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急迫感、排便不尽感、费力)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之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时存在。
目录 |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IBS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神、神经因素 IBS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有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以改变肠道的mmc,精神刺激对IBS病人比正常人更易引起肠动力紊乱。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IBS患者的肠道对于张力和多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但这究竟是由于肠壁神经丛及其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通路上的异常,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异常目前还不明确。另外有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大鼠功能性结肠动力紊乱,同时发现应激后一些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增加,说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参与应激所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反应过程。以上精神、神经因素与IBS的关系,支持目前认为IBS是属于身心疾病类胃肠病的观点。
2.肠道刺激因素 肠道内某些因素可能改变肠功能,加重原有的肠易激综合征。这些刺激因素包括外部的食物、药物、微生物等,也可能包括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内部物质。有实验发现腔内抗原激发致敏的鼠肠道可明显诱导鼠肠道收缩活动和产生腹泻。有分析认为,当某些刺激物多次作用于肠道时,可能改变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对于刺激的敏感性,从而使肠管产生“易激性”。有报道IBS病人回肠对灌注胆汁酸的分泌作用非常敏感,但可能未被诊断为胆汁酸吸收不良。短链或中链脂肪酸在吸收容量受限或在小肠内快速运转等的病人中可能到达右半结肠,引起右半结肠出现快速通过的高压力波,这些波极有效地推进结肠内容物并可能引起疼痛和腹泻。这些肠道刺激物在IBS中是诱因还是病因目前尚未定论。
(二)发病机制
1.肠运动异常 IB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肠运动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IBS患者空肠段丛集状收缩波(discreted clustered constrictions,DCCs)及回肠推进性收缩波(prolonged propagated constrictions,PPCs)增多,且与痉挛性疼痛一致。腹泻型IBS患者白天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出现次数增多,周期缩短;在Ⅱ期和进餐后有较多的空肠收缩;结肠显示大量的快速收缩和推进性收缩;近段结肠快速通过且与大便的重量呈正相关;胆碱能刺激后降-乙状结肠多项动力指标增加。相反,便秘型IBS患者近段结肠通过时间延长,排空明显减慢;高幅推进性收缩减少;降、乙状结肠在基础状态下的收缩频率和收缩时间减少,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与此同时近端结肠收缩时间的百分比却显著增加,表现为不协调性。肛管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对直肠扩张的反应性松弛迟钝。排便时外括约肌异常收缩,与IBS患者排便困难有关。
IBS动力异常不仅限于肠道,食管、胃、胆道均存在动力紊乱,以致有“胃肠道哮喘(asthma of gut)”之称。目前有关IBS动力的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有些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说明IBS的动力紊乱是很复杂的,它不单是某一肠段动力发生某种异常,而存在着相互间的协调问题。
2.感觉异常 IBS患者的腹痛阈值较正常人低,因此对标准的结肠扩张产生过度的感觉。这种感觉异常与丛集运动异常的协同作用是IBS患者出现痉挛性疼痛的主要因素。精神压力、焦虑加重患者结肠扩张时的疼痛感觉。相反,松弛状态下对肠扩张知觉减低。超常的直肠肛门感觉引起排便不尽感,甚至排便前的腹痛感。而直肠肛门的过度感觉又与直肠过度的反射运动相伴随。即排便不尽感刺激引起运动应答增强,从而导致排便频度增加,但不伴排便重量增加。
3.分泌异常 IBS患者小肠黏膜对刺激性物质的分泌反应增强。结肠黏膜分泌黏液增多。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的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 在过去,对IBS的表现曾有过很多医学名称,如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但这些名称大多数定义不准确。 例如:结肠炎意味着结肠的炎症,然而肠易激综合征不会引起炎症的病变。 目前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对IBS进行诊断: (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 ① 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 ② 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 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① 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② 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③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急迫感、排便不尽感、费力); ④ 粘液便; ⑤ 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的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感染 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有阳性发现,以及充分有效地抗生素系统性治疗,症状改善明显,可明确诊断。
2.慢性阿米巴痢疾 多次大便找阿米巴及甲硝唑试验治疗可明确诊断。
3.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疫区病人可作乙状镜检查,取直肠黏膜找血吸虫卵,或用粪便孵化法和其他方法加以鉴别。
5.肠肿瘤 小肠的良性小肿瘤可发生腹泻和间歇性发作的部分肠梗阻。结肠肿瘤也可以出现类似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特别是对老年人应注意。可进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6.溃疡性结肠炎 有发热、脓血便等异常表现。经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7.克罗恩病 常有发热、贫血、虚弱等全身症状。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即可鉴别。
8.乳糖酶缺乏 乳糖耐量试验可以鉴别。乳糖酶缺乏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临床表现为吃乳制品后有严重的腹泻,大便含有大量泡沫和乳糖、乳酸。食物中去掉牛奶或奶制品,症状即可改善。酸牛奶经乳酸菌将乳糖分解,可供这类病人食用。
9.胃肠道内分泌肿瘤 促胃液素瘤可出现严重的腹泻和顽固的溃疡病,血清促胃液素水平极高,一般治疗无效。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也引起严重腹泻;血清VIP水平增高。
10.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腹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出现便秘。可作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检查以进行鉴别。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 在过去,对IBS的表现曾有过很多医学名称,如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但这些名称大多数定义不准确。 例如:结肠炎意味着结肠的炎症,然而肠易激综合征不会引起炎症的病变。 目前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对IBS进行诊断: (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 ① 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 ② 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 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① 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② 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③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急迫感、排便不尽感、费力); ④ 粘液便; ⑤ 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经常放松心情,多做深呼吸,多外出走走 。
二、生活饮食注意,少吃对肠胃刺激性较强的东西 。
三、服用一些对调整肠道菌群比较有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