到头?
- 抗病毒药物能治愈慢性乙肝吗?
- 抗病毒治疗能使肝硬化逆转,这是真的吗?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该干什么?
- 与乙肝患者讨论几个与“性”相关的问题
- 乙肝妈妈到底能不能给宝宝母乳喂养
- 乙肝患者能否怀孕生小孩
- 饮酒对肝脏有什么伤害?
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