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NTU Hospital.JPG
{{{image}}}
全衔
简称
台大附设医院、台大医院、NTUH
开设日期
1895年
关闭日期
院区
总院区(台北市中正区
公馆院区(台北市大安区
北护分院(台北市万华区
金山分院(新北市金山区
新竹分院(新竹市北区
竹东分院(新竹县竹东镇
云林分院(云林县斗六市
虎尾院区(云林县虎尾镇
地址
10002 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7号(东址大楼)
10048 台北市中正区常德街1号(西址大楼)
10041 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8号(儿医大楼)
邮递区号
电话号码
医疗划分
医学中心
机构代码
0401180014
病床数量
专长医疗
肝炎
器官移植
鼻咽癌
癌症诊断治疗
生医光电
代表人
黄冠棠先生(总院长)
管理单位
国立台湾大学
员工数
网站
http://www.ntuh.gov.tw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简称台大医院台湾大学医院,是中华民国一所公立医疗机构,乃台湾第一所提供西式医疗服务的医院。于台湾日治时期1895年创建,当时直属于台湾总督府,随后成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院。

经过多次改隶,现今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为台湾最高层级的“医学中心”级医院之一,亦是中华民国医疗体系防疫重要医院。在肝炎器官移植鼻咽癌癌症诊断治疗及生医光电上的先锋研究成就,亦获得国际的肯定而享负盛名。

目录

  1. 总院沿革
  2. 历任院长[1]
    1. 台北帝大时期
    2. 国立台湾大学时期
  3. 台大医院医疗成就[2]
    1. 1950年代以前
    2. 1950年代
    3. 1960年代
    4. 1970年代
    5. 1980年代
    6. 1990年代
    7. 2000年代
    8. 2010年代
  4. 成立宗旨
  5. 愿景
  6. 地理
    1. 总院
    2. 分院以及各院区
      1. 云林分院沿革
      2. 北护分院沿革
      3. 金山分院沿革
      4. 新竹分院沿革
  7. 组织架构
    1. 行政部门
    2. 医疗部门
      1. 医疗科系
      2. 医疗相关部门
      3. 景福门诊
      4. 15C病房
      5. 辅导暨整合医学中心
      6. 健康管理中心
      7. 形体美容中心
      8. 血友病治疗中心
  8. 院内及周边设施
    1. 西址大厅
    2. 东址大厅
    3. 景福通道
    4. 美食街
    5. 互联网上网区
    6. 其他
  9. 评价
    1. 指标性医疗事故
      1. 2008年手术房火警
      2. 2011年HIV阳性器官捐赠
  10. 参见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连结
  13. 参考来源

总院沿革

  • 1895年,台大医院创建,院址初设于台北市大稻埕千秋街(今贵德街,近长安西路即西宁北路海霸王附近),名为大日本台湾病院,属陆军省军医部管辖,1896年改为台北厅管辖改称为台北病院
  • 1897年,于台北病院设立医学讲习所,为台湾医学教育的开始并租赁附近民房为校舍。台大医学院亦已此年为成立起算点。
  • 1898年,迁至现址(中正区常德街1号,即目前台大医院总院西址所在位置),更名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医院
  • 1912年,开始进行整建为文艺复兴风格之热带式建筑,于1921年完工,是当时东南亚最大型、最现代化之医院。
  • 1938年4月1日,成为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 1945年,改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日赤医院即现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为第二附属医院)
  • 1947年,改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1950年,校长傅斯年认为附属医院系日治名称,故改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 1991年,新大楼(现称东址)整建完成,两院区间2004年兴建景福地下通道贯连。现今全院有员工五千余人,病床二千余张,每日门诊服务量逾六千人次。
  • 1998年3月,台大医学院旧馆(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人文博物馆)与台大医院旧馆(今台大医院西址)均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登录为直辖市定古蹟。
  • 2000年,奉行政院核定接收国军817医院,改名公馆院区。
  • 2004年4月,奉行政院核示卫生署署立云林医院改制为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原于虎尾筹设之云林分院则规划为云林分院虎尾院区
  • 2004年8月1日,国立台北护理学院附设医院改制为台大医院北护分院。
  • 2007年,奉行政院核定承接财团法人北海岸金山医院,院长由台大医院派任。
  • 2009年11月13日,台大医院公馆院区停止门诊服务,未来将改建为癌症医院。
  • 2011年7月1日,奉行政院核示行政院卫生署(今卫生福利部)署立新竹医院及竹东医院分别改制为台大医院新竹分院及竹东分院。

