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状态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高凝状态

有少部分肾病综合症的病人在疾病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一下肢胀痛症状,检查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造成肢体肿胀疼痛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血栓形成呢?这与肾病综合症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

目录

  1. 高凝状态的原因
  2. 高凝状态的诊断
  3. 高凝状态的鉴别诊断
  4. 高凝状态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5. 参看

高凝状态的原因

肾病综合症病人容易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很多,包括血中促聚集的和促凝因子均增加,而抗聚集、抗凝和纤溶机制受损,以及静脉瘀血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加,激素利尿剂的使用。肾病综合症高凝状态最直接的证据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肾病综合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速率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是其合成增加所致。

此外,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也明显上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代谢紊乱可以随着肾病综合症的恢复而消失。凝血因子Ⅴ、Ⅶ、Ⅷ、Ⅹ也升高,可能与肝脏合成升高有关。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也是肾病综合症出现高凝状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血小板膜防止血小板聚集的涎酸糖蛋白含量减少有关。纤溶和抗凝系统异常有纤溶酶原水平下降(虽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水平升高),a2-巨球蛋白升高,以及抗凝血酶Ⅲ下降(从尿中丢失)。抗纤维蛋白溶酶、抗胰蛋白酶a1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内皮源性前列环素刺激因子同样减少。

肾病综合症时蛋白C和蛋白S水平多正常或增高,但其活性降低,从而产生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的诊断

临床最常见的浮肿,眼脸浮肿,有些腰痛高血压,有个别病人体验时偶而发现了尿蛋白,这时可能形成了肾小球肾炎。如果肾小球肾炎没有治好,可能合并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因为肾小球是过滤的,如果它不能把体内废物、毒气正常排出体外,在体内储留形成一种多脏腑多系统的综合症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成立了。这时症状比较复杂了。

高凝状态的鉴别诊断

血管内凝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称DIC,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血管发生凝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引起严重的广泛的全身性出血。本病又称:去纤维蛋白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或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凝血障碍:是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功能不良等一种或多种的凝血环节异常,抗凝物质的缺乏或增多,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均可导致凝血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最常见的浮肿,眼脸浮肿,有些腰痛高血压,有个别病人体验时偶而发现了尿蛋白,这时可能形成了肾小球肾炎。如果肾小球肾炎没有治好,可能合并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因为肾小球是过滤的,如果它不能把体内废物、毒气正常排出体外,在体内储留形成一种多脏腑多系统的综合症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成立了。这时症状比较复杂了。

高凝状态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改变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尤其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0~25g/L时,即有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

(1)肝素:主要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常用剂量50~75mg/d静滴,使ATⅢ活力单位在90%以上。有文献报道肝素可减少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但其作用机理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肝素(MW65600)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目前尚有小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2)尿激酶(UK):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导致纤溶。常用剂量为2~8万U/d,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并可与肝素同时静滴。监测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使其在90~120分钟之间。UK的主要副作用过敏出血

(3)华法令:抑制肝细胞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常用剂量2.5mg/d,口服,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其在正常人的50%~70%。

(4)潘生丁:为血小板拮抗剂,常用剂量为100~200mg/d。一般高凝状态的静脉抗凝时间为2~8周,以后改为华法令或潘生丁口服。   有静脉血栓形成者:①手术移去血栓。②介入溶栓。经介入放射在肾动脉端一次性注入UK24万U来溶解肾静脉血栓,此方法可重复应用。③全身静脉抗凝。即肝素加尿激酶,疗程2~3个月。④口服华法令至肾病综合征缓解以防血栓再形成。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