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胆石病是胆道系统急、慢性炎症与结石病变的总称,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原发性胆管结石症、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等,发病率一般占急腹症的第二位,但在国内沿海与南方的一些省份中已上升为第一位,成为外科的常见、多发、难治疾病

胆道感染是指胆道内有细菌感染,可单独存在,但多与胆石病同时并存,互为因果。感染的胆道易于形成结石,胆石如阻塞胆总管则有80-90%合并感染,感染常见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胆石病在静止期可无明显症状体征,或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厌油腻饮食等症状;当胆道某一部位发生胆石移动、梗阻或细菌感染时,可出现中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右上腹可出现压痛、肌卫、反跳痛或扪及肿大胆囊之底部。重症感染可并发胆囊坏疽穿孔胆道出血、肝脓疡、中毒性休克等。

胆石病包括原发于胆囊及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结石,二者在发病机理和临床过程中均有显著差别。胆石虽是由胆汁中的成分构成,但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与病人的饮食习惯、地理环境、营养条件、胆道本身的病理改变和身体的代谢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西方国家结石主要发生于胆囊,但我国及东南亚、日本一带,原发于胆管系统的色素结石却很常见。

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感染而致急性胆管炎的典型三联症状,如出现神昏谵语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征象时,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胆管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油腻饮食常为胆绞痛诱发因素,体温常在38℃以上,右上腹有压痛、肌卫,有时可扪及肿大之胆囊。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类似“胃痛”,有时可感到右肩胛下、右季肋处隐痛,右上腹部可能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史可长达数年至十余年,部份病人可曾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较大的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或呈慢性胆囊炎症状;较小的胆囊结石可使在油腻饮食或夜间平卧后结石移动阻塞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及继发急性胆囊炎;结石如长期阻塞胆囊颈管不发生感染,则形成胆囊积水;约有半数的胆管结石病人,可因无症状而终身被忽略,称为隐性结石。肝内胆囊结石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经常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肝区闷胀疼痛,畏寒发热,有时出现黄疸,肝区有叩击痛或可扪及有触痛和肿大的肝脏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手术疗法。当代临床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一套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手术率,并在控制炎症、排出结石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癖黄”、“结胸发黄”等范畴。一般急性期多载于“结胸发黄”、“黄疸”、“癖黄”等门类;慢性期多见于“胁痛”、“腹痛”等门类中。

本病的中医辨证可依据胆石病的静止期与发作期分别进行辨证论治。胆结石的静止期可分为气郁与肝阴不足二型辨证。胆石病发作期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根据病邪热化程度来加以区分,一般可划分为蕴热、湿热热毒三个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