历任院长[1]

台北帝大时期

  1. 小田俊郎:1938年-1940年
  2. 上村亲一郎:1940年-1942年
  3. 高桥信吉:1942年-1944年
  4. 河石久二夫:1944年-1945年

国立台湾大学时期

  1. 杜聪明:1945年12 月-1947年1月
  2. 陈礼节:1947年1月-1948年7月
  3. 魏火曜:1948年7月-1953年11月
  4. 高天成:1953年11月-1964年8月
  5. 邱仕荣:1964年9月-1972年7月
  6. 魏炳炎:1972年8月-1978年7月
  7. 杨思标:1978年8月-1984年4月
  8. 林国信:1984年5月-1992年7月
  9. 戴东原:1992年8月-1998年7月
  10. 李源德:1998年8月-2004年7月
  11. 林芳郁:2004年8月-2008年5月
  12. 陈明丰:2008年5月-2013年7月
  13. 黄冠棠:2013年8月-现任

台大医院医疗成就[2]

1950年代以前

  • 1913年 横川定因发现横川氏吸虫而获奖。

1950年代

  • 1958年 钴六十治疗开始作业。

1960年代

  • 1963年 首批赴利比亚医疗队启程;施行台湾首次血液透析。
  • 1964年 开始使用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病人;首例开心手术由林天祐等人完成。
  • 1967年 开始使用人工洗肾机进行血液透析
  • 1968年 首例临时性心律调整器装置完成;首例活肾移植手术完成。
  • 1969年 首例永久性心律调整器装置完成;首例尸肾移植手术完成。

1970年代

  • 1971年 完成首例义肢装置。
  • 1973年 完成首例冠状动脉绕道手术
  • 1979年 澳底社区医疗保健实验中心成立,为本院与基层医疗合作之始;
  • 1979年 首批中沙医疗团服务人员启程前往沙特阿拉伯
  • 1979年 连体婴忠仁忠义分割成功。

1980年代

1990年代

  • 1992年 完成首例小儿肝脏移植手术。
  • 1994年 首例人工电子耳植入完成;
  • 1994年 施行全球首例胎儿腹水抽取术;
  • 1994年 国内首例连环式换心手术完成;
  • 1994年 早产儿胸腹连体婴儿分割完成,创体重最轻之世界纪录。
  • 1995年 国内首例植入式心脏整流去颤器(ICD)手术完成;
  • 1995年 国内首例胰脏移植成功;
  • 1995年 成立缓和医疗病房;
  • 1995年 协助越南完成首例骨髓移植
  • 1995年 完成国内首例肝肾并植、
  • 1995年 首例活体肝脏移植、
  • 1995年 首例右心室辅助器植入、
  • 1995年 首例双心室辅助器植入手术。
  • 1996年 国内首次由殖入人工心脏(双人室辅助器) 过渡到换心成功,创亚洲首例。
  • 1997年 完成国内首例年龄最小(1岁2个月)的心脏移植手术;
  • 1998年 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急冻心脏手术;亚洲首例二度换肺手术成功。
  • 1999年 完成国内首例迷走神经刺激术;
  • 1999年 亚洲首例微电极定位治疗巴金森手术。

