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
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是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由于酶缺乏而引起的蛋氨酸代谢异常,一种累及眼、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多发性血栓栓塞、智力落后、晶体异位和指趾过长。
目录 |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病因
本病是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由于酶缺乏而引起的蛋氨酸代谢异常。 蛋氨酸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其主要转换途径是把分子中的硫转移给L-同型半胱氨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胱氨酸。在正常人细胞内,S-腺苷基蛋氨酸转甲基形成S-腺苷基同型半胱氨酸,后者水解后可与丝氨酸合成胱硫醚,其间经过一步转硫反应也可再甲基化而形成蛋氨酸或氧化为同型胱氨酸。正常时,ATP 分子的腺苷酰被转移到蛋氨酸上,形成腺苷基蛋氨酸,这样以后就能参与几种转甲基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肝内胱硫醚合成酶缺陷所致。在该病患者中可检测到突变基因,其能诱导氨基酸转运活性几乎完全消失。现已发现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有多种酶的缺陷能引起某些氨基酸沉积于细胞内,同时伴有血清中其他氨基酸浓度升高。同样,这种酶缺陷也可影响到同型半胱氨酸再甲基化转化为蛋氨酸。蛋氨酸转化到同型半胱氨酸的第一步是形成S-腺苷酰蛋氨酸。该反应受甲硫氨酸腺苷酰转移酶催化。蛋氨酸代谢开始两步反应受阻滞,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沉积于组织中,同时尿和血清中的浓度也升高,蛋氨酸约占饮食蛋白中氨基酸的2.5%,在体内一部分合成组织蛋白,主要部分转化为胱氨酸、同型胱氨酸及其他衍生物。
各型均现:同型胱氨酸在血、尿中大量堆积,影响了正常蛋白质代谢和胶原纤维的结构,引起晶状体脱位、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绷紧、智力障碍、多发性血管闭塞,尤其是大动脉血栓形成,甚至致死等,尿同型胱氨酸阳性,尿氰化物硝盐试验呈阳性反应。
目前认为,本病至少有3种不同的生化缺陷型:
1.合成酶缺乏型:胱硫醚合成酶缺乏,是由同型关胱氨酸变为胱硫醚的代谢途径发生阻滞。患儿初生时正常,5~9个月间起病。症状多见骨骼异常、晶体脱位、血栓形成、智力发育落后、惊厥等。骨骼畸形有四肢和指趾细长(蜘蛛指趾),易误认为是马方综合征。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椎体背侧呈双凹形,以及脊柱侧弯等。眼部症状多有晶体脱位,多发生于3~10岁间,常伴青光眼,视网膜剥离。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约50%的病例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血栓栓塞发作,颅内血管、冠状动脉、肾动脉、肺血管、皮肤血管等均可有血栓形成,并出现相应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可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多发性脑血管意外可致偏瘫、假性延髓性麻痹,也可有精神症状。其他症状也可见到,如颧部潮红、皮肤大理石花纹、皮肤薄、毛发稀少易折,凝血酶原减少、肌病等。维生素B6是胱硫醚合成酶辅酶,故应用大剂量B6对此型部分病例有效。
2.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甲基四氨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同型半胱氨酸变为蛋氨酸的代谢途径发生紊乱。这个代谢过程由两种甲基转移酶来催化,而维生素B12是甲基转移酶的辅酶。此型症状较轻:可有骨骼畸形,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但很少见晶体异位和血栓形成。本型还可合并甲基丙二酸尿症。
3.还原酶缺乏型:5,10-N-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正常时,这个还原酶为同型半胱氨酸提供甲基,以转变为蛋氨酸。此酶缺乏时,同型半胱氨酸的甲基化作用不足就与同型半胱氨酸共同蓄积于体内。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惊厥、智力低下、精神分裂症样症状、肌病等。没有骨畸形、晶体异位,无血管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症状
【临床诊断】
同型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蛋氨酸)的先天代谢障碍疾病,因由不同的酶蛋白或辅酶缺乏所引起,表现有差异。 患儿出世时正常,多生后5~9 个月起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出现以下所有特征及严重智能发育障碍并早期死于血管病变。但也可仅有晶体脱位和轻度骨骼改变而无其他异常者。
临床症状:
1.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身材矮小,直到1 岁才能独立坐着,到2岁才能勉强走路,呈鸭步态。 几乎所有病人在青少年期都可出现骨质疏松,其他骨骼异常可有脊柱侧弯、胸廓畸形、高腭弓、膝外翻伴有膝关节粗大和高足弓等。长管骨常细长,许多病例还可出现蜘蛛指,容易发生骨折。无马方综合征所特有的关节和韧带松弛。
