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ntero 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 virus),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这里主要叙述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些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引起散发或流行性发病,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儿童时期尤为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虽大都属轻症,但也可危及生命。可引起无菌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流行性胸痛、出疹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以及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等。

目录

  1.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病因
  2.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症状
  3.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诊断
    1.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检查化验
    2.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4.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并发症
  5.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中医治疗
    2.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西医治疗
  6.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护理
  7.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吃什么好?
  8. 参看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病因

肠道病毒具有不少共同的理化生物学特点,详见"脊髓灰质炎"。

柯萨奇病毒的最大特点为能使小白鼠致病,根据其乳鼠致病的不同,可分为A、B两大组。A组病毒至今已发现23个型(A1~24型,其中23型已归入埃可9型),此组病毒可使乳鼠发生广泛的骨骼肌肌炎坏死,引起弛缓性瘫痪。但大多不易在组织培养中分离。B组病毒已发现6型(1~6型),可使乳鼠发生局灶性肌炎及棕色脂肪坏死心肌炎肝炎脑炎胰腺炎等,引起肢体震颤强直性瘫痪,B组病毒可在组织培养中分离。

埃可病毒已发现31个型(1~34型,其中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只对人类有感染性,而对乳鼠不致病。猴肾或人肾细胞对埃可病毒很敏感,常用以分离病毒。自1986年以来又发现了免疫特异性与已知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不同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各型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仅少数型别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于局部粘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出现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循环导致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带至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心脏呼吸器官、肝、胰、肌肉等处,在该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病变,并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不同病毒株具有组织亲嗜性不同,靶器官各异,引起不同系统病变。病理变化视所侵犯的器官及程度而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脊髓灰质炎相似,但一般较轻,以脑膜炎症为多见。脑炎患者有灶性单核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新生儿常引起广泛病变,涉及脑、肝、心,以灶性坏死为主,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炎患者常有间质瘀血及炎性细胞积聚心肌纤维灶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破裂、心包炎性浸润等。肌肉可见严重细胞浸润或肌纤维坏 死。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症状

一: 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加以健康人群粪便带病毒者不少,因此诊断必需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才能确诊。

1、从病人体液(胸水心包液、脑脊液血液、疱浆液等)或活检(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诊断价值,但单从咽拭或粪便中分离到病毒不能确诊。

2、疾病恢复期(起病后3~4周)血液中抗体效价较疾病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则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体测定最为可靠。

3、临床上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症候群。从咽拭子或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型病毒,且从周围同样疾病者中也检出相同的病毒,而病毒分离率远高于未接触病人的对照组,则有诊断的参考价值。

二、各系统疾病

(一)脑部

1、瘫痪性疾病 自从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现肠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不算少见,柯萨奇A7、9、10,B1~5,埃可4、6、9、11、14、30均可引起。但肠道病毒71为主要能引起流行性瘫痪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可引起乳鼠肌炎及猴发生瘫痪。上海也曾见到由柯萨奇病毒B1、B5型及埃可病毒9型引起的瘫痪病例。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有报告柯萨奇A2、5、6、9及埃可6、22型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

2、脑炎 从夏季脑炎病例中也曾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甚至有人认为夏季脑炎中有15%系柯萨奇病毒引起。柯萨奇A2、5、7、9及B2、3、4均可引起脑炎,埃可4、6、9、11、30型也可引起,尤以埃可9型为多见。上海从夏季脑炎病例中,曾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和B3,以及埃可病毒3和9型,均证实为病原体

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可有发热、神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可伴脑电图异常。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多<100/mm3,以单核细胞为主,亦可始终正常,蛋白质略增加,糖正常。曾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分离出柯萨奇B3、6,埃可2、9、17、25及肠道病毒71。

柯萨奇B组病毒可在新生儿及婴儿中引起广泛性脑炎,常伴心肌炎肝炎,病情多重危,起病急,频发惊厥,易发生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致死。1973~1974年湖北曾报告一次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脑-心肌炎,以1岁以下发病为多。在足月新生儿中则常见轻型病毒性脑炎,仅有发热、纳呆、吐泻1~2次,脑脊液可有阳性发现,病程一般3~4天。