2000年代

  • 2003年 发现台湾首例SARS个案并收治最多SARS病人;
  • 2003年 完成全球首例以异体迷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鼻咽癌
  • 2004年 完成世界体重最轻早产儿(432g)剖腹接肠手术;
  • 2004年 完成国内首例血型不相容活体肾脏移植手术;
  • 2004年 完成国内最轻(1300g)最小(35周)新生儿开心手术。
  • 2006年 国内首例“免切除脾脏之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完成。
  • 2007年 李伯皇教授率领肝脏移植团队,协助越南完成首例成人活体肝脏移植。
  • 2007年 完成国内首例,成功地利用双腔式心脏移植手术同时解决上腔静脉病变与严重心脏衰竭。
  • 2007年 与台大医学院药学系合作,首度于国内成功地制作F-18 FLT(fluorothymidine)恶性肿瘤正子扫描剂,并于台湾医用回旋加速器学会发表。此为国内在正子扫描药剂之制作上,首度由前驱物制作至放射标记皆在同一机构完成者。
  • 2008年 以叶克膜(ECMO)支持117天,成功拯救溺水呼吸衰竭病人,为全球使用ECMO最长案例。
  • 2008年 完成亚洲首例借由胚胎<dfn class="unicode-pua" style="border: 1px solid orange; background: yellow; font-style: normal; cursor: help;" title="此处原字符使用了Unicode私有区编码而无法识别,请协助查实修正。原字符为:,请注意在不同系统中的显示可能完全不同。该字符可能为:冲 。"></dfn>床前基因诊断技术,正确选择出非地中海型贫血又具同型人类白血球抗原(HLA)的胚胎,植入母体后成功怀孕,并顺利产下女婴。
  • 2008年 成功完成无心换心手术,病患在全心脏摘除下,以叶克膜在无心脏状态下维持生命长达16天后,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 2009年 1月14日针对无法以外科颅内手术或抗癫痫药物,也无法使用生酮饮食来辅助治疗之顽固型癫痫病童,植入儿童型迷走神经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术后病童癫痫的情况获得大幅改善,此为亚洲首例。

2010年代

成立宗旨

台大医院作为国家级教学医院,肩负著教学、研究、服务三大任务。

  • 教学方面:继续配合医学院的课程设计,培育医学人才,并培训各类专科医学人才。
  • 研究方面:整合研究资源,成立核心研究室,提供同仁最好的研究设备与研究环境。目前以癌症、免疫疾病、心脏血管疾病、器官移植医学、生医光电、与影像医学为研究焦点。
  • 服务方面:特别强调以病患安全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强化行政管理,并以人性化的关怀照顾为基础,针对各项服务设施及工作流程,进行检讨与重新设计,以提供高品质的精致医疗服务。

愿景

根据台大医院官方网站上的叙述,台大医院的愿景为:“成为亚洲第一的大学医院”。

地理

台大医院新院区(自新光摩天大楼俯瞰)
台大儿童医院

总院

医学院附设医院总院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分东、西两址,被中山南路所分隔。

  • 西址即沿用日治时期之原址,位于常德街1号,也是常德街唯一的门牌。主要负责门诊业务。同时,精神部,复健部,肿瘤医学部,以及牙科部的病房均设在西址。2003年SARS疫情发生之后,增设6E1负压隔离加护病房。西址建筑群除主建筑外,西南方为检验大楼,东北方为儿童医疗大楼。
  • 东址为中山南路7号,原址为医学院校地,建筑物与医学院大楼相连接。东址大楼于1991年9月开始使用,主要负责急诊,住院、手术与专门检查项目,除医院与医学院大楼外,还有基因体医学中心。

分院以及各院区

台大医院近年配合台湾大学发展,以及教育部政策,以接收方式,接收多家公立区域,地区医院作为分院。

  • 公馆院区:接收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基隆路155巷57号的“国军八一七医院”,成为公馆院区,2009年11月13日停止门诊服务。未来将改建为癌医中心医院
  • 云林分院斗六院区:2004年4月1日接收“行政院卫生署云林医院”成为云林分院。于虎尾院区启用后改为云林分院斗六院区。
  • 北护分院:2004年8月1日接收“国立台北护理学院附设医院”为台大医院北护分院。
  • 云林分院虎尾院区:于2007年9月19日启用,设置为癌症专科医院,以提升云嘉地区癌症治疗水准。
  • 儿童医院:2008年12月26日启用。
  • 金山分院:2010年10月25日接收“财团法人北海岸金山医院”成为金山分院。
  • 新竹分院:2011年7月1日接收“行政院卫生署新竹医院”成为新竹分院。
  • 竹东分院:2011年7月1日接收“行政院卫生署竹东医院”成为竹东分院。


云林分院沿革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
  • 1968年奉准兴建,1975年正式施工,1976年9月16日台湾省立云林医院正式成立。
  • 1999年7月1日精省改制为行政院卫生署云林医院
  • 2001年7月台大医院医疗团队进驻。
  • 2004年4月1日奉行政院核示,正式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云林分院,原于虎尾筹设之云林分院则规划为云林分院虎尾院区。
  • 2005年7月14日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云林分院虎尾院区动土,2007年9月启用。

