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狼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寻常狼疮 重定向自:寻常性狼疮

寻常狼疮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皮肤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病程缓慢。初起时眼睑皮肤出现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周围绕一红晕,半透明,呈棕红色或褐色,质柔软。结节可自行吸收或破溃形成溃疡,有时呈乳头状增殖。 寻常狼疮为口咽部另一类型结核,儿童常见,女多于男,病变进展缓慢,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偶有咽喉部疼痛感,发干,吞咽不便。悬雍垂常为首发部位,继而扩散到前后腭弓、咽后壁,而扁桃体却不受累。先发生棕黄色发亮的狼疮小结,小结渐腐烂,彼此融合,形成较浅的溃疡,覆以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溃疡有自愈倾向,形成瘢痕,收缩后使咽腔变形。经常小结、溃疡、瘢痕同时存在,此起彼伏,但对组织破坏性小,预后良好。

寻常狼疮
Bk7gm.jpg

病因

寻常狼疮是发生在先前感染过结核,且已致敏者身上的一种继发性皮肤结核,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敏感性很高。结核杆菌可经皮肤损伤处侵入皮肤。寻常狼疮亦可由破溃的淋巴结骨关节结核病灶直接或经淋巴管蔓延至皮肤,也可由内脏结核病灶经血流播散至皮肤。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卡介苗接种处,故认为在卡介苗接种后,如在接种处发生肉芽组织,久不消退,即应追踪观察。 此外,患者的营养、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个人抵抗力等对寻常狼疮的发生与发展皆有很大的关系。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片压诊,减少局部充血时,结节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酱颜色,故亦称“苹果酱结节”,有时许多结节互相融合构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片叶状鳞屑。 在长期的过程中有的损害自愈形成瘢痕,有的结节往往破溃形成溃疡,溃疡开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圆形或不整形,溃疡表面为红褐色肉芽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燥后结污褐色厚。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行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形成大片损害,亦可形成环状、弧形或蛇行性等特殊形态。

诊断

根据寻常狼疮的特点,如常自幼年发病,基本损害为苹果酱样的狼疮结节,破溃后愈合形成瘢痕,瘢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一边破坏,一边愈合等特点,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性或结核样浸润等,一般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结节病 结节病之结节较狼疮结节坚实,有浸润感,一般不破溃。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结节性梅毒疹 梅毒性结节发展较快,可成匐行状排列,质硬如软骨,铜红色,常破溃,溃疡呈穿凿状,愈后结疤。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浆细胞浸润及血管变化。

(3)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呈蝶状,常对称分布于鼻及两颊部,无狼疮结节及溃疡,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底面附着毛囊角质栓

(4)深部真菌病 结节常破溃、结疤,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可查获病原菌。

(5)结核样型麻风 结节较狼疮结节稍硬,患处感觉障碍为其特点,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肢体麻木畸形,可出现营养性溃疡。

治疗

要增强病人抗病能力,寻找及消除体内潜在的结核性病灶。

(1)全身性用药 合理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中医药方面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2)局部治疗 对小片寻常狼疮,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刮除术,术后压迫止血,外敷10%次没食子酸铋。对范围不大的皮肤损害可用1%普鲁卡因液1mL加入2。5%异烟肼溶液2mL,在损害四周作环形皮下注射,或将5%异烟肼软膏涂于损害处,亦可在局麻后,对皮损处涂布乳酸铬酸或纯石炭酸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