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circulatory disturbance),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以及血液容量和性质的异常或失调。常导致组织代谢机能混乱,甚至造成组织死亡。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前者由心脏血管系统的疾病或血液本身状态的改变所造成,并波及全身各器官;后者则是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的循环障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局部性循环障碍常是全身性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如心力衰竭时常见四肢和胸前水肿;全身性循环障碍又可因局部性循环障碍而引起,如局部创伤的大出血可使血量减少,引起全身性贫血。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
目录 |
充血
又称动脉性充血。因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可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类。前者如采食后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的肌肉充血等。后者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如炎症早期呈现的充血,具有积极防御的意义。充血的机制基本上是神经性的,由于各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反射性地抑制了收缩血管神经,导致血管扩张而充血。此外,血管壁本身状态的改变也有一定作用。如在炎症过程中,构成血管壁的各种组织成分在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多肽腺苷酸、腺苷等)的直接作用下,可使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下降,从而使血管扩张充血。充血时组织含血量增多,富含氧气,血流加快,因此局部温度升高,色泽鲜红,体积肿大,血管搏动明显,代谢旺盛,机能增强。病因消除后常见恢复。但若充血程度严重且持久,则可能引起局部血压升高,甚至血管破裂出血。也可以由于致病因素的持续刺激和代谢产物的长期蓄积,导致血管壁神经肌肉麻痹,而发展成郁血、水肿和出血。
郁血
又称静脉性充血。指静脉血液回流发生障碍,造成静脉和毛细血管内郁积大量血液的病理过程。局部性郁血可由局部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如见于肠捻转或静脉内形成血栓等。全身性郁血主要由于心脏机能障碍或肺循环障碍所致,马患传染性贫血时常见。慢性猪丹毒伴发心脏瓣膜炎时,也可引起肝或肺的郁血或全身性郁血。此外,气胸及胸水时可因胸内压增高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继发全身性郁血。郁血组织由于蓄积多量血液而血流缓慢,含氧量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则增多,从而呈现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则血压增高,血管壁通透性也增高,并出现明显水肿,体表郁血部分的温度降低。郁血对机体的影响因发生的原因、部位和持续时间而有不同。短时间郁血可在去除病因后或由于代偿作用而恢复正常;长时间慢性郁血则可引起组织水肿和出血,甚至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有时间质结缔组织的增生,可导致郁血器官硬化,产生机能障碍。
出血
指血液流出血管,或红细胞渗出。血液流出体外的称外出血;流入体腔或组织内的称内出血。血管壁破裂是出血的直接原因,多见于外伤和炎症。渗出性出血时血管壁无明显的解剖学变化,红细胞由通透性增高的毛细血管壁漏出,呈斑点状出血。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与血管运动神经的反射性失调有关。中毒及某些传染病(如猪瘟、炭疽、出血性败血病及马传染性贫血病等)、寄生虫病(如牛泰勒虫病)、电击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可引起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小的出血灶可以完全吸收,较大出血灶的完全吸收则较难,一般是被结缔组织取代或包围(包囊形成)。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的部位、数量、速度和持续时间。心脏或大动脉破裂出血时,由于血压高,血流快,可引起急性大失血,后果严重。当出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3,而机体代偿机能又不足时,可因脑和心脏缺氧而导致死亡。脑内出血由于局部神经组织受害,可引起身体相应部位的机能障碍,甚至突然死亡。心包积血较多可使心跳停止。心传导部分的小出血可使心收缩机能失调。全身较大面积的小出血或长期持续小出血时则引起全身性贫血。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从血液成分中析出固体物质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称为血栓。形成的原因有:①血管内膜损伤。可导致抗凝作用消失;病变内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在受损部聚集,也会激活凝血过程,促使血栓形成。②血流状态改变。如心力衰竭时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流不畅,血小板容易析出和沉淀于血管壁附近,为其相互粘着和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③血液性质变化。主要指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如创伤、烧伤、大手术和大失血时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加,粘性增强,凝血酶元和纤维蛋白元也有所增多,使血液的凝固性增高,促进血栓形成。上述3种因素常同时存在,并互为影响。
血管中形成的血栓,一般可被白细胞崩解后释放的蛋白分解酶逐渐溶解而完全消散,无不良后果。较大的血栓则往往不能完全溶解,血管壁内结缔组织可产生肉芽组织,逐渐把它机化,结果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有时也可在已经机化的血栓中形成新的血管,使血流部分地,或全部地恢复,称为血管的“再通”。少数未机化的血栓也可能因钙盐沉着而发生钙化,在血管内形成结石,称为静脉石或动脉石。血栓的止血作用是其对机体有利的一面。但在动脉管内形成的血栓可阻塞血流使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梗死)。静脉管被血栓阻塞后可发生郁血和水肿。有时血栓在血管内会整个地或部分地脱落,并随血流运行,成为栓子,可引起栓塞。例如左心瓣膜上的血栓碎片脱落后,很容易造成肾和脾的栓塞,引起贫血性梗死。除血栓栓子外,其他常见的栓子有空气、脂肪、瘤细胞、细菌团块及寄生虫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