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疫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风疹疫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其危害性在于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BS),使胎儿畸,造成社会问题以及家庭的不幸。接种风疹疫苗使预防控制风疹流行的唯一有效措施。

目录

  1. 介绍
  2. 预防的疾病
  3. 引起的其他病症
  4. 历史
  5. 制备和规格
  6. 接种对象
  7. 免疫程序
  8. 使用方法
  9. 免疫效果
  10. 接种禁忌
  11. 接种注意事项
  12. 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不良反应
  14. 不良反应处理
  15. 研究进展

介绍

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Vaccine, Live)。是由风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其危害性在于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BS),使胎儿畸,造成社会问题以及家庭的不幸。  

预防的疾病

风疹疫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752年由德国医生De Bergen首先描述了该

风疹疫苗

病,但由于当时被误认为是麻疹变异型,所以又称德国麻疹。 发病以1-5岁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风疹的临床症状较轻,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皮疹一般三天即退,故又称“三日麻疹”,且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有些病例不表现发热和皮疹,故易被人们忽视。年长儿童及成人偶可出现关节受累及紫癜妊娠早期妇女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可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心脏畸形失明、听力障碍和智力发育不全等畸形,以及发育迟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肺感染等非畸形表现。  

引起的其他病症

风疹一般症状多轻并发症少。仅少数病人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肝炎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等。较

肺炎

重者有下述几种:

(一)脑炎 少见发病率为1∶6000,主要见于小儿。一般发生于出疹后1~7天有头痛嗜睡呕吐复视颈部强直昏迷惊厥共济失调、肢体瘫痪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程比较短,多数患者于3~7天后自愈少数可留后遗症。也可有慢性进行性全脑炎。

(二)心肌炎 患者诉胸闷心悸头晕、萎软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多于1或2周内恢复。可与脑炎等其他并发症同时存在。

(三)关节炎 主要见于成年人特别是妇女患者,中国已有儿童风疹性关节炎的报道,发生原理尚未完全明确多系病毒直接侵袭关节腔免疫反应所致。出疹期间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红、肿、痛关节腔积液内含单核细胞。有时数个关节相继肿痛,类似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但多数能在2~30天内自行消失。

(四)出血倾向 少见由于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常在出疹后突然出血,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血尿,多数在1~2周内自行缓解,少数病人颅内出血可引起死亡。

(五)其他可有肝肾功能异常  

历史

风疹疫苗

美国、英国在20实际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广风疹疫苗,以后世界各国相继使用

风疹疫苗

。目前风疹疫苗株有4株之多,它们是HPV77-DE5疫苗、Condehilly疫苗、RA27/3疫苗、T0336疫苗。其中RA27/3疫苗已与麻疹、腮腺炎制成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并广为使用。1995年中国已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株BRD-II,在1998年获得国家正式文号,一些省份已应用BRD-II和RA27/3株疫苗并将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制备和规格

中国现用风疹疫苗系用毒株为BRD-II减毒株,该毒株是从一名典型风疹的患儿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并经二倍体细胞传代,经培养,病毒繁殖到达高峰期,收获疫苗液,经检定合格后冻干而成,供预防风疹病毒感染。规格为:0.5ml/支,病毒含量1000CCID50。  

接种对象

风疹疫苗接种分为普遍免疫和选择性免疫两种。普遍免疫以控制风疹病毒在人

育龄期妇女

群中传播为目的,可对满8月龄以上人群实施免疫接种。选择性免疫以控制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为目的,可对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妇女实施免疫;对于风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  

免疫程序

风疹疫苗单苗尚未列入计划免疫内,但提倡1岁6个月加强接种采用麻风腮疫苗以及育龄妇女接种风疹疫苗。08年5月扩大免疫将麻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内,要求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二联疫苗,风疹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选择麻风腮疫苗进行加强接种,可同时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三种疾病。  

使用方法

风疹疫苗

1)该疫苗为冻干制品,对1人份/支或和2人份/支的冻干疫苗,分别加入0.5ml、1.0ml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立即使用。

2)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等干后皮下注射0.5ml。

3)如必须同时接种另一种疫苗,风疹疫苗可与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卡介苗等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对接受输血或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推迟6周以上再接种风疹疫苗。  

