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肺热病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是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目录 |
沿革
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这里所谓的风温,是指温病误治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风温肺热病完全不同。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指出了风温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明.汪石山首先确立风温病为4种温病中的独立病种。“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即指风温病。在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春季温病皆由于“冬伤于寒”的传统观念。清代为风温病成熟时期,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为风温的传变及辨治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风温病与肺热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故合称风温肺热病。1986年全国热病北方协作组制定了风温肺热病诊疗常规及标准,应用至今。
西医相关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象
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或带血,恶寒或寒战,胸痛,气喘,口渴。甚则出现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病位
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邪热内陷,即现“逆传心包”;或邪热羁留不解,深入下焦,则劫灼真阴,下竭肝肾。
病类
分虚、实两类。以实者居多。
病性
病程
一般较短。
病因病机
病饥关键:痰、热、毒互结于肺。
本病是因机体正气不足,营不内守,卫不御外,抗病能力低下,暴感风热之邪而发。其感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先犯上二焦肺卫,首当其冲,“肺主气属卫”,所以,风热犯肺,外而邪正相争,表现为发热恶寒;内而肺气不清,失于宣肃,则咳嗽咯痰。病势不解,则卫气之邪入里而达气分,肺气壅塞,出现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带血等痰热壅肺之证,但病变重点始终在肺。
若失治误治或治之不当或正不胜邪,必邪气深入,病情发展,其传变趋势有二,一为顺传于肺胃,而气(痰热壅肺)而营而血;一为逆传心包,而心营,而神明(脑)。所谓逆传心包者,为邪热内炽,上扰神明,神明错乱,而有神昏谵语、舌謇之症。总之,肺卫之邪顺传入气,逆传心营,是风温传变的两种不同趋向。
若邪热深盛,邪正剧争,正气溃败,骤然外脱,则阴津失其内守,阳气不能固托,终则阴阳不能维系,形成阴竭阳脱。此外,风温热邪,久羁不解,易深入下焦,下竭肝肾,导致真阴欲竭,气阴两伤。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或带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恶寒或寒战,胸痛,气喘。
3.肺部体征局部叩诊可有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二)鉴别
1.与麻疹鉴别 麻疹初起可见发热、头痛、咳嗽等肺卫症状。但麻疹多见于小儿,有流行性特点,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经3~5天可出现皮疹。
2.与风热感冒鉴别 风热感冒亦系风热病邪引起,初起病位亦在上焦肺卫,但病情较轻浅,以卫表不和,肺失宣降为主,病程短,少传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观察病位所在 邪在卫分、气分,病位多在上焦肺经。邪在营分、血分,病位多柏:焦心包或涉及肝肾二脏。
2、审虚实转化本病初期,多以实证为主,或邪实正虚;后期,多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或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
则
风为阳,温亦为阳,两阳相劫,必伤阴液。而肺为多气少血之脏,故把住气分关是治疗关键。故治疗基本原则为宣肺透邪,顾护阴液。
(三)分证论治
1.邪在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透表。
加减:①辛凉解表片(银、翘、菊、蒡、防、薄、贯、甘、桔,提取制片,每片含生药0.5g),每次~8片,1日~8次。②发热,柴胡注射液4ml,肌内注射,1日2次。③清温针(柴、芩、银、薄)4ml,肌内注射,1日2次。①银桑合剂(银花、桑白皮、荆芥、梧梗各 lOg,连翘12g,芦根、葛根各15g,薄荷6g),水煎服,1日l~2次。
2.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黄痰或带血,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
①清肺饮:麻、杏、芩、蒡、桔、蚕各log,石膏60g,虎杖、蛇舌草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剂,分4次服。
②蚤休汤:蚤休、黄芩、大青叶、小蓟、败酱草、鱼腥草,水煎服,1日剂,分4次服。
③肺宁注射液60~120ml,加入300ml液体中静滴,1日1次。
④清气解毒针(鱼腥、败酱、虎杖、肿节风),每次~800ml,静脉滴注,1日1次。
⑤伴腑实便秘者,用直肠滴入液(大黄15g,大青叶30g,煎至200m1),1日滴l~2次,或用芒硝、大黄、甘草、玄参煎服或灌肠,1日2次,便通热退为度。
⑥痰盛者,加鲜竹沥水20ml,l口3次。
3.热陷心包
临床表现:灼热夜甚,神昏谵语,咳喘气促,痰气漉漉,舌謇肢厥,舌红绛,脉细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剂:清营汤加减。
加减:
②便秘者,紫雪散3g,大黄粉3g,冲服。
③清开灵40~60ml,加入500~10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1日1次。
④醒脑静20~40ml,加入10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1日1次。
⑤肺宁注射液60~120ml,加入500~10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1日1次。
4.阴竭阳脱
临床表现:高热骤降,大汗肢冷,颜面苍白,呼吸急迫,痰热壅盛,唇甲青紫,神志恍惚,舌红少津,脉微欲绝,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加减:阴竭者:①生脉散加味,药用西洋参、麦、味、萸各lOg,煅龙、牡各30g,浓煎频服;②生脉注射液或参麦针40ral,加20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1日1次。阳脱者:①参附汤加味,药用参、附、麦、味各lOg,煅龙、牡各30g,浓煎频服;②参附注射液50ml,加入500ml液体中,静点,1日~3次。
5.气阴两伤,余热未尽
临床表现:低热夜甚,于咳少痰,口燥咽=F,五心烦热,神倦纳差,脉细数,舌红少苔。
方剂:青蒿鳖甲汤。
加减:①保肺饮:沙参15g,芦根、苡仁备20g,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枇杷叶、桃仁、功身叶各lOg,水煎分服,每日剂。②沙麦汤:沙参、桑白皮、百部备15g,麦冬、五味子、枇杷叶、柴菀、竹叶、贝母各1吆,芦根20g,水煎分服,日1剂。③养阴清肺糖浆20ml,每日3次。
(四)其它疗法
1.外治法方用白芥子膏贴肺俞穴,或用栀子、桃仁、明矾为面,用醋调之,贴肺俞穴。亦可用犀羚散贴敷治之。
2.饮食疗法早食一顿梨粥以清肺热,暑热之季可随时饮西瓜汁,以达清热养阴生津保液之功。
转归与预后
本病若卫分邪不解,可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血分。但卫分邪亦可不经气分,直接陷入心包,即“逆传心包”。邪入营分,若治疗得当,邪热亦可转出气分而解。本病预后主要决定于邪热的轻重、传变的深浅及正气阴液损伤的程度。邪势不盛,传变不深,无“逆传”,多预后良好。否则,预后较差,可危及生命。
预防与调护
本病是急性热性病之一,热则伤阴,因此发热消散迅速与否,足凋护的重要一关。首先要卧床休息,高热不退之时,宜多饮清凉饮料如西瓜汁、雪梨汁等,并给予柴胡酒擦。柴胡注射液4ml肌内注射,可暂时退热。再者要及时观察病情动态,注意舌色、苔脉、血压、体温变化,以便及时对症处理。预防重在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流行季节可选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水煎服预防之。
小 结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病位在肺,病机为痰、热、毒互结于肺。其传变和辨治规律多遵卫气营血。发病的基本特点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的两种趋势.一是顺传于肺胃,而气而营而血,二是逆传心包,而心营,而神明(脑)。又困风为阳邪,温亦为阳邪,两阳两劫,则伤阴耗液,下竭肝肾。故治疗上要宣肺透邪,顾护阴液。本病预后取决于邪热轻重、传变深浅及正气阴液损伤程度,邪不盛、传不深、无“逆传”,多预后良好,否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