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化学武器 重定向自:化学战剂
防化学战装备

化学武器指的是利用具有毒性化学物质以造成敌人大量死亡或受伤为目的而使用的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杀伤性武器

目录

  1. 历史
    1. 古代到中世纪时代
    2. 美国南北战争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4. 雾社事件
    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 中国国共内战
    7. 越南战争
    8. 两伊战争
    9. 恐怖活动
  2. 防护法
  3. 化学武器的分类
  4. 参考文献
  5. 外部连结
  6. 参见
  7. 参考来源

历史

古代到中世纪时代

化学武器用于战争中已有多年历史,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之间。 斯巴达军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

美国南北战争

最早提及建议使用毒气的时代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但此作法过于残酷,并没有被接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在战争中率先使用催泪瓦斯。

德军则于1915年1月在俄国边境的波兰小镇Bolimów[1] 使用含有溴代二甲苯(xylyl bromide)的砲弹攻击. 而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则是在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尔之役(Second Battle of Ypres) 德国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之后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估计至少有50965吨用于战争中。 根据官方公布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而至少有85000人死亡,在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一书中也有其惨况的叙述。

雾社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今日台湾南投县仁爱乡的赛德克族部落马赫坡社发生了以莫那鲁道等原住民为首的武装抗日起义,由于日本军警不谙山地战而死伤惨重,枪械也被夺去。后来台湾总督府下令派遣军机空投毒气弹,造成原住民死伤惨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军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化学武器
沙林毒气的化学结构,1938年在德国发现。

尽管凡尔赛条约第171条及国联于1938年5月14日的一项决议要求日军停止使用化学武器,日本军仍然在二战中大量使用了毒气。为防西方国家报复,日本并未对西方国家使用,而是仅仅针对了被日本军看作“劣等民族”的中国人。化学武器的使用均需日本天皇亲自下达指令,如武汉会战中天皇曾多次允许使用毒气。

中国国共内战

在国共内战的-{zh-cn:淮海战役;zh-hk:淮海战役;zh-tw:徐蚌会战;}-时,黄维率领的国军第12兵团为了打破和解放军交战的僵局,曾授意下属军长杨伯涛发射瓦斯弹,一度使攻击尖古堆的解放军伤亡惨重。为此,解放军在广播及毛泽东的战犯通告中皆为此提出抗议。中原野战军攻击襄阳与樊城的时候,襄樊守将康泽曾调动化学炮弹,以黄磷弹砲轰击来犯的解放军。

包括1983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订后,催泪弹并不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黄磷弹在1980年后才通过《联合国常规武器公约》列为违禁武器,不允许对“平民”或在“平民区”使用,广义上并不属于化学武器。

越南战争

美军在丛林密布的越南受到有着良好伪装的越共游击队大规模偷袭,加上越共游击队对擅长使用隐蔽性极佳的地道与陷阱以牵制美军,致使美军死伤惨重。而美国方面则下令在“牧工行动”中用飞机散布落叶剂,以强烈毒性让树木枯萎,企图让越共失去丛林的掩护。

越战战后,越南有数以千计的落叶剂受害者,症状包含呼吸道皮肤的病变,以及胎儿畸形,而受害的越南民众到目前为止正在寻求美国的赔偿。

两伊战争

美军生化演习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至少对伊朗发动过200余次化学武器袭击,其中既包括塔崩沙林神经毒气,也有以芥子气为主的糜烂性毒剂。这些化学武器造成大约十万名伊朗人中毒,其中约一万人在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以前就已经死亡。

在后来的波斯湾战争中,美军鉴于两伊战争时伊拉克滥用化武的教训,下令前线作战人员一律配备生化防护装与防毒面具,尤其是正面迎战伊拉克飞毛腿飞弹的爱国者飞弹连队。

恐怖活动

对于很多恐怖组织来说,化学武器是很理想的选择因为费用便宜,容易取得及易于运输。在原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一个熟练的化学家可轻易的合成大多数的化学毒剂。仅管如此,有一些政治评论家质疑将化学和生物武器作为恐怖袭击方式的实用性,因为和爆炸物相比,这些武器难以有效使用,但这类武器可有效地造成大众恐慌[2]

较为被大众所知悉的毒气恐怖活动是发生在1995年于日本爆发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2002年车臣伊斯兰武装份子发动了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由于恐怖分子在歌剧院内部署了炸弹,俄军阿尔法小组在攻坚时投掷了化学气体,虽歼灭了恐怖分子但也造成多名人质死亡。

防护法

  • 化学防护车
  • 防毒面具

化学武器的分类

化学武器战剂可以根据何种方式影响人体大致分成几类

种类 化学剂名称 作用方式 症状 作用时间 途径及持久性
神经性毒剂G类毒剂:

X类毒剂:

抑制乙酰胆碱酶作用,阻止 神经传递物质 乙酰胆碱 在突触的分解释放而引发蕈毒碱尼古丁一样作用(导致肌肉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引起肌肉痉挛
  • 瞳孔缩小
  • 视野模糊/眼前昏暗
  • 头痛
  • 恶心、呕吐、腹泻
  • 流鼻水
  • 四肢麻痺/肌肉震颤
  • 呼吸困难
  • 癫痫
  • 意识低下
  • 蒸气:数秒到几分钟;
  • 皮肤接触:2到18小时
VX 较为维持而其他战剂较不持久;都具吸入及接触毒性
血液性毒剂立即发作非持久性且为吸入毒性
糜烂性毒剂战剂为酸性化合物损害皮肤和呼吸道系统,造成灼伤呼吸困难
  • 严重的皮肤,眼睛和粘膜疼痛及红肿
  • 皮肤红斑与产生水泡,愈合慢,并可能成为感染
  • 结膜充血,角膜浮肿及溃疡
  • 轻度呼吸窘迫引发呼吸道损害
  • 芥子气:蒸气:4到6小时,经眼睛或肺部会更快;皮肤接触:2到48小时
  • 路易斯毒气:即时
持续性且为接触毒性
窒息性毒剂类似糜烂性毒剂的机制,但较多作用于呼吸道系统,进而导致窒息;痊愈者往往会有慢性呼吸困难。即时到3小时非持久性且为吸入毒性
刺激性毒剂催泪性催吐性催泪性:

催吐性:

  • 催泪性:造成严重眼睛刺痛及暂时性失明。
  • 催吐性:造成恶心和持续呕吐。
  • 催泪瓦斯胡椒喷雾:刺激眼睛造成不适
  • DM,DA,DC:引发呕吐
即时非持久性且为吸入毒性
失能性毒剂
  • 二苯乙醇酸-3-奎宁环基酯 (BZ)
  • 羟基四氢甲基二苯吡喃 (DMHP)
  • LSD
  • EA-3167
  • Kolokol-1
  • 引发明显情绪变化、幻觉等精神障碍
  • 体温过高
  • 运动失调(步伐不稳)
  • 瞳孔放大(散瞳)
  • 口渴
  • 吸入:30分钟到20小时;
  • 皮肤:皮肤接触到BZ后36小时以上,期限通常是72到96个小时。
可持久性的存在于水中及固体表面;具接触性毒性
细胞毒蛋白生物蛋白质,例如:
藉水解rRNA抑制蛋白合成
  • 潜伏期4到8小时,之后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 18到24小时后:
4到24 小时可经由注射或吸入及饮食;在自然环境中会快速降解

参考文献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基于Hew Strachan的著书中4频道档案文件)
  2. Simon Wessely. Weapons of mass hysteria. guardian.co.uk. 2001-10-20 [2011-02-20] . 

外部连结

参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