免疫效果

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十分理想,接种后易感儿童的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可100%,大多数接种者在使用疫苗后10-28天产生抗体,并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作用,一般可维持10~30年。幼儿期接种后在成年之前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获长久免疫力,女性的育龄期均可受到保护,以后一般不需再接种。  

接种禁忌

由于风疹疫苗为活疫苗,孕妇禁用;育龄期妇女在接种疫苗后3个月内英避免怀孕;对于免疫缺陷病人及正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放射治疗及抗代谢药物治疗期间的病人不能应用;有严重疾病和发热、过敏体质者,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病患者均不可接种。  

接种注意事项

溶解后要1小时内用完,并且避免日光直射;接种前应仔细检查安瓶有无裂纹,标签是否清楚,如瓶内的冻干品变色或溶解不好的均不可使用;注意时切勿将消毒剂接触到疫苗液体;与另一种疫苗同时接种时,应选择不同的部位接种,或隔3-4周再接种;接受了输血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推迟风疹疫苗和接种至少3个月。  

不良反应发生率

许多报道认为不良反应轻微,偶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反应,青春期妇女接种后约有25%的人有关节痛,10%的人有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发热4%、皮疹10%、淋巴结肿大20%。接种风疹疫苗后过敏反应极为罕见,大多数是轻微而无严重后果。中国BRD-II株风疹疫苗经多次观察,儿童和成人仅见有轻度发热,如成人发热率为1.72%-2.08%,对照亦有2.0%。尚未有高出38度的发热反应。其他均正常。  

不良反应

风疹疫苗

冻干风疹活疫苗是反应最少的疫苗之一。小儿接种后6~11天少数人右低热、皮疹、淋巴结炎。皮疹多为不明显的斑疹,可迅速消退。淋巴结炎症状轻,很少察觉。接种反应主要见于成人。疫苗免疫后2周,少数人可发生暂时性关节炎症状,尤其是接种前即患有此类疾病者。青春期后女性关节反应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持续1~7天,可对症处理,无后遗症。尚右极少数的人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此为一过性的,能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1)接种疫苗后一部分人在注射局部出现短暂的刺痛,很少有红肿、触痛。2)少数人在接种后5~12日可以出现低热,偶有体温高至38.5或更高,或有出疹,经常为疏松散在皮疹,少见有全身出疹。3)少数人偶见消化道症状,如轻微腮腺炎、恶心、呕吐、腹泻。4)少数人有淋巴结肿大反应。5)站实行的关节痛和关节炎罕见。关节炎症状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3周出现,持续1日~3周,手指、腕、关节最常受累,极少再发。偶有报道接种一个月后可发生慢性或者反复发作的关节痛,又是伴关节炎或者神经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腕管综合症,和视力模糊。发生关节反应的频率与使用的疫苗株有关,关节炎持续时间可达数月。偶见神经炎肌痛。6)过敏反应罕见,大多数是轻度的,如注射部位的肿块、潮红或荨麻诊、过敏性紫癜。7)风疹病毒在鼻腔内有传染力。疫苗接种后7-28日,部分免疫者咽部可发生疫苗病毒,并有罕见的实验情况下似可发生传播;但在使用中目前尚无疫苗病毒发生传播的充分证据。8)风疹疫苗病毒虽无传染性,但可感染胎儿,因在易感孕妇接种疫苗的流产物发现疫苗病毒。但研究证明宫内感染疫苗病毒对胎儿极少或没有真正的危险。103名生儿进行血清学检查,仅1名有宫内感染,追踪1年半未发生CBS。  

不良反应处理

一般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然好转;一般的关节症状接种者均能很好地忍耐而不对正常生活造成干扰,若右严重者需要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和自然感染风疹造成的关节炎治疗用药相同;有过敏反应作抗过敏治疗。  

研究进展

1、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UIC)研究人员发现,儿童时期注射的风疹疫苗

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

几乎也可以完全消除眼睛的炎性疾病。

2、 美国CDC登记随访了怀孕前后各3个月内接种风疹疫苗母亲分娩的364名婴儿,发现接种风疹疫苗母亲所生的婴儿发生畸形的危险性与正常妊娠相似,均为3.3%。因此,孕妇接种风疹疫苗后无需终止妊娠,但为慎重起见,在妊娠期以不接种风疹疫苗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