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或周身软瘫
目录 |
下肢或周身软瘫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曾有一家9个同胞中5个患病和一家连续2代4例患病的报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揭示Bartter综合征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所引起。目前已发现婴儿型Batter综合征存在Na -K -2Cl-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15q12-21,有16个外显子,编码1099个氨基酸,为Na -K -2Cl-通道,已发现20多种突变。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系由CICNKB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1q38,编码含687个氨基酸的细胞基底侧的Cl-通道,现已发现约20种突变类型。成人型Bartter综合征又称Batter-Gietlman综合征,系由噻嗪敏感的Na -K 通道基因(SCI12A3)突变所致,该基因定位于16q913,编码1021个氨基酸,已发现多达40种突变。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中发现钾通道基因(ROWK)突变。因此Batter综合征可以认定为由上述几种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本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就本综合征发病环节提出4种假说:
1.血管壁对ATI的反应有缺陷导致肾素生成增多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2.近端小管钠重吸收障碍导致钠负平衡;低钠饮食亦不能逆转肾性失钾。
3.前列腺素生成过多,使肾小管失钠,血钠减低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4.髓襻升支厚壁段对氯化物转输障碍,使氯化物重吸收减少,钾排泄增多导致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刺激前列腺素E2的生成,并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Ⅰ升高。前列腺素E2升高后血管对ATI不敏感,因而血压正常。
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Bartter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认为Bartter综合征是由于髓襻升支厚壁段穿上皮细胞Cl-、Na 的转运障碍所致。目前对髓襻升支的几种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编码已经克隆出来,由于这些离子通道蛋白发生了丧失功能的基因突变,致使离子转运功能发生障碍。正常肾单位髓襻升支厚壁段(图1)对Cl-、Na 再吸收是由对布美他尼敏感的钠-钾-2氯运载体(bumetanide-sensitive sodium-potassium-2-chloride transporter,NKCC2)进行的。由于细胞内Na 与C1-较细胞外低,NKCC2将Na 、K 、2Cl-运转入细胞内,仍维持电中性。上皮细胞的基侧膜上有Na -K -ATP酶能把过多的Na 泵出细胞外,进入血液。另外,还有肾脏特异性基侧氯通道(kidney specific base lateral channel,CIC-kb)把Cl-泵出细胞外,经血液再吸收。髓襻升支厚壁段上的管腔膜上还有ATP调节钾通道(ATP-regulated potassium channel,ROMK)。NKCC2的转运速率是由ROMK对钾再循环进行调节,即ROMK为NKCC2提供有效的K 浓度,保证管腔的正电位。
下肢或周身软瘫的诊断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临床类型不一,发病以青少年多见,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无种族差异。如果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上并不一定少见,由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出现,往往临床不易及时准确的诊断。
本征常因血钾低而误诊为其它疾病。作者提出诊断依据如下:①有低钾表现;②血钾、钠、氯、镁降低;③碱中毒;④尿钾、氯增高;⑤尿比重低,碱性尿;⑥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增高;⑦血压正常;⑧肾活检有肾小球旁器增生、肥大;⑨血管壁对内源性或外源 性AⅡ反应低下;⑩前列腺素水平增高。
液体,电解质和激素同时异常,其特点是肾钾,钠及氯的消耗,低钾血症,醛固酮过多症,高肾素血症和血压正常。
1.水盐代谢失常型 最多见,突出表现为低血钾性碱中毒。患者来诊的主要原因是低血钾及碱中毒,其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下肢或周身软瘫呈周期性瘫痪现象;感觉迟钝,心律失常,腹胀,肠麻痹,肠梗阻,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晕厥,神智障碍,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低血钾症状;持续低血钾可发生糖代谢紊乱,糖耐量减低,胰岛素释放受影响,脑电图有异常波型。血钾<3.0mmol/L,尿钾>50mmol/24h以上。碱中毒与低血钾经常同时发生,有手足麻木,抽搐,呼吸气短,精神兴奋或躁动,肌肉颤抖及腹痛等症,Chvostek及Trosseau征阳性,血pH值>7.45,血浆:HCO3-常>24mEg/L,尿呈碱性反应。早期病人尿量增多,可达每天5000毫升以上,比重降低,尿渗透压降低,患者虽有抽搐,但血钙、磷、AKP,尿钙均可正常。