2.神经系统受损:小儿期以后反应迟钝恶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智力低下和反应迟钝有发展较慢的倾向。除癫痫发作外,尚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肌阵挛发作、痉挛、深反射亢进等。
3.晶体脱位:多在10 岁左右才发生。在青春期,约90%的病例可出现这种眼部特征性改变。晶体常向下脱位。晶体脱位的方位、发生时间和损害类型,均不同于马方综合征。本病还可发生虹膜肥厚和近视,而发生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神经病变者则较少见。
4.皮肤血管病变:常引起皮肤网状青斑,此外皮肤变薄,面颊部常显著潮红,头发常稀少。发生静脉闭塞和脑血管栓塞,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而发生周围动脉闭塞、肺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者则较少见。肾动脉栓塞可引起高血压,冠状动脉栓塞可发生心肌梗死,也可发生凝血酶原减少和肌病等。
各型临床症状:
1.甲基转移酶缺乏型: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有智力发育延迟、马方综合征样外观、体格发育落后、反复感染、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惊厥等。部分病例可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肝脾肿大。晶体脱位、骨骼异常和血管闭塞则较少见。本型虽有甲基丙二酸尿,但没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症状。
2.胱硫酶缺乏型:最多见,小儿初生时为正常,起病多在出生后5~9 月之间。主要的症状是骨骼异常、晶体脱位、血栓形成、智力发育落后、惊厥等。常见的骨骼畸形有脊柱侧弯或后弯、鸡胸、四肢细长、蜘蛛状手指或脚趾、易骨折。眼晶体脱位,10岁左右明显,常有青光眼、视网膜剥离。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任何器官,颈动脉和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可发生急性瘫痪,肺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梗塞。神经系统症状中,多数病例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少数病例有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其他症状还有面部发红,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皮肤薄,毛发少而细,易断。
3. 还原酶型同型:在临床上与其他两型表现不同,其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智力低下、紧张症、周围神经病变、肌病、精神分裂症样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没有血管、骨骼和晶体症状。此型中还有一些病人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型胱氨酸尿症和甲基丙二酸尿症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小儿期有严重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烦躁不安,消瘦,反复感染,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无神经、骨骼、血管和眼部异常。
【实验室诊断】
本病有遗传,小儿出生后4天即可查尿检查确诊。 不论哪种酶缺乏引起的同型胱氨酸尿症都有智力低下、惊厥的表现,所以当小儿有此表现时查尿中同型胱氨酸增多可帮助诊断。早期开始治疗,限制蛋氨酸的摄入和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6。低蛋氨酸饮食早期应用可预防症状的发生。少食动物蛋白,用黄豆、扁豆等制品,要添加胱氨酸,长期应用低蛋白饮食。对维生素B6无效的病例,可加用大剂量叶酸,也应补充维生素B12 。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诊断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检查化验
1.尿同型胱氨酸测定 可用筛查法,即硝普钠试验:尿液1ml加入5%氰化钠水溶液,放置5 min,加入5%硝普钠水溶液1滴,出现红色或紫红色为阳性,表示尿中有过量的含硫氨基酸。假阳性可见尿中有大量的青霉胺、胱氨酸、丙酮、谷胱甘肽等。新生儿筛选实验也可测定尿中同性胱氨酸和雪中蛋氨酸,一般在出生后第四天即可进行。
2.酶活性测定:可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肝活检测定酶的活性,也可用此法检出杂合子,测定肝或淋巴细胞的酶活性。此法可作为确诊本病的依据。产前诊断可取羊水细胞的测定酶活性。
3.血液检查:患者可见血液中同型胱氨酸过高,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合成酶缺乏性血中蛋氨酸升高;转移酶缺乏型血中胱硫醚增多、叶酸升高;还原酶缺乏型光硫酸增多。
