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证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瘀证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或久病人络等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临床以疼痛固定、瘀斑、肿块、出血肌肤甲错等为主要特征。西医的冠心病肺心病肝脾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肝硬变等,当表现有瘀血症候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目录

  1. 瘀证的病因
  2. 瘀证的症状
  3. 瘀证的诊断
    1. 瘀证的鉴别诊断
  4. 瘀证的并发症
  5. 瘀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6. 参看

瘀证的病因

瘀血的产生多因外伤或感受外邪、各种出血情志内伤、久病正虚等,影响气血或血脉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畅,甚则瘀塞不散,而形成瘀血之证。由于瘀血是病理产物,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故临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瘀证的症状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体征:①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日久不愈;②瘀斑肌肤舌质见瘀斑(点);③症积包块:按之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拒按触痛,外伤见局部青紫肿痛;④出血:紫暗或成块,或见大便黑色,或出血淋漓反复不止;⑤全身表现:毛发枯黄脱落,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眼睑下发青发黯,白睛布有紫色血丝,牙龈发暗,胸颈见红缕赤痕,腹大坚满或青筋暴露,关节变形、肿痛,唇指(趾)紫绀下肢脉络怒张等。⑥舌脉:舌暗、青紫、瘀斑(点),舌下脉络怒张。脉涩或结

病史及治疗史:①病史应着重了解起病前有无密切相关的外伤、出血、月经胎产等疾病的历史,因为这些易导致瘀证的形成;②有时虽然瘀证的征象不明显,但有屡服他药,经过多种治法而未效的治疗史,可以从“久病人络”的角度加以考虑。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见浓、粘、凝、聚等异常表现。

瘀证的诊断

瘀证的鉴别诊断

临证应注意辨寒热虚实偏盛。热证血瘀主要由热邪温毒等病所导致;寒证血瘀主要因感受寒邪而引起,多见于血脉及肢体经络瘀证。单独的瘀证及气滞所致血瘀,一般属于实证的范畴;由于气虚不行、津亏不运及阳气衰微所导致的病证,以及瘀证日久,耗伤正气,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属于虚证。但严格说来,瘀证的虚证属于虚实夹杂的病证,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即指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证的基本原则。属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原因或病理变化者,则需配合其他治法。如虚证血瘀,宜配伍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

瘀证的并发症

神疲乏力身热神昏心悸头痛等症。

瘀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盛血

【证见】 皮肤发斑,颜色紫暗,或有衄血身热神昏舌质红绛或紫暗,脉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清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水牛角石膏各30克,黄连栀子黄芩知母牡丹皮各12克,赤芍连翘玄参各15克,丹参20克,紫草20克,郁金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毛冬青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寒凝血瘀

【证见】 局部或周身疼痛,固定不移,或皮肤紫暗不泽,四肢逆冷,痛得温稍减。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温经通络散瘀

【方药】

1.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细辛15克,木通制草乌各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

气滞血瘀

【证见】 头面、胸肋或脘腹胀满刺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变形,性情急躁,或有痞块心悸脱发耳聋失语眩晕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赤芍、桃仁、郁金各12克,红花、柴胡枳壳川芎各10克,土鳖虫、郁金各9克,生地黄、牛膝各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每次片,每日3次。

(2)五灵止痛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正虚血瘀

【证见】 气短心悸,头晕眼花,胸中隐痛,食少无力腹部胀满作痛,或有积块,或肢体偏瘫。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缓而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2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偏阳虚者加熟附子12克,肉桂6克,干姜10克。偏于阴虚者,加生地黄、玉竹各15克。偏于血虚者,加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2.中成药丹田降脂片,每次2克,每日3次。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