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淹溺

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drowning),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near drowning)。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可引起皮肤和粘膜损害及全身中毒

目录

  1. 简介
  2. 发病机制
    1. 干性淹溺
    2. 湿性淹溺
  3. 临床表现
  4. 临床诊断
  5. 治疗
  6. 救治
    1. 自救
    2. 互救
    3. 医疗急救
  7. 用药原则
  8. 辅助检查
  9. 疗效评价
  10. 参考

简介

淹溺

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中,由于水吸入肺内(湿淹溺90%)或喉挛(干淹溺10%)所至窒息。如为淡水淹溺,低渗水可从肺泡渗入血管中引起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和溶血,血钾增高,使钠、氮化物及血浆蛋白下降,可使心脏骤停。如为海水淹溺则高渗海水可通过肺泡将水吸出,引起血液浓缩及血容量减少,电解质扩散到肺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钾及钠增高,肺水肿。 淹溺引起全身缺氧可导致脑水肿。肺部进入污水可发生肺部感染。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可发生呼吸急速,低氧血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症。此外还有化学物引起的中毒作用。  

发病机制

发生溺水后,首先是本能地屏气,以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不久,由于缺氧,不能继续屏气,水随着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引起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可有两种情况:  

干性淹溺

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约占淹溺者的10%。

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所有溺死者中约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吸入相当量的水)。  

湿性淹溺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

1.淡水淹溺 江、河、湖、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淡水。水进人呼吸道后影响通气和气体交换;水损伤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并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塌陷,进一步阻滞气体交换,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淡水进人血液循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和低蛋白血症;血中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破碎,引起血管内溶血,导致高钾血症,导致心室颤动而致心脏停搏;溶血后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2.海水淹溺 海水含3.5%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海水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海水损伤后,大量蛋白质及水分向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渗出,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高钙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高镁血症可抑制中枢和周围神经,导致横纹肌无力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

3.温水与冷水溺死 两者有显著差别。无氧后4~6min发生脑死亡的概念不适用于冷水中近乎溺死的病例。冷水中(水温<20℃),某些病人心脏停搏后30min后仍可复苏,但在水中超过60min复苏不能取得成功。存活可能的原因归于哺乳类的潜水反射。人潜入冷水时可迅速发生反应,表现力呼吸抑制、心率减慢,对窒息相对有阻力的组织出现血管收缩,以保持大脑及心脏的血液供应,这样,氧送到并只在即刻持续生命所需处使用。水越冷,越会有更多的氧送到心脏及脑。潜水发射也可因恐惧引起,且年轻人的潜水反射更突出。水温<20℃,身体的代谢需要仅为正常的1/2。水越冷,存活的机会越大。  

临床表现

淹溺患者表现神志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处于临床死亡状态。近乎淹溺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吸入水量多少、吸入水的性质及器官损害范围有关。

1,症状:近乎淹溺者可有头痛视觉障碍、剧烈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显,最初数小时可有寒战发热

2,体征:皮肤发绀,颜面肿胀球结膜充血,口鼻充满泡沫或泥污。常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烦躁不安抽搐、昏睡、昏迷和肌张力增加。呼吸表浅、急促或停止。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偶尔有喘鸣音。心律失常、心音微弱或消失。腹部膨窿,四肢厥冷。有时可发现头、颈部损伤。  

临床诊断

1,血尿检查:淹溺者,常有白细胞轻度增高。吸人淡水较多时,可出现血液稀释,甚至红细胞溶解,血钾升高、血和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吸入海水较多时,出现短暂性血液浓缩,轻度高纳血症或高氯血症。幸存者,10~30分钟后恢复正常血容量和电解质浓度。无论淡水或海水淹溺,罕见致命性电解质紊乱,但溶血或急性肾衰竭时可有严重高钾血症。重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异常。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常见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通常数小时内恢复正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时提示病情严重。

3,动脉血气分析:约75%病例有明显混合性酸中毒;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4,胸部X线检查:常显示斑片状浸润,有时出现典型肺水肿征象。住院12~24小时吸收好转或发展恶化。约有20%病例胸片无异常发现。疑有颈椎损伤时,应进行颈椎X线检查。  

治疗

淹溺急救常识

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迅速清除口鼻腔中污水、污物、分泌物及其他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吸入海水或淡水者,应尽快采取头低腹卧位,拍打背部体位引流。但不宜时间太长以免延误心肺复苏。复苏期间常会发生呕吐,注意防止呕吐物吸人气道。对于昏迷和呼吸停止者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供氧,有条件时进行气管内插管。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应停止心肺复苏。

进入医院后的处理包括进一步生命支持。所有近乎淹溺者应收住监护病房观察24~48小时,预防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低氧血症或神经系统并发症者,出院随访。

1,供氧: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压氧治疗。有条件可使用人工呼吸机

2,复温:如患者体温过低,据情可采用体外或体内复温措施。

3,脑复苏:有颅内压升高者应适当过度通气,维持PaC02在25~30mmHg。同时,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

4,处理并发症:对合并惊厥、心律失常、低血压、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胃肠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应进行合理治疗。  

救治

自救

不熟悉水性或误入水者,积极进行自救十分重要。首先,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应保持头脑清醒。具体方法是,采取仰面位,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尽量使口鼻露出水面,以便能够进行呼吸。呼吸时,呼气宜浅,吸气宜深,则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待他人抢救。千万不可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举手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会游泳者,若因小腿腓肠肌痉挛(抽筋)而致淹溺,应息心静气,及时呼救求得援救。同时,自己应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再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抬,使拇趾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也就停止。  

互救

救护者应保持镇静,尽可能脱去外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迅速游到淹溺者附近。对于筋疲力尽的淹溺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对神志清醒的淹溺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淹溺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淹溺者的手臂游向岸边。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淹溺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如被抱住,应放手自沉,从而使淹溺者手松开,以便再进行救护。  

医疗急救

淹溺急救

1.清除口鼻淤泥、杂草、呕吐物等,打开气道。随后将淹溺者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按压背部迫使其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但不可因倒水时间过长而延误复苏。

2.对呼吸、心搏停止者应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尽快行口对口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时吹气量要大(编者注:心肺复苏的具体方法参见本刊2004年第3期《心肺复苏抓住关键的4分钟》)。

3.淡水淹溺用3%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海水淹溺用5%葡萄糖500~1000毫升静脉滴注,或用右旋糖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此外,糖皮质激素可防治脑水肿、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能减轻溶血反应。  

用药原则

1.淡水淹溺者可用3%高渗盐水静滴,海水淹溺者可用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 2.心力衰竭者可用两地兰和速尿。 3.肺部感染者应选用作用强的抗生素。 4.脑水肿、肺水肿、溶血反应者应用糖皮质激素。 5.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用20%甘露醇、速尿。 6.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  

辅助检查

1.对轻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重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无合并症。 2.好转:症状体征消失,有合并症。 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心跳呼吸停止。

专家提示

该病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要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污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倒悬轻按压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一般肺内水分已被吸收,残留不多,因此倒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复苏。对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尽快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的吹气量要大,吹气后同时做体外心脏按压(1:4-5次),加大呼吸通气量和克服肺泡阻力。经短期抢救心跳、呼吸不恢复者,不可放弃,人工呼吸必须直至自然呼吸完全恢复后才能停止,至少坚持3-4小时。有条件单位要及早进行气管插管,使用自动人工呼吸器进行间断正呼吸或呼气末期正压呼吸,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张开,改善供氧和气体交换。在抢救过程中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