北护分院沿革

  • 1949年5月4日创设台湾省立台北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附设妇幼卫生中心
  • 1953年更名为台湾省立台北高级护理助产职业学校附设妇幼卫生中心
  • 1963年因台湾省立台北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并入台湾省立护理专科学校,改为台湾省立护理专科学校附设妇幼卫生中心
  • 1981年更名为国立台北护理专科学校附设妇幼卫生中心
  • 1986年10月奉准更名为国立台北护理专科学校附设医疗卫生中心
  • 1989年7月经核定改为国立台北护理专科学校附设医院
  • 1994年更名为国立台北护理学院附设医院
  • 2004年8月1日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北护分院

金山分院沿革

  • 1993年台北县万里、金山、石门三芝四乡民众倡议兴建医院。后获台电敦睦及回馈地方承诺捐助。其后台电与台北县卫生局、万里、金山、石门、三芝乡公所、台大医院共同研商在万金石地区兴建核能医院,即为财团法人北海岸金山医院,于2005年10月开幕启用。
  • 2006年底董事会决议争取改制为公立医院,经行政院原则同意改制为台大医院金山分院,并于2008年4月由台大医院医疗团队进驻。
  • 2010年8月16日于台北县政府举行“财团法人北海岸金山医院改制为台大医院金山分院”签署仪式,在台北县长周锡玮见证下,由金山医院董事长许铭能及台大医院院长陈明丰签署改制协议书。10月1日完成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金山分院

新竹分院沿革

  •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即于当时的台北县新竹支厅管内设立医院,隶属于陆军局军医部。
  • 1897年改为新竹市新竹医院,并设立分院于苗栗。
  • 1920年改隶为新竹州新竹市新竹医院,并废止苗栗分院。
  • 1945年台湾光复,接收后隶属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民政立新竹医院,由于省府之改制而改隶于台湾省政府卫生处。
  • 1999年为配合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更名为行政院卫生署新竹医院
  • 2011年7月1日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新竹分院迄今。

组织架构

台大医院的组织,可分为行政部门与医疗部门。院长之下,设数位副院长,统筹各项业务。现任院长为陈明丰教授

行政部门

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资讯室、总务室、工务室、医疗事务室、病历室、医学工程部、企划管理室、安全卫生室、公共事务室

医疗部门

医疗科系

内科部、外科部、妇产部、小儿部、耳鼻喉部眼科部、神经部、精神部、皮肤部、泌尿部、骨科部、复健部、牙科部、麻醉部、病理部、影像医学部、核子医学部、检验医学部、家庭医学部、肿瘤医学部、创伤医学部、综合诊疗部、急诊医学部、基因医学部、综合内科部、综合外科部、环境及职业医学部、老年医学部

医疗相关部门

教学部、医学研究部、门诊部、护理部、药剂部、营养部、图书室、社会工作室、肝炎研究中心

景福门诊

1992年1月3日,台大在原有的一般门诊以外,另外开设了“景福门诊”以方便一些平日为民服务、公务繁忙的官员到该院门诊。这个门诊,除了台大校友以外,提供重要人士看病,以保障隐私并且节省看病时间。此门诊采预约制度,由指定医师看诊。至于是否符合看病的资格,必须由台大医院专案审查。一般皆为中央民意代表、各部会首长、副首长等才有资格入内。景福门诊在设立之初就饱受批评。2005年台大医院宣布,于2006年起开放景福门诊,景福门诊改采自费制度,一般民众均可预约看病。

15C病房

15C病房,又称特甲病房,是台大内部的病房区之一。15C病房区内均为单人病房,部分配备有独立的会客室,所以15C病收费较贵类似其他公私立医院亦设有类似头等病房,但因入住者常见达官显贵,常被媒体称为台大“贵族病房”而饱受抨击,加上部分媒体刻意探访病人隐私,而喧腾一时。

辅导暨整合医学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

台大医院自1956年即已开办全身健康检查服务,因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以及顾客需求的转变,台大医院于2003年6月对健检业务进行全面的改革,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依性别及年龄区分的标准健检、防癌健检、心血管健检、菁英健检(涵盖防癌健检与心血管健检),健检过程考量肠胃镜检的不适,提供顾客无痛麻醉的选择。

形体美容中心

血友病治疗中心

台大医院的血友病治疗中心,于1983年成立,是台湾第一个血友病治疗中心。目前位于旧大楼中央走廊,提供血友病病患之整合照护。在沈铭镜教授退休后,由内科蔡伟医师接任主任。2011年搬迁至儿童医学大楼一楼。

