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玉女煎

玉女煎一方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清胃泻火滋阴增液之功。方由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组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而止上溢之血为使。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牙周炎口腔溃疡糖尿病等属于胃火盛,肾阴虚者。此外,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病症

目录

  1. 中药方剂
  2. 配伍特点
  3. 各家论述
    1. 《寒温条辨》
    2. 《医学举要》
    3. 《成方便读》
    4. 《景岳全书》
  4. 功效
  5. 临床新用
    1. 白塞氏综合征
    2. 上消化道出血
    3. 糖尿病
    4. 乳糜尿

中药方剂

【方名】 玉女煎

【出处】 《景岳全书》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化裁】 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附注】 该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火炽盛,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应用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该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该方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本方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各家论述

《寒温条辨》

熟地、牛膝补肾水之不足;石膏、知母泻脾土之有余;而金则土之子,水之母也,麦冬甘以补肺,寒以清肺,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  

《医学举要》

阳明、少阴二经,皆是津液所关;阳明实则火炽而津液涸,少阴虚则水亏而津液亦涸。考两经合治之方,仲景猪苓汤养阴而兼利水;景岳玉女煎养阴而兼清火。盖白虎汤治阳明而不及少阴,六味地黄汤治少阴而不及阳明。是方石膏清胃,佐知母以泻肺气,实则泻其子也;熟地滋肾,佐麦冬以清治节,虚则补其母也;牛膝入络通经,能交和中下,尤为八阵中最上之方。  

《成方便读》

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1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之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可也。  

《景岳全书》

卷51 :“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  

功效

该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临床新用

白塞氏综合征

患者,男,36岁,农民,2001年7月6日初诊。患者5年来,口腔、眼、外生殖器皮肤粘膜溃疡反复发作,西医诊为“白塞氏综合征”,经予强的松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等药物处理后,疗效不显,近3月来,症情加重,随来就诊。诊见:口腔粘膜内有数十个溃疡面,包皮及阴囊溃疡,溃疡面外渗黄水,阴茎肿痛,牙齿红肿时渗血,上腹部有烧灼感,口干苦,喜冷饮,面红目赤,全身瘙痒不已,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黄腻,脉实数,患者证属阳明胃热,郁热化火,火灼少阴,少阴不足,治宜清泻胃火,养阴生津,拟玉女煎加味,处方:生石膏250g,熟地30g,知母30g,麦冬20g,牛膝20g,黄芩15g,黄柏15g,生地30g,白芍15g,玄参20g,枸杞子15g,川军10g(后下),5剂,水煎服,1日2次,禁食肥甘油腻辛辣刺激之品。二诊:2001年7月12日,患者药尽后口腔溃疡及眼角皮肤溃疡症情明显减轻,包皮及阴囊仍溃疡,但不渗水,牙齿肿痛已消,阴茎肿胀已消,再拟上方继进5剂,如法服。三诊:2001年7月18日,患者药后口腔溃疡及眼角溃疡状已除,包皮有1个小溃疡,阴囊有3个小溃疡,干燥无水,余症悉除,再拟上方去川军加苦参15g,继进10剂,患者药后诸症悉去,1年后,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由于阳明胃热,热郁化火,火灼少阴,少阴不足,胃火上攻,故见口腔及眼角粘膜皮肤溃疡,角膜充血,牙齿肿胀疼痛出血,面红、口干苦,大便干结,故重用石膏,合以黄芩、知母清泻胃火;川军泻火通便;麦冬、玄参、白芍滋阴生津;肾水被灼,不能濡养阴器,故见包皮、阴囊溃疡,阴茎肿痛,故用牛膝导热下行,降上炎之火,合枸杞子滋阴生津,合方共用使阳明胃火得以清泻,少阴津液得以滋养,诸症自消。  