(二)心脏疾患(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主要由柯萨奇B2、3、4型病毒引起,约1/3~1/2心脏病变由其引起,A4、16型和埃可6、8、9、22、30型病毒也可引发。有人认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流行时,33%的患者有心脏病变。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婴,偶见于年长儿童,近年来成人发病也不少,以青春期和年轻者为多,大多为散发,男多于女。80年代我国学者从克山病病例中分离到柯萨奇B病毒,血清学证实主要为B3、B5。动物实验发现病毒直接侵犯肌纤维,发生坏死炎症反应。心脏病变临床症状可轻可重,轻者毫无自觉症状,重者可突然发生心功能衰竭。一般常先有短暂的发热、感冒症状,约7~10天,继而出现心脏表现。有乏力胸痛、脉速、气促等。心脏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各类型。

1、急性心功能衰竭 多见于新生儿,成人也可发生。起病突然,有阵咳、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也迅速出现心衰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肝脏急剧增大,伴肺水肿心电图呈低电压,心动过速,T波倒置和ST段低平等。急性心包炎可伴随心肌炎而发生或单独存在。急性心肌炎时血清心肌酶常增高。

2、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以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或各类传导阻滞为主。心电图检查有助确诊。轻者恢复快,但也可持续数月不愈,甚至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此型最为多见。

3、猝死 常在夜间发生,尸检证实为心肌缺血梗死或广泛心肌坏死,可在心肌细胞内找到肠道病毒抗原

4、慢性心肌病 近年来各国报告不少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心脏病变,涉及心脏传导系统、心内膜心瓣膜或心包膜,造成弹力纤维增生症、慢性心肌病、狭窄性心包炎等。胎儿期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钙化全心炎等。

约1/3病人,尤其新生儿和婴儿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呕吐、惊厥、反应迟钝等。脑脊液可有单核细胞增多,也可完全正常。可称其为脑-心肌炎。

(三)流行性肌痛 或称流行性胸痛,(epidemicpleurodynia,Bornholm病),大多为柯萨奇病毒B组1~6型所引起,但A组1、4、6、9、10型及埃可病毒1、2、6、9型也可引起。常发生局部地区爆发流行。多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壮年,家庭成员可相继或同时发病。潜伏期为2~5天,可延长至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可达39°~40℃)和阵发性肌痛,可累及全身各肌肉,而以腹部最多见,尤以膈肌最易受累。肌痛轻重不一,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儿童较轻,肌肉活动时肌痛加剧。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肌痛多在4~6天(12小时~3周)后自行消失。本病可间歇反复发作,但多能自愈。

(四)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其中以A2、4、6、9(1~10)、16、22型为多见,B组1~5型病毒也可致病,埃可病毒引起者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约4天,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痛突出)、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四周绕以红晕,疱疹溃破形成黄色溃疡。少则1~2个,多可达10余个,一般4~5个。此种粘膜疹多见于扁桃体软腭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周围血白细胞和分类正常。

(五)出疹性疾病 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常出现皮疹,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与皮疹的关系相当密切,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发生皮疹尤多。婴儿及儿童常伴发皮疹,而成人较少见。潜伏期大多3~6天,起病时常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如轻咳、咽痛等,而后出疹。皮疹呈多形性,有斑疹斑丘疹风疹样皮疹、疱疹或麻疹样皮疹等。也有热退时出疹,大多为埃可病毒16型引起,易误为幼儿急疹。柯萨奇A9常引起瘀点瘀斑。除皮疹外,有时伴发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六)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21、24及B2~5型都曾引起轻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A21大多在军营流行,咽拭阳性率高。埃可病毒4、7、11、20、25、30等型可引起某些流感样疾病或咽炎,柯萨奇B1、4型可以引起支气管炎,柯萨奇A9、16和B4、5,以及埃可9、19型病毒则可引起婴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可呈持续性呼吸困难、紫绀缺氧等,甚至因窒息而死亡。肠道病毒68型曾被证实为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

