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又称家族性痉挛性截瘫(familial spastic paraplegia,FSP),是以慢性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和无力为临床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可分为单纯型HSP及复杂型HSP:复杂型HSP除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外,还有视力损害或共济失调等;单纯型HSP亦称Stumpell家族性痉挛性截瘫(Stumpell familial spastic paraplegia),只限于双下肢痉挛性瘫痪。
目录 |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染色体连锁隐形遗传,有高遗传性。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2p,8q,14q和15q有关。SPG4致病基因位于2p2l-24,是CAG重复动态突变。以蛋白产物spastin蛋白与转染细胞微管相连引起德尔长轴微管细胞骨架调控受损最为常见,且与痴呆有关。2p常见变异临床表现差异显著。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8p,15q和16q有关,15q最常见。SPG5,SPG7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分别定位于8p12-13,16q24.3和17p11.2;SPG5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基因产物分别为paraplegin和FAIDH,SPG5基因突变形式有缺失和插入,paraplegin蛋白是线粒体内膜的金属蛋白酶,与16q变异有关,已证实患者存在氧化磷酸化缺陷。
3.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少见。SPG1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产物为细胞黏附分子L1(CAM-L1),已发现致病性突变包括点突变(Ile179Ser,Gly370Arg)和3,26,28号外显子小缺失;SPG2致病基因Xq21-22,基因产物为含脂质蛋白(PLP),已发现5种致病性点突变(His139Tyr,Trp144Term,Ser169Phe,Ile186Thr,Phe236Ser)。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基因遗传,与酶系统缺陷有关。本病的病理特点为皮质脊髓束变性,大脑中央前回的贝兹(Betz)细胞也可有变性。
1.单纯型HSP的病理特征
单纯型HSP的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索变性,脊髓的侧索和后索发生退行性病变,尤其是脊髓胸段皮质脊髓束和薄束,而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受损较轻。
2.遗传学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D-HSP)4个基因位点,分别为14q11.2-24、2P21-24、15q11.1及8q23-24。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8p12-13及16q24..3。
(3) X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XR-HSP)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xq16及xq21-22。近来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复杂型HSP的新基因位点在14q12-24。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症状
一、症状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且男性较女性多见。本病的首发症状是:走路不便,双下肢僵硬,跑步易跌,上下楼梯困难。临床表现主要是: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体检可发现:双下肢呈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膝、踝震挛阳性,病理征阳性。还可伴有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 锥体外系症状 小脑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 痴呆 精神发育迟滞 耳聋 肌萎缩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本病常有阳性家族遗传史。
1.单纯型HSP:临床上将只有痉挛性截瘫者称为单纯型HSP,这类型较为常见。1987年Harding根据发病年龄进一步分为单纯型HSPⅠ型及单纯型HSPⅡ型。
(1) 单纯型HSPⅠ型:单纯型HSPⅠ型患者于35岁前发病,单纯型HSPⅠ型患者大多数为男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发病年龄常在3~6岁或10岁以内。
(2) 单纯型HSPⅡ型:单纯型HSPⅡ型患者于35岁以后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D-HSP)发病年龄较晚,平均年龄18岁,锥体束征明显,常有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
2.复杂型HSP:临床上将痉挛性截瘫合并脊髓外损害的患者称为复杂型HSP。发病年龄一般为3~5岁,均为男性。除痉挛性截瘫外,并有脊髓外受损表现。根据合并症状的不同,构成几种类型(综合征或亚型)。
3. 少数患者开始表现为单纯型,数十年后出现脊髓外受损。
二、诊断
1.好发于10~35岁间。有家族遗传史。
3.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智力低下、肌萎缩等。
4.脑CT和(或)MRI多属正常。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诊断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检查化验
1.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
2.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 而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 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约2/3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SEP)异常,1/2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异常。
4.MRI:头颅MRI一般无异常 但某些病例可表现胼胝体发育不良 大脑 小脑萎缩 颈段或胸段脊髓MRI可显示脊髓萎缩。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诊断
1.本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鉴别。ALS症状发展相对较快,常有上肢受累及延髓症状,肌电图有失神经改变和巨大电位,肌活检有神经源性肌萎缩,多数无家族史。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见于儿童,也有步态异常和下肢肌张力高,但症状有晨轻暮重和少量多巴胺治疗有效可鉴别。原发性侧索硬化,双上肢也受累,除肌张力高外,尚有肌力减退,无阳性家族史。而本病为遗传性代谢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痉挛和低身高,可治疗。
2.本病与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Ⅴ(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 Ⅴ,HMSN Ⅴ)鉴别。HMSN Ⅴ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肢体远端肌无力,萎缩和感觉减退;电生理检查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理表现为周围神经的慢性节段性脱髓鞘。
3.本病还与Arnold-Chiari综合征、脊髓空洞症、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B12缺乏、多发性硬化、热带痉挛性截瘫(HTLV1感染)、异染性白质脑病、Krabbe病、脊髓压迫症及某些中毒(铅中毒、山黎豆中毒)等鉴别。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并发症
1. 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智力低下、肌萎缩等。
2. 可发生弓形足, 深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运动障碍易发生摔伤。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西医治疗
1.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可对患者进行跟腱延长或内收肌松解术,虽然病情仍在进展,但手术治疗后可以延缓病程进展数年。
2.预后:
本病预后与发病早晚和分型有关。早发病组(3~5岁发病)为单纯型HSP,病情进展缓慢,多在起病约30年后才不能行走,一般不危及生命。晚发病组(30岁后发病)病情进展较快。复杂型HSP患者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