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男,64岁,退休干部,2002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油腻烟酒之物,半年前因饮酒过量导致上腹部胀满后吐血,量约200ml,色鲜红,夹有胃内容物,西医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经予止血抗凝及对症处理后,症情好转,半年来,患者症情反复发作7次,随来诊。诊见:今晨起先感脘腹胀满,隐隐作痛,后呕吐暗紫色血块,约20ml,口干口臭心烦易怒,形体肥胖,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患者症属胃热壅盛,热灼胃络,治拟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拟玉女煎加味,处方:生石膏250g(先煎),知母30g,牛膝30g,麦冬15g,生地30g,玄参20g,川军10g(后下),黄连10g,黄芩15g,山栀10g,小蓟30g,参三七粉6g(冲服),4剂,水煎服,1日2次。患者药后吐血量减,上腹胀痛已除,口臭已除,仍感口干,再拟上方继进5剂。药后患者吐血已止,余症悉除,再拟上方石膏量减半,继进10剂。2003年5月,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由于平素嗜食肥甘油腻烟酒之品,日久蕴酿成热,热蕴阳明,郁久化火,火灼胃络,迫血妄行,故重用生石膏清胃泻火;黄连、黄芩、山栀加强泻火之功;川军泻火通便,使热从下去;生地、知母、玄参滋阴清热不伤正;小蓟、玄参、三七凉血止血;牛膝引血下行,合方共用则胃火得以清泻,养阴得以清热,凉血且能止血,祛邪而不伤正,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故病机相同,治法无异,大胆投用本方,则其病自愈。  

糖尿病

患者,男,36岁,农民,2000年3月8日初诊,患者1个多月来,饮食量多,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形体消瘦,面红目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空腹血糖18.2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患者证属阳明热盛,胃火积灼,热耗津液,治拟清泻胃火,养阴生津,拟玉女煎加味,处方:生石膏1000g(先煎,煎汤代水,2500g,水煎至1500g滤出浸泡以下诸药),知母30g,麦冬30g,牛膝30g,葛根30g,天花粉20g,黄连10g,黄芩10g,栀子10g,5剂,1日2次。患者药后饮食量减,饮水量少,小便仍频但量少,大便通利,再拟上方继进10剂,患者药后仍感口渴,小便趋于正常,饮食正常,余无不适,再拟上方改石膏为250g余治不变,继进10剂,诸症悉去,查空腹血糖6.4mmol/L,尿糖(-),再拟上方去石膏后诸药加大剂量10倍,研末冲服,1次g,1天2次,巩固疗效,随访症情得以控制。

按:本患者由于胃火炽灼,消蚀水谷,阳明热盛,耗伤津液,津液不足,肠道失润,治宜清泻胃火,养阴生津,方中大剂量重用石膏煎汤代水,取其性专清泻胃火之力增强;知母苦寒质润,清泻而不伤津;生地、麦冬、葛根、天花粉益胃养阴,增液生津;黄连、栀子、黄芩助石膏增强清热泻火之功;牛膝引热下行,诸药合用,则阳明胃火得以清泻,阴津不足得以濡养,症情好转,改汤剂为粉末剂,缓图奇功。  

乳糜尿

患者,男,38岁,工人,2001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喜食肥肉,形体肥胖,1月前,患者因进食辛辣食品,加之饮酒过量感脘腹痞闷,小便混浊如火泔水,尿道热涩疼痛,淋漓不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为“乳糜尿”。经予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胶囊呋喃坦啶等治疗后,症情未见好转。诊见:小便混如奶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头晕头重,全身乏力腰膝酸软,精神不振,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查尿液:乳糜试验(+),镜检可见脂肪滴,蛋白(++++)。患者证属湿热下注,热灼肾阴,治宜清泻胃热,滋补肾阴,拟玉女煎加味,处方:生石膏50g,知母30g,熟地30g,麦冬30g,牛膝30g,山萸肉15g,杜仲15g,菟丝子15g,五味子10g,萆30g,黄柏15g,5剂,水煎服,1日2次,患者药后小便仍混浊,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排尿尿道烧灼感症状已除,再拟上方继进5剂,药后小便渐清,余症悉去,查尿液:蛋白(+),乳糜试验弱(+);再拟上方继进10剂,药尽诸症悉除,查尿液:蛋白(-),乳糜试验(-)。

按:本患者由于喜食肥甘、辛辣之品,伤及脾胃,湿热交阻,蕴久化热,热邪内蕴,阳明腑实,气不顺行,热随气下,下注膀胱,日久热灼肾阴,水亏无以制火,水亏火盛而为病。故用石膏清胃火之余,熟地滋肾水之不足,二药合用,清火壮水;知母、麦冬清热养阴;牛膝、山萸肉、杜仲、菟丝子、五味子滋阴补肾;萆、黄柏清利湿浊,利水通便,本方重在补阴偏于清热,故轻用石膏而重用滋阴之品,滋阴以降火,水火相济,其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