(七)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自1960年发现此病后,欧美亚洲均有报告,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及B2、5引起,尤以A16为多见,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有报告从皮疹处分离到致病病毒。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1983年后我国北京、上海、东北曾有多次报导。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为多,约占80%以上,成人也可患病,多为轻症。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为多。潜伏期2~5天。初起症状为低热流鼻涕厌食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粘膜硬腭,也可在齿龈、扁桃体及咽部见到,不久疱疹溃破即成溃疡。在口腔炎同时可出现皮肤斑丘疹,以手足为多,位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而质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2~3日内自行吸收,不留痂。预后一般良好,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八)婴儿腹泻 埃可病毒与婴儿腹泻关系甚为密切,从患儿粪便中常分离到6、7、11、14、18型病毒,18型病毒曾引起产婴室腹泻流行。国外报告引起小儿腹泻者尚有埃可病毒9、10、12、13、14、22、23、24型,柯萨奇病毒A组9、17、18、20~24型及B组2、3型。国内自1963年起也曾在福州、上海、广西等地从腹泻病儿粪便中分离出埃可病毒;上海分离的属7和18型,1973年广西百色婴儿腹泻流行时分离到埃可1、2、3、7、24型及柯萨奇B5型病毒。临床症状与一般婴儿腹泻相似,大多为轻症,曾报告埃可11型病毒可引起脂肪痢。由于健康儿童中粪便中肠病毒培养阳性率较高,故确诊其为腹泻致病原需有其他流行病学及血清学证据。

(九)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眼结膜炎(acute epidemic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从1986年首先发现此病后,西非、北非、新加坡、日本、印尼、南亚、欧洲均有报告,我国华东地区及香港1971年也有流行。各地分离的病毒株特性略有不同,经鉴定均属肠道病毒。因其在免疫学上又不同于已知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故称其为新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A24也可引起本病,1986年印度曾有大流行。本病传染性甚强,常发生爆发流行,患病人数可达数万至百万。小儿成人均可得病,家庭中传播性强,达70%以上受害。以手到眼传染为主,从粪便及咽拭分离病毒极少。潜伏期1天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眼结膜炎。突起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流泪,可有浓性分泌物及结膜下出血,但极少累及巩膜虹膜腮腺可肿大,全身症状极少,大多在1~2周内自愈。印度流行时曾报告于眼疾恢复后2~5周出现不对称肢体麻痹,酷似脊髓灰质炎,但脑脊液具有对肠道病毒70型的高水平特异抗体

(十)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 新生儿时期肠道病毒感染除与大婴幼儿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以外,也有不少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最多见是由柯萨奇B2~5及埃可11所引起,少数由柯萨奇A3、9及16所致。大多从母亲处传到这些病毒,但也可从医院工作人员处获得,胎内感染发病早,而大多为产时感染,发病稍晚。新生儿室暴发流行虽有不少报告,国内外都有。一般从出生后3~7天开始发病,早期一般症状较轻,无特殊性,如不安、纳减,暂发性呼吸困难,发热可有可无,有时在前驱症状和严重症状之间可有1~7天的症状好转间歇。全身性严重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或广泛性肝炎,心肌炎,常由B组柯萨奇病毒引起,常伴脑炎。新生儿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常超过每分钟200次,心脏扩大,闻到收缩期杂音及心电图改变,最后死于心力衰竭和休克,常伴全身多脏器受损表现如脑、肝、胰、肾上腺都有病变,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存活者心肌功能可在短期内恢复,少数可拖延几周。

新生儿严重肝炎大多由埃可11病毒引起,也有报告由埃可病毒4、6、7、9、12、14、19、21和31型引起的。初起症状有拒食嗜睡黄疸加深,1~2天内病情进展并出现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酸中毒出血症状加重,出现肝衰、肾衰抽搐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上升,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80%以上婴儿在2~6天内死亡,尸解常发现肝脏大片坏死和弥漫性出血,也有报告柯萨奇3、埃可6、9、11型病毒引起新生儿肺炎,预后也较差。可在新生儿感染者鼻咽分泌物,粪、尿、脑脊液分离出病毒,血清抗体也可上升。