4.应做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侧弯或后弯、鸡胸、四肢细长、蜘蛛状手指或脚趾等)、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血管内膜呈条纹波浪状外观,体循环和肺血管阻塞)。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马方综合征鉴别。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又称先天性中胚层发育不良、Marchesani综合征、蜘蛛指征、肢体细长症。先天性中胚叶发育不良的遗传型结缔组织病。具体发病原因不明。据认为与先天性蛋白质代谢异常有关。人群发病率约 4人/10万人,临床表现不一,其特征是周围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骨骼异常、内眼疾病和心血管异常。
两者共同点:晶体异位、蜘蛛指趾、心血管症状。
鉴别不同点:遗传方式和病情发展不同。马方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指趾细长自初生即可见到;而同型胱氨酸尿症为隐性遗传,在初生为正常,数年后骨骼的生长不成比例,而四肢加长,此外还有血栓栓塞症状,骨质疏松,椎骨有双凹畸形等。更重要的是马方综合征没有本病的生化代谢异常。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并发症
可见骨骼异常(表现为出生数年后骨骼的生长不成比例,而四肢加长)、晶体脱位、血栓形成、智力发育落后、惊厥等。常伴青光眼,视网膜剥离。各部位血管发生血栓,多发性脑血管意外可致偏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进食呛咳或误咽并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危及生命)等。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1.饮食治疗:“合成酶型”即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同型关胱氨酸变为胱硫醚的代谢途径发生阻滞。应限制蛋氨酸摄入量或限制蛋白。“甲基转移酶型”即甲基四氨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同型半胱氨酸变为蛋氨酸的代谢途径发生紊乱。“还原酶型”即5,10-N-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同型半胱氨酸提供甲基转变为蛋氨酸的代谢途径紊乱。所以后两者不应当限制蛋氨酸入量。
2.维生素:本病各型均可试用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可先用维生素B6 100~500mg/d,连用数周,有效后渐减量,然后维持于最低有效量(约为25mg/d)。维生素B6无效者可加用叶酸10~20mg/d,维生素B12 0.5~1.0mg/d。
3.其他 大剂量维生素完全无效者,应限制蛋氨酸入量,补充胱氨酸,加用甜菜碱。
(二)预后
因常发生血栓、脑血管意外、晶体脱位等,而预后不良。有报告用叶酸治疗使1例有精神分裂症样患者得到缓解,3例合成酶型胱氨酸血症得到缓解。
小儿同型胱氨酸尿症的护理
遗传疾病在现代医学上尚无可行的特效疗法。而且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所以,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产前诊断(antenatal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是防止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人类遗传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优生上具有“预防”的意义。因可在临床上根据明确的产前诊断结果阻止胎儿出生。
本症确诊需根据酶活性测定, 1.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酶的活性,也可用此法检出杂合子。 2.产前诊断可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羊膜腔穿刺术(amniocentesis)可于妊娠中期17~20周通过腹壁进行,羊水细胞是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经培养后可做酶活性测定或基因分析。此方法造成的胎儿丢失率为0.5%。至今仍然是产前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绒毛来自胚胎滋养层,可于妊娠10~12周,通过腹壁吸取绒毛。可用于酶活性测定或基因分析。优点是比羊膜腔穿刺提前了2个月,不必培养,可较早获得产前诊断结果。一旦胎儿患病,孕妇可及时选择人工流产,后续操作比较容易进行,而且可早日解除孕妇的心理负担。
各种遗传缺陷的确定有赖于培养细胞酶学分析。产前诊断的先决条件是对先证者做出准确的诊断,母亲再次妊娠时才可能在产前诊断时有目的地查某种酶或某种基因检测。尤其产前基因诊断,除了缺失和用PCR/ASO方法能直接检测出基因缺陷外,其他连锁分析方法都以临床诊断为前提。原因就是某些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同样的疾病表型可由多个基因座突变引起,例如肌营养不良症,较常见的是DMD/BMD,但还有其他基因突变可导致肌营养不良。如果临床诊断不准确,用A病的多态性位点进行B病的基因诊断,势必被引入歧途,导致诊断错误。其次还要避免样品污染,胎儿材料中母源DNA的污染不容忽视。血性羊水常是导致诊断错误的根源之一,严重的血性羊水一定要通过培养去除孕妇的白细胞。绒毛采集后,一定要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查挑选,剔除子宫内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