由于脱水失盐,患者经常口干、口渴、嗜盐、多饮、多尿、夜尿多、消瘦、体重减轻、便秘、皮肤弹性差、眼窝深陷、眼压低,脱水较严重时尿少,每天仅300~400ml,可发生虚脱、神志障碍或昏迷。血钠<130mmol/L,血氯<90mmol/L,尿钠、尿氯排出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远曲小管和球旁器进一步发生变化,引起肾素、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多。
Zipser报道两例本病,其中1例有严重低血镁,作者认为低血镁也可兴奋肾脏PG增多而引起巴特综合征,或是另有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2.以肾脏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类型 不少见,本病可常有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失盐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合并肾钙化,肾结石,肾盂积水,肾功能减退等表现。由于慢性肾脏病变迁延不愈,可发生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牙脱落,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表现。并可有尿磷增多及糖尿现象。Meget报道一组巴特综合征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变化而发生尿酸盐代谢异常,尿酸清除率下降,尿中尿酸盐排出减少,血液尿酸水平升高,50%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20%患者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正常人痛风病发生率仅为0.2%~0.3%,而巴特综合征病人合并痛风症大大增加,痛风症也可成为巴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
MeCrldie报道4例本病,其中3例有高尿钙症。巴特综合征合并肾钙化,肾结石,高尿钙症并不少见。结石性质可为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或为混合性。血清尿酸值>7.0mg/dl者为高尿酸血症。尿中尿酸正常值为0.5~0.8g/24h,正常尿酸清除率为6~12ml/min,而巴特综合征时排出减少。尿钙值各地区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如高于200~250mg/24h,即为高尿钙,应寻找尿钙增高原因。
3.血管活性激素平衡失调表现 巴特综合征有高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其血尿PGA2,PGE,PGF,PGI。都可升高,但主要是PGE升高。PGA2、PGE及PGF增高均可用阿司匹林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水平。Bowden报道7例中5例的PGE增高,用吲哚美辛治疗后4例PGE下降,排钠与排钾减少,血钾回升,血浆肾素值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巴特综合征的尿PGE和血管舒缓素排出量有关,高肾素血症是继发于肾脏PG的增加。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和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活性增高,可刺激肾脏合成PGE增多,用吲哚美辛治疗后,PGE、血管舒缓素、血浆肾素活性均可明显降低,并可使AngⅡ增加敏感性,血钾恢复正常。本症时AngI也有增高,可达90~200ng/ml,而正常值仅为50ng/ml以下水平。用吲哚美辛后不能使尿Aldo排出量降低,理由不清。动物实验证实由肾动脉注入PGE和花生四烯酸后,可增加血浆肾素活性,用吲哚美辛后可增加AngⅡ的敏感性,也可降低肾素活性。Fujita给本病患者作血管紧张素注入实验,确实发现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比正常人低下,但应用白蛋白静脉注射后就会提高反应性,说明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抗压反应是因低钠、低血容量等而引起。Inada给本病患者每天入钠175mmol,并以高于20ng/(kg.min)的AngⅡ注入时,舒张压可升高20mmHg,而收缩压要大于100ng/(kg.min)的注入速度时,才有轻微上升,而正常人仅仅在注入20ng/(kg.min)的速度即能提高收缩压20mmHg,舒张压20mmHg,显然巴特征患者对外源性的AngⅡ反应性不敏感。
巴特综合征的PG增高是原发性的,而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增高均为继发性的反应。正常血浆Aldo值为5.0~15.0ng/dl而巴特综合征患者可达50ng/dl以上,尿Aldo值正常为5.0~20.0ng/24h,而巴特综合征可达30ng/24h以上或更高。