(十一)免疫低下患者发生的慢性脑膜脑炎 在先天性或继发性B淋巴细胞缺损者,大多为X-伴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病儿患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大多由埃可病毒引起,也有个别报告由柯萨奇A4、11、15型或B组2、3型引起,开始可无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感头痛,轻颈僵直、嗜睡、运动乏力。后有肢体震颤,眼底水肿、抽惊、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这些症状、体征可轻可重,病程中有波动。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较一般无菌性脑膜炎为高,可从脑脊液中反复检出病毒数月到数年之久,但粪便中阳性率较低,脑、肺、肝、脾、肾、心肌、骨骼肌骨髓有时也可检出病毒。故认为此病系病毒直接侵犯组织脏器所致。病程中有T淋巴细胞转化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有慢性脑膜和脑组织炎症神经细胞缺失,胶质细胞增生,但其病变不如脊髓灰质炎广泛和严重,大多病人走向死亡。

(十二)其他 肠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脏、胰腺睾丸等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并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与风湿病肾炎溶血尿毒症、糖尿病等也有一定关系。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诊断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检查化验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在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二)病毒分离 一般都采取咽拭及粪便作病毒分离和检定,尚可从病人的脑脊液胸水心包积液血液、疱浆以及活检或尸检取得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取得后,应立即送检。可接种于猴肾、人胚肾、人羊膜、人二倍体或Hela细胞、KB传代细胞中进行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分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型的免疫血清中和试验进行型别鉴定。疑有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经皮下、腹腔内或脑内途径接种乳鼠进行病毒分离,因其组织培养阳性率不高。柯萨奇B组病毒亦可使乳鼠致病。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 采取双份血清,测定型特异抗体水平。一般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法)、放射免疫等法进行测定,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抗体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如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有极大的诊断意义。但因肠道病毒型别众多,血清学中和试验工作量大,只有当某地一已知型肠道病毒流行时,以此法进行诊断比较理想。

(四)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 以荧光染色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但目前除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应用外,在肠道病毒感染时采用不多,因需备各种型特异的免疫血清,手续繁多。最近采用许多血清型共有的VP3-ZC抗原和一种与多血清型的VP1衣壳蛋白交叉反应单克隆抗体,改进了免疫诊断方法,但目前仍停留于研究阶段。

(五)核酸杂交法 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鉴定有了新的飞跃。采用探针有以下三种:①cDNA探针,以病毒RNA某一片段为模板,由逆转录酶催化产生,大多克隆质粒载体中,再把带有显色基因生物素地高辛)或同位素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cDNA链中去,加以标记,若将标本先经12~24小时组织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RNA探针-由于RNA是单链分子,故它与靶序列的杂交反应效率极高,一般用特异的转录载体克隆肠道病毒RNA探针,混合几种RNA探针可使检测病毒型更广,RNA探针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都优于cDNA探针。③寡核苷酸探针,较上述二种探针有下面优点。因其链短,与等量靶位点完全杂交时间短,且可识别靶序列内一个碱基的变化,可检测点突变,又可大量合成,价廉。此探针因选择5′端非编码区共同序列,故可牢固而特异地同大多数临床常见肠道病毒结合。为了克服标本中肠道病毒滴度太低的问题,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从脑脊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内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一)无菌脑膜炎 主要应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相鉴别:

1、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可增高,但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9、16型也可引起腮腺肿大,则不易鉴别。

2、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因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很少发生瘫痪,且多为轻症,大多不留后遗症

3、乙型脑炎多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起病急,多伴神智改变,周围血及脑脊液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为其特点。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轻症 或未经彻底治疗者尤需加以鉴别。起病急,脑膜刺激征 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 降低,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菌即可确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5、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灶及结核接触史,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有薄膜形成,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6、隐球菌脑膜炎多起病缓慢,病程反复迁延,易有后遗症。

