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窦
皮毛窦又称藏毛窦,属于畸形发育,可出现在枕部到骶尾部间的任何部位,以骶尾部最多见,可与脊髓裂、脊柱裂伴发。瘘口四周往往有异常的长毛,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瘤样改变,有的在其上方还有脂肪瘤突出。窦道所经处,相应部位可有颅骨、硬脑膜、棘突、椎板、硬脊膜缺损。无感染时易被忽视。治疗原则:未感染者择期切除,感染者在感染控制后手术。
目录 |
皮毛窦的原因
真正病因不详,有两种学说。
㈠先天性
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但与婴儿的中线位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驱病变,而在成年人确多见。
㈡后天性
认为窦和囊肿是由于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近来证实由外倍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臀间裂有 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裂内毛发过多过长,毛顶部有滤过和浸软毛肤作用,毛发穿入皮肤,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窦,毛根脱落到窦内也可使毛干穿透,在发病过程中可见运动改变(图2),但只有一半病例可发现毛发,此病多见于多毛平、皮脂过度活动、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美国陆军发生这种病较多,称为吉普病。常见的病菌有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 杆菌。Rainsbury及Southan分析了静止的藏毛疾病,单个细菌不到半数,而厌氧菌占58%。奇怪的是葡萄球菌不常见,多数需氧菌为革兰阴性细菌。
皮毛窦的诊断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的主要诊断标志是骶尾部急性脓肿或有分泌的慢性窦道,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现,检查时在中线位见到藏毛腔,藏毛窦由症状和体征容易诊断。
藏毛囊肿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 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突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 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
皮毛窦的鉴别诊断
与疖、痈,肛瘘鉴别。疖生长在皮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黄色。痈有多个外孔,内有坏死组织。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行向肛门,扪诊有索状物,肛管 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脓中病史。而藏毛窦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很少向下。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的主要诊断标志是骶尾部急性脓肿或有分泌的慢性窦道,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现,检查时在中线位见到藏毛腔,藏毛窦由症状和体征容易诊断。
藏毛囊肿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 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突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 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
皮毛窦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癌肿发生于藏毛窦少见,Phipshen(1981)复习文献仅有32例。病变多为分化良好鳞状细胞癌。伤口改变应引起疑有癌变,如溃疡易破,生长很快、 出轿及霉菌样边缘。广泛切除应首选。由于伤口广泛应用用植皮或皮瓣治疗。腹股淋巴结肿大应作活检以除外有否转移,若有转移则预后不佳,文献报告5年生存率 为51%。复发率点。在初诊时发现腹股淋巴结有转移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