4.其他临床表现 儿童时期发病者常有生长发育障碍,生长停滞或缓慢,智力落后及性腺功能低下,但未见垂体侏儒症表现。巴特综合征病人肾功能减退时可合并贫血。脱水较严重时可伴有血液浓缩,血红蛋白达16克以上,并伴有红细胞增多症等。
巴特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临床上有低钾血症表现,如软弱无力、周期性瘫痪、夜尿增多、心电图上有低钾表现。儿童患者尚有身高不长和智力低下。
2.碱中毒,表现为手足搐搦。
3.血钾、钠和氯化物降低。
4.血浆肾素活性,血和24h尿醛固酮增高。
7.血压正常。
下肢或周身软瘫的鉴别诊断
下肢或周身软瘫的鉴别诊断:
1、下肢无力:下肢无力多是有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发紧、抬步沉重感等症状,逐渐还会出现跛行、颤抖、步态摇晃、容易跌倒等现象。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颈椎病大体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四种类型。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4、全身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指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疾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指3个或是3个以上的头颈部、肢体、躯干肌肉群的肌张力障碍,如扭转痉孪。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等。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旧称扭转性痉挛)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综合征,其特征是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造成持续的,往往很怪异的姿势.症状通常开始出现在儿童时代。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内翻并固定于跖屈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具有遗传性,主要的遗传型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部分外显率,在先验病人的家系中有些看来“未得病”的成员往往是本病顿挫型的病例。在若干家族中,致病基因看来是定位于染色体9q。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础不明.。本病最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毫不容情的稳步进展加重的病程,症状十分严重的病例可能经常处于全身扭转形成的奇特的固定的姿势中。精神与思维功能通常保持正常。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临床类型不一,发病以青少年多见,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无种族差异。如果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上并不一定少见,由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出现,往往临床不易及时准确的诊断。
本征常因血钾低而误诊为其它疾病。作者提出诊断依据如下:①有低钾表现;②血钾、钠、氯、镁降低;③碱中毒;④尿钾、氯增高;⑤尿比重低,碱性尿;⑥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增高;⑦血压正常;⑧肾活检有肾小球旁器增生、肥大;⑨血管壁对内源性或外源 性AⅡ反应低下;⑩前列腺素水平增高。
液体,电解质和激素同时异常,其特点是肾钾,钠及氯的消耗,低钾血症,醛固酮过多症,高肾素血症和血压正常。
1.水盐代谢失常型 最多见,突出表现为低血钾性碱中毒。患者来诊的主要原因是低血钾及碱中毒,其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下肢或周身软瘫呈周期性瘫痪现象;感觉迟钝,心律失常,腹胀,肠麻痹,肠梗阻,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晕厥,神智障碍,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低血钾症状;持续低血钾可发生糖代谢紊乱,糖耐量减低,胰岛素释放受影响,脑电图有异常波型。血钾<3.0mmol/L,尿钾>50mmol/24h以上。碱中毒与低血钾经常同时发生,有手足麻木,抽搐,呼吸气短,精神兴奋或躁动,肌肉颤抖及腹痛等症,Chvostek及Trosseau征阳性,血pH值>7.45,血浆:HCO3-常>24mEg/L,尿呈碱性反应。早期病人尿量增多,可达每天5000毫升以上,比重降低,尿渗透压降低,患者虽有抽搐,但血钙、磷、AKP,尿钙均可正常。
由于脱水失盐,患者经常口干、口渴、嗜盐、多饮、多尿、夜尿多、消瘦、体重减轻、便秘、皮肤弹性差、眼窝深陷、眼压低,脱水较严重时尿少,每天仅300~400ml,可发生虚脱、神志障碍或昏迷。血钠<130mmol/L,血氯<90mmol/L,尿钠、尿氯排出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远曲小管和球旁器进一步发生变化,引起肾素、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多。
