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菌门
变形菌门 | ||||
---|---|---|---|---|
大肠杆菌(E. coli) | ||||
科学分类 | ||||
| ||||
纲 | ||||
|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中主要的一门,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等著名的属。[1]也有自由生活(非寄生)的种类,包括很多可以进行固氮的细菌。
卡尔·乌斯于1987年建立这个群组,非正式的称这是“紫细菌及其亲属”。[2]变形菌门主要是由核糖体RNA序列定义的,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能够变形的神普罗透斯(这同时也是变形菌门中变形杆菌属的名字),因为该门细菌的形状具有极为多样的形状。[3][4]
目录 |
特性
所有的变形菌门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其外膜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很多种类利用鞭毛运动,但有一些非运动性的种类,或者依靠滑行来运动。此外还有一类独特的粘细菌,可以聚集形成多细胞的子实体。变形菌门包含多种代谢种类。大多数细菌营兼性或者专性厌氧及异养或者自养化能生物生活,但有很多例外。很多并非紧密相关的属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因其多数具有紫红色的色素,被称为紫细菌。
分类
变形菌门根据rRNA序列被分为五类(通常作为五个纲),用希腊字母α、β、γ、δ和ε命名。其中有的类别可能是并系的。
α-变形菌除包括光合的种类外,还有代谢C1化合物的种类、和植物共生的细菌(如根瘤菌属)、与动物共生的细菌和一类危险的致病菌立克次体目。此外真核生物的线粒体的前身也很可能属于这一类(参见内共生学说)。
β-变形菌包括很多好氧或兼性细菌,通常其降解能力可变,但也有一些无机化能种类(如可以氧化氨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光合种类(红环菌属(Rhodocyclus)和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很多种类可以在环境样品中发现,如废水或土壤中。该纲的致病菌有奈氏球菌目(Neisseriales)的中一些细菌(可导致淋病和脑膜炎)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在海洋中很少能发现β-变形菌。
γ-变形菌包括一些医学上和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类群,如肠杆菌科(Enterobacter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很多重要的病原菌属于这个纲,如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肠炎和伤寒)、耶尔辛氏菌属(Yersinia)(鼠疫)、弧菌属(Vibrio)(霍乱)、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就医时引发的肺部感染或者囊性纤维化)。重要的模式生物大肠杆菌也属于此纲。
δ-变形菌包括基本好氧的形成子实体的粘细菌和严格厌氧的一些种类,如硫酸盐还原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脱硫菌属(Desulfobacter)、脱硫球菌属(Desulfococcus)、脱硫线菌属(Desulfonema)等)和硫还原菌(如除硫单胞菌属(Desulfuromonas)),以及具有其它生理特征的厌氧细菌,如还原三价铁的地杆菌属(Geobacter)和共生的暗杆菌属(Pelobacter)和互营菌属(Syntrophus)。
ε-变形菌只有少数几个属,多数是弯曲或螺旋形的细菌,如沃林氏菌属(Wolinella)、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它们都生活在动物或人的消化道中,为共生菌(沃林氏菌在牛中)或致病菌(螺杆菌在胃中或弯曲菌在十二指肠中)。
参见
- 细菌分类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 紫细菌
参考文献
- ↑ Madigan, M. and J. Martinko. (eds.).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1th. Prentice Hall. 2005. ISBN 0-13-144329-1.
- ↑ Woese, CR.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3105/ Bacterial evolution].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1987, 51 (2): 221–71. PMID 2439888. PMC 373105.
- ↑ Stackebrandt, E.; Murray, R. G. E.; Truper, H. G.. Proteobacteria classis nov., a Name for the Phylogenetic Taxon That Includes the "Purple Bacteria and Their Rel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8, 38 (3): 321. doi:10.1099/00207713-38-3-321.
- ↑ Proteobacteria. Discover Life: Tree of Life [2007-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