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毒性作用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心脏病学教授Yeh在6月29日的Circulation (20041093122)上报告,癌症治疗,包括最常用的化疗药和最新的生物学和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对病人的心脏造成损害,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但对于抗癌药的心脏毒性,很多医师并没有充分监测,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Yeh领导的这项大规模研究,对M.D. Anderson癌症中心30年的经验以及抗癌药心脏毒性的大量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详细复习了抗癌治疗的心脏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Yeh说,该研究结果有重要意义,因为医师和病人可能不了解抗癌治疗会产生哪些心脏毒性,也不知道其中很多是可以防治的。他说,实际上心脏毒性对很多癌症生存病人的危害要比癌症复发更大。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9种抗癌药进行了复习,结果发现各类抗癌药都有可能产生心脏毒性,无一例外。心脏似乎对抗癌药的毒性特别敏感。
目录 |
心脏毒性作用的原因
一般说来,对于老年病人、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的病人或原来就有心脏病的病人,心脏毒性最危险。但在生存病人都可能出现抗癌药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可以发生在治疗期间,也可以发生在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
心脏毒性作用的诊断
生存病人都可能出现抗癌药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可以发生在治疗期间,也可以发生在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
心脏毒性作用的鉴别诊断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急性的或常见的亚急性疾病,在瓣膜和心内膜壁形成脓毒性生长血栓,随后发展为短暂的或持久的菌血症。血栓形成经常波及主动脉瓣,例如:可能因副主动脉狭窄而损害动物的主动脉瓣。形成于瓣上的赘疣易碎并易形成栓子。损害可能改变瓣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导致心脏口反流和(或)狭窄,最终出现充血性心衰的症状。据报道,在大于4岁的中型和大型雄性犬中,该病有增加的趋势。
嗜心性病毒感染: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部分患者在心肌疤痕明显形成后,留有后遗症表现: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持续异常。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是由于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应从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体腔、关节间隙、软组织和病损的皮肤获取脓液或体液作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液培养应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间隔1小时作2次血培养,每次应从不同部位静脉切开取血。2次血培养用于菌血症的初期诊断已足够,但阴性的染色或培养结果不能排除菌血症,特别是以前已接受过抗生素的病人,更不能排除菌血症。这种最起码2次血培养的标本应取自经过适当准备的静脉切开部位。此外,还可对痰液,导管插入部位和伤口的标本进行培养。
心包缩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多数由结核性心包炎所致。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迁延不愈而成者约占10%,其他亦可由风湿、创伤、纵隔放疗等引起,占极少数。我国导致这方面炎症最多见的原因是结核和化脓性感染其次为霉菌或病毒感染等。X线检查:心脏阴影大小正常或稍大,心增大可能由于心包增厚或伴有心包积液,左右心缘正常弧弓消失,呈平直僵硬,心脏搏动减弱,上腔静脉明显增宽,部分病人心包有钙化呈蛋壳状,此外,可见心房增大。
生存病人都可能出现抗癌药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可以发生在治疗期间,也可以发生在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
心脏毒性作用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对病人进行监测和处理是确保癌症病人生存,并长期保持良好心功能的关键因素。
参看
-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 原发性心脏横纹肌肉瘤
-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 糖尿病心脏病
- 糖尿病性肾病
- 糖尿病和高血压
- 老年人糖尿病性心脏病
- 老年癌症病人的急性感染
- 高原性心脏病
-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胸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