院内及周边设施

西址大厅

  • 大厅、一东一西、二东二西建筑已指定为三级古蹟,建筑优美,经常吸引观光客驻足拍照。
  • 邻接公园路及常德街交叉处有憧憬雕塑,基座原为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堀内次雄校长胸像基座,位于台大2号馆西侧仁爱与中山北路转角草地上。
  • 另牙医学院面对公园路亦为红砖建筑,原预计兴建为两翼对称建筑,但因故只兴建南侧病房。

东址大厅

  • 新大楼一楼的大厅,是重要的活动场地,医院经常利用大厅举办各项慈善活动以及艺术表演。
  • 伦理墙:台大医院在2005年6月20日110周年庆时,于东址大厅右侧墙面设置了一面“伦理墙”,墙上有台大医学院院长陈定信手书之医师誓词:“秉持优质临床技能、良好医病沟通与专业伦理实践,不因病患条件不同而有差别待遇,以医疗专业的态度表达对人类生命尊严的尊重。”,这是台湾第一个设立的伦理墙,引起了传媒的广泛报导。台大医院亦于云林分院设立了一样的伦理墙,以提振医伦纲纪。台大总院区的伦理墙已于2011年内部整修时拆除,改为卫教宣导海报。
  • 院史室:位于东址一楼大厅
  • 巨幅壁画:位于东址一楼大厅
  • 大型蜈蚣风筝:位于东址一楼大厅天花板台湾第一座医院公共艺术作品

景福通道

连接台大东西院址的地下道,与东址大楼地下四楼相接。由于地质因素,兴建时困难重重,因此在新大楼完工后数年,才正式启用。在东西两端皆有手扶梯,与电梯,方便行人使用。走道的北侧墙壁,悬挂刻有台大医院历史的木简。靠近旧址的一端,则陈设台大医院第一部震波碎石机,与古董的X光机。

美食街

东址与西址的地下一楼,委外经营,提供各种热食,以因应员工与访客的需要。

互联网上网区

台大医院全院皆可无线上网,访客自备电脑即可使用。此外,台大医院尚提供可上网之电脑设施,放置于每个病房之阳光室,以及东西址大厅,提供病友访客免费上网。

其他

  • 六楼空中花园
  • 中山南路地下道(又名台大医院地下道,从新院区大门连结至对面旧院区)

台北捷运台大医院站

评价

台大医院为历史悠久的医学中心,随着时代脉动而发展,因此也背负着相当多历史包袱。在社会急速变迁之中,过去合理的作为,在现今社会的共识下,则是必须改进的。因此,台大医院经常遭遇相当极端的评价。随着台湾医疗环境的逐步恶化,对于台大医院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指标性医疗事故

2008年手术房火警

  • 2008年12月17日,台大医院发生火警,起火点于台大医院东址院区的4楼开刀房,造成1间开刀房全毁、4间半毁。台大医院未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疏散,拖延近30分钟,事发当时有2位病患正在进行手术,中断手术后,1名手术中的食道癌病患不治,11名医护人员呛伤,疏散约800名的病患到到1楼大厅[3]。针对此一事件发生,台大医院院方痛定思痛,加强医院环境安全的要求,因此参与国际医院评鉴,藉以提升病患安全,同时,副院长王明钜也因为整修手术房有功,赢得经理人月刊评审为Super MVP最佳经理人。

2011年HIV性器官捐赠

  • 2011年8月27日,台大医院主动公布将爱滋病患者的器官移植至其他5名病患的医疗事故,台大医院于第一时间紧急通报卫生署,并向病患及家属致歉并说明原委,此次事件为一名控制良好的HIV带原者的母亲,在儿子意外死亡时,因为不知道儿子为HIV带原者,而将器官捐出。然而,因为内部工作流程以及人员训练不足等等因素,导致未能第一时间正确解读检验报告,使得五位病人接受了该捐赠者的器官。卫生署也要求台大医院于三日内提出报告。这是台湾首次发生器官移植可能导致病患感染爱滋病事件。卫生署也表示会对台大医院究责。[4][5]。最后器官移植小组负责人柯文哲医师担负政治责任辞职,经过六个月的追踪,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未检出HIV抗体。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连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