Zipser报道两例本病,其中1例有严重低血镁,作者认为低血镁也可兴奋肾脏PG增多而引起巴特综合征,或是另有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2.以肾脏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类型 不少见,本病可常有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失盐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合并肾钙化,肾结石,肾盂积水,肾功能减退等表现。由于慢性肾脏病变迁延不愈,可发生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牙脱落,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表现。并可有尿磷增多及糖尿现象。Meget报道一组巴特综合征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变化而发生尿酸盐代谢异常,尿酸清除率下降,尿中尿酸盐排出减少,血液尿酸水平升高,50%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20%患者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正常人痛风病发生率仅为0.2%~0.3%,而巴特综合征病人合并痛风症大大增加,痛风症也可成为巴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
MeCrldie报道4例本病,其中3例有高尿钙症。巴特综合征合并肾钙化,肾结石,高尿钙症并不少见。结石性质可为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或为混合性。血清尿酸值>7.0mg/dl者为高尿酸血症。尿中尿酸正常值为0.5~0.8g/24h,正常尿酸清除率为6~12ml/min,而巴特综合征时排出减少。尿钙值各地区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如高于200~250mg/24h,即为高尿钙,应寻找尿钙增高原因。
3.血管活性激素平衡失调表现 巴特综合征有高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其血尿PGA2,PGE,PGF,PGI。都可升高,但主要是PGE升高。PGA2、PGE及PGF增高均可用阿司匹林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水平。Bowden报道7例中5例的PGE增高,用吲哚美辛治疗后4例PGE下降,排钠与排钾减少,血钾回升,血浆肾素值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巴特综合征的尿PGE和血管舒缓素排出量有关,高肾素血症是继发于肾脏PG的增加。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和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活性增高,可刺激肾脏合成PGE增多,用吲哚美辛治疗后,PGE、血管舒缓素、血浆肾素活性均可明显降低,并可使AngⅡ增加敏感性,血钾恢复正常。本症时AngI也有增高,可达90~200ng/ml,而正常值仅为50ng/ml以下水平。用吲哚美辛后不能使尿Aldo排出量降低,理由不清。动物实验证实由肾动脉注入PGE和花生四烯酸后,可增加血浆肾素活性,用吲哚美辛后可增加AngⅡ的敏感性,也可降低肾素活性。Fujita给本病患者作血管紧张素注入实验,确实发现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比正常人低下,但应用白蛋白静脉注射后就会提高反应性,说明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抗压反应是因低钠、低血容量等而引起。Inada给本病患者每天入钠175mmol,并以高于20ng/(kg.min)的AngⅡ注入时,舒张压可升高20mmHg,而收缩压要大于100ng/(kg.min)的注入速度时,才有轻微上升,而正常人仅仅在注入20ng/(kg.min)的速度即能提高收缩压20mmHg,舒张压20mmHg,显然巴特征患者对外源性的AngⅡ反应性不敏感。
巴特综合征的PG增高是原发性的,而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增高均为继发性的反应。正常血浆Aldo值为5.0~15.0ng/dl而巴特综合征患者可达50ng/dl以上,尿Aldo值正常为5.0~20.0ng/24h,而巴特综合征可达30ng/24h以上或更高。
4.其他临床表现 儿童时期发病者常有生长发育障碍,生长停滞或缓慢,智力落后及性腺功能低下,但未见垂体侏儒症表现。巴特综合征病人肾功能减退时可合并贫血。脱水较严重时可伴有血液浓缩,血红蛋白达16克以上,并伴有红细胞增多症等。
巴特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临床上有低钾血症表现,如软弱无力、周期性瘫痪、夜尿增多、心电图上有低钾表现。儿童患者尚有身高不长和智力低下。
2.碱中毒,表现为手足搐搦。
3.血钾、钠和氯化物降低。
4.血浆肾素活性,血和24h尿醛固酮增高。
6.肾活检有肾小球球旁器的颗粒细胞增生。
7.血压正常。
下肢或周身软瘫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预防:提倡高钾高钠饮食,预防泌尿系感染。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主要应预防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