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养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dietetic care),根据中医学理论指导人们合理摄食,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养生方法。

中国古代已积累许多有关饮食调养的经验,据《中国医籍考》记载有专门著作40多种,但大多亡佚。现存较重要的著作有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托名李杲李东垣)著、李时珍补辑的《食物本草》等。此外,养生类书和其他类书中对饮食调养也多有涉及,如宋代苏轼的《东坡养生集》、元代汪汝懋的《山居四要》、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及一些本草类、医案类、医话类等。

原则

中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性质,因而根据人体状况取舍食物,是饮食调养的基本原则。如体胖者宜粗、宜蔬、宜少,忌精、忌厚;体弱者宜补、宜精。体偏寒者宜多进温热性食品而忌过食寒凉诸物;气血热实,易生疮者,宜食寒凉滑润食品而忌食辛热燥涩食物。儿童正当成长发育,食肥饮甘以助其生,但忌性质过烈、过于黏腻之物。妇女经期忌食大凉、大热、大腻之物,宜食平和之品。

从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来说,其总的原则是饮食以减其偏盛而助体内阴阳之平衡。地居温湿环境,宜食稍辛凉、辛燥之品,忌收敛、黏滞;地处高寒,宜食厚味温热,忌过用寒凉。春季宜选食助生发之气者;冬季宜食甘温补益忌过用寒凉;夏季宜清淡为主;秋季宜爽滑平和。

内容

饮食调养的主要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节、食疗饮食禁忌等。

中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等不同特点。这与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季节、颜色等不同也有关。如生于南方者性多温热,生于北方者性多寒凉,生于高岗、阳光充足者性多温热,生于低洼背阴处者性多阴寒。生于夏季者性多温,生于冬季者性多凉。黑色多能助肾,黄色多可补脾,红色常能养血,白色常能益肺等,但也不是绝对的,还与其本身特点有关。如食物的五味各有所入,甘多入脾、苦多入心等。花多升发而子多降下。依据以脏补脏的理论,动物的心能补人心,脑可补脑等。

饮食可以益人也可害人,饮食物之性味与人体所需相合则益人。如盛夏多汗而喜饮,绿豆能解暑毒。老人肾气衰、脑髓减,故应食补肾健脑之品。温病初愈津液被伤,应选甘凉或甘平而能滋养津液者为好。产妇气血大虚,亟待恢复,以进食补益气血者为佳等。(见食养)

饮食不仅果腹,还可疗疾去病。如山楂肉积,甲鱼、鳗鲡鱼可助治疗虚劳劳瘵蜂蜜可治便燥,茶叶可辟瘴气等。病人用药期间需注意与食物的相和相反,注意不因饮食而影响药效的发挥。如服用发散药时,应忌进食收敛性食物;服用清热泻火药时忌进食辛辣、油腻、火烤食品。此外,注意利用饮食以帮助发挥药力,如用桂枝汤治太阳表证,宜进食热稀粥以助药力。(见食疗)饮食调养应合理而有节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老幼强弱、妇女怀孕胎产,以及体质之偏盛偏衰,均有合理进食的问题。如老幼宜少吃多餐;妊娠初期恶阻明显,因挑食而所食不多,中后期饮食渐转正常,不能恣意过食,也不能刻意节食,要能保证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致因过食而致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