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主要表现为胆绞痛,有治疗指正的患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无症状的患者观察和随诊,暂不需治疗。  

胆囊结石

目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诊断鉴别
  5. 治疗预防
    1. 手术治疗
    2. 溶石治疗
    3. 体外震波碎石
    4. 非手术疗法
  6. 饮食注意
  7. 是否癌变
  8. 参看
  9. 参考文献

病因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和磷脂浓度比例和造成胆汁瘀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回肠末端疾病、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及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人有胆囊结石,但是没有症状,所以不重视。随着健康检查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发现明显增多。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只有少数病人才会出现,这点值得注意。其他常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胆绞痛:典型的表现为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随后发作频率会增加。
  2. 上腹隐痛: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在诊断的时候必须进行鉴别诊断。
  3. 胆囊积液: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 其他:
    1. 很少引起黄疸,较轻;因为胆囊结石并不导致胆总管的阻塞,胆汁流出并无受阻,不会发生黄疸
    2. 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这时候可导致黄疸
    3. 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这是在中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
    4. 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 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5. Mirizzi综合征: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胆绞痛

诊断

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是重要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首选B超检查,其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接近100%。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仅有10%~15%的胆囊结石含有钙,腹部X线能看到,侧位照片可与右肾结石区别。CT、MRI也可显示胆囊结石。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胆囊结石标本

诊断鉴别

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治疗预防

手术治疗

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手术切除胆囊,目前最好的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与开腹切除胆囊相比同样有效,而且恢复快、损伤小、疼痛轻、瘢痕不容易发现等优点。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

(1)绝对探查指征:①胆总管内扪及结石;②手术时有胆管炎黄疸表现。③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2mm,但有少见病人胆管有扩张而无结石存在。此点在胆总管探查时的阳性率仅35%左右。

(2)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①过去有黄疸病史;②胆囊内为小结石;③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④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  

溶石治疗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适应证:①胆囊结石直径在2cm以下;②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X线能透过的结石;③胆囊管通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④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⑤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治疗剂量为每日mg/g,疗程为6~24个月。溶解结石的有效率一般为30~70%。治疗期间每半年作B超或口服胆囊造影1次,以了解结石的溶解情况。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如停药后3个月,胆汁中胆固醇又将重新变为过饱和状态,结石便将复发,据统计3年复发率可达25%,目前此种溶石治疗还有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如Rowachol,甲硝唑(metronidazole)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苯巴比妥与鹅去氧胆酸联合应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1985年更有人报告应用经皮肝穿刺胆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单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胆囊内溶石,取得一定的疗效。  

体外震波碎石

胆囊结石用碎石方式比较少,大多数都是选择手术切除。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12~15mm者不超过3枚,直径在15~20mm者仅1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1988年1月起已应用EDAP-LT 01型震波碎石机治疗687例胆囊结石病例,结石粉碎率为98%。一震波治疗后1、2、3、4和6个月胆囊结石的消失率分别为27%、33%、40%、45%和50%。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45%)、胆绞痛(16%)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非手术疗法

(1)口服溶石疗法。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口服溶石药物主要有两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VDCA)。这两种药物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使胆石表面的胆固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胆石体积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溶解。

(2)灌注溶石法。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人研究胆总管探查术残留结石的溶解问题,以后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将溶石药物注入到胆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溶石的确切效果尚待大量临床实践来证明。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种既能有效地溶解结石而又较为安全、副作用小的药物。

(3)体外震波碎石(ESWL)。1983年布伦德尔(Brendel)和恩德斯(Enders)经动物实验体外震波对胆囊结石碎石成功,证实无严重副作用,并提出ESWL辅以溶石治疗,可以使胆囊结石病人免行胆囊切除手术。1985年索尔布奇(Sauer Bruch)等首先将ESWL应用于临床,8例胆囊结石和1例胆总管结石经治疗后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内亦有一些医院对此开展了研究和应用,并迅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病例和经验。当然,ESWL不是对每一个胆囊结石病人都能适用,它具有一定的适应症

(4)经皮胆囊镜超声波碎石术。在超声波引导下先作经皮胆囊穿刺,然后再扩大穿刺针道并插入胆囊镜至胆囊,在胆囊镜直视下用超声波将结石粉碎,并将粉碎的结石吸出。术后胆囊内置入气囊引流管。因本方法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其确切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5)经皮经肝胆道镜胆囊取石。本方法是先在超声波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待1~2周后开始扩张至胆囊的肝内窦道,并逐步增粗引流导管至4~5mm,约3~5周后,坚实的窦道已经形成。此时经过该窦道可行胆囊胆道镜检查,并可用胆道镜将胆囊结石取出。

(6)其他,如耳压疗法排石中草药排石及耳针排石等。  

饮食注意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结石,所以,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其它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是否癌变

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癌的几率约为0.5%~1%,随着年龄增长,患胆结石病人的胆囊癌发病率很高。胆囊结石大于1厘米者,引起癌变增多,一般主张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石比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其胆囊癌的危险性增大10倍。

约40%~80%的胆囊癌伴有胆结石,然而各家报道的数字相差较大,欧美国家偏高,我国则偏低,一般认为胆囊癌与长期患胆囊结石有关,胆囊癌与胆结石并存的病人,多数的胆石发生在癌肿之前,约有6%~9%的病例因急性胆囊炎于胆囊造口术后发现胆囊癌,这些病例均已排除了手术时漏诊的可能性。

参看

参考文献

第8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