7、婴儿脑型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如中毒性脑炎)均应注意勿与肠道病毒脑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查至为重要。

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毒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季节、有流行趋势、伴发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二)流行性肌痛 胸痛显著时应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鉴别,胸透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疼痛严重时酷似阑尾炎,在成人尚需除外胆囊炎胆石症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肌痛一般局限于浅表部位,无深部压痛反跳痛。此外,腹部炎症常伴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而本症正常。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增高。

(三)急性心肌炎心包炎 新生儿心肌炎常与其他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等不易鉴别,如迅速出现心功能衰竭症状心律失常,应疑及肠道病毒感染。伴有皮疹、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脑脊液改变者,更有助于诊断。年长儿及青年期发生心肌炎、心包炎者,应首先除外风湿症,后者常有关节炎症状,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粘蛋白及C反应性蛋白增高有助鉴别。中年以上发生心肌炎需与冠心病相鉴别。

(四)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需与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常发生流行,其口腔疱疹常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常在小范围内传播形成局部流行,其口腔前部疱疹易形成溃疡,并伴发手、足较小较硬的皮疹。单纯疱疹口腔炎多为散发病例,病变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生,但以皮肤粘膜交界处为多见。

(五)出疹性疾病 多形性皮疹中斑丘疹需与麻疹风疹相鉴别。一般很少伴耳后、枕后淋巴结肿,疹退后也无色素沉着或脱屑。埃可16型感染皮疹在热退后出现,应与婴儿急疹鉴别。猩红热样皮疹需与猩红热相区别,一般症状及咽部炎症均较猩红热为轻。出现疱疹者应与水痘鉴别,如手、足、口病的皮疹形态较水痘为小,皮厚且较硬,多分布于手、足,少见于躯干。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并发症

本病可出现各个系统的并发症,例如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并发症。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感染;也可广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使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异性疫苗尚在研制之中。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中医治疗

该病主要是以西医治疗为主!若要进行中医治疗,则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呕吐腹泻者要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对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应适当给予镇静剂止痛药,出现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毛地黄化疗法,供氧,利尿等积极抢救。

经动物实验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期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故在疾病早期一般不主张应用,但对某些严重病症如急性心肌炎伴心功能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临床上仍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未发现不良反应,成人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每日~300mg,或强的松20~40mg,小儿氢化可的松每日mg/kg或强的松每日~2mg/kg,疗程1~3个月。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的护理

患者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粪便排出,持续1~18周,也可从咽部排出,时间短,约持续3周。患者脑脊液血液胸水皮疹疱浆、骨髓唾液及尿中均可分离出病毒。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或由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传播极广,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小儿受染机会虽较成人为多,但也有主要侵犯成人的流行报道。这些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易在家庭及集体机构中散布,继发感染可高达40%~70%,但隐性感染远较显性感染者多,其比例可达130∶1。本病终年可见,以夏秋为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常有改变,此为其流行特点。由于健康人尤其小儿粪便带病毒率较高(5%~50%),因此在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时,除粪便病毒分离外,尚应有血清免疫学方面的证据。

肠道病毒感染绝大多数病情较轻,一般都可顺利恢复。新生儿全身感染影响心、脑、肝等重要器官时,病情危重,预后差。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很少发生瘫痪轻瘫者恢复快,极少留下后遗症大流行中个别病毒侵犯延髓脑桥者,也可危及生命。急性心肌炎大都恢复,也可发生猝死,个别患者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心肌病

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均有助于防止本病的流行。对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或胎盘球蛋白6~9ml以预防感染。也有广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使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脑膜炎的流行。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甚多,故制备型特异的疫苗有一定困难,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对一些与大流行有关的型别,如经常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流行的柯萨奇A7型病毒和埃可9型病毒,和经常引起严重心肌炎的柯萨奇B组2、3、4、5型病毒等,应积极制备减毒活疫苗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吃什么好?

保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