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咽后脓肿
耳鼻咽喉外科学 |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周岁以内。
咽后壁脓肿
咽后间隙为一潜在间隙,上起颅底枕骨部,下连后纵隔,前为颊咽筋膜,后为椎前筋膜。下部齐3~4颈椎平面,相互粘着,故脓肿极少下延入胸腔后纵隔;两侧与咽旁间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故感染可能在两间隙相互扩散。咽后间隙内充以疏松结缔,在中线结缔组织密集形成正中缝,将其分隔为左右两间隙,因此,急性咽后脓肿多偏向一侧。每侧间隙中有淋巴结3~8个,有口咽、鼻咽、鼻腔、鼻窦、咽鼓管、鼓室和腮腺等区域的淋巴汇入,3~5岁后逐渐萎缩消失,因此,婴幼儿发生咽后脓肿者较多。
【病因】
(一)咽后淋巴结感染:口腔、咽、鼻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引起咽后隙淋巴结炎,进而化脓形成脓肿。
(三)颈椎结核时脓液蓄积于颈椎与椎前筋膜之间,向前穿破椎前筋膜进入咽后间隙而形成结核性咽后脓肿,称冷脓肿。亦有因颈淋巴结核致咽后结核脓肿者,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
急性型者起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吞咽困难,吮乳时啼器、呛咳或拒食,讲话或哭声含糊不清,睡时打鼾,呼吸不畅,头常偏向患侧。
结核性冷脓肿发病较慢,常有午后低热,盗汗、咳嗽、虚弱等结核病症状,无咽痛,渐觉咽部梗阻感及吞咽不便。
【检查】患儿头常前俯并偏向患侧,唾液外溢,患侧颈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对疑有咽后脓肿患儿检查咽部时要小心,防止脓肿突然破裂使大量脓液流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死亡,故检查时应采用头低平卧位。但颈椎结核者不宜头后仰过度,并准备吸引器以防万一。检查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粘膜充血、脓肿较大时将患侧咽腭弓及软腭推移向前。脓肿触之柔软、有波动感,但操作务必轻柔。
颈椎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可位于中央部,局部粘膜无明显充血,颈椎X线摄片可显示椎前有隆起软组织阴影,有时可见液平面及颈椎骨质破坏征象,血沉增快。
【治疗】
急性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术前应充分准备好器械、照明及吸痰器。患儿取仰卧头低位避免术中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引起窒息。用压舌板或直达喉镜暴露咽后壁,在脓肿最隆起处进行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肿最低部作一纵形刀口,以长血管钳扩大创口,畅通引流(图6-4)。每日复查,如有积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引流,直至痊愈。
图6-4 咽后脓肿切开引流
术前及术后应给大量抗生素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并行支持疗法。
结核性冷脓肿如无颈椎病变者,排脓后应行链霉素肌注,每日1克,并口服异烟肼,每日100毫克。如有颈椎病变,宜颈外切开排脓,刮除病灶,固定头颈,并进行抗痨治疗。
参看
咽角化症 | 咽旁脓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