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道播散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血道播散

血道播散结核杆菌侵入血流后经血道播散。若进入血流的菌量较少而机体的免疫力很强,则往往不致引起明显病变。如有大量细菌侵入血流,机体免疫力较弱时,则可引起血源结核病。属于肺结核病类型之一。

目录

  1. 血道播散的原因
  2. 血道播散的诊断
  3. 血道播散的鉴别诊断
  4. 血道播散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5. 参看

血道播散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感染率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关因素考虑:

1.内源性复燃 老年人在青少年期感染了结核菌,由于当时机体抗病能力强,未引起发病,到老年期由于免疫力下降,使潜伏体力的结核菌繁殖生长而发病,多数由此发病。

2.病变迁延 老年人青壮年时期患结核病未能治疗,病变迁延到老年期。

3.复发 青壮年期患结核病,经治疗病变稳定,未被杀灭的结核菌处于暂时休眠状态,到老年期,由于随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更趋降低,或有些老年人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也使免疫功能降低,引起休眠状态下的结核菌重新繁殖生长,导致结核病的复发。

4.老年期抗病能力低下,反复多次结核菌侵入而发病。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学及发病机制

(1)Koch现象:用结核菌注入未受过感染的豚鼠,10~14天后出现注射局部肿结,并逐渐形成溃疡肺门淋巴肿大,终因结核菌周身播散而死亡。但对3~6周受染、结素反应转阳的豚鼠,注射同等量结核菌,2~3天后局部呈现激烈反应,迅速形成浅表溃疡,以后较快趋于愈合,无淋巴结肿大和周身播散,动物亦无死亡。此即所谓Koch现象。再感染后剧烈的局部病灶反应,表示机体的变态反应性,而病灶趋于局限,不出现播散,当属获得免疫力的证据。这种初感染和再感染不同反应的所谓Koch现象,一直被用来解释人的原发性结核和继发结核的不同机制。

(2)抗结核免疫力:要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当含结核菌的微小飞沫核进入肺泡后,最初入侵的结核菌如在巨噬细胞内得以繁殖生长,其抗原经由溶酶的处理或因巨噬细胞死亡而释出,呈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并增殖形成单克细胞系。当再次受抗原攻击时,淋巴细胞便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F)、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特别是干扰素-r(IF-r)、白细胞介素-1(IL-1,旧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β(TNF-α和TNF-β)以及过去所提及的移动抑制因子(MIF)、有丝分裂因子(MF)、淋巴细胞转移因子(LTF)等,从而导致单核细胞趋化、留驻局部、激活、分裂繁殖以及未致敏淋巴细胞直接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代谢增加,吞噬、消化、分泌和抗原处理力均明显增强,并产生大量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各种氧化和消化酶类以及其他杀菌素,赋予其有效杀灭结核杆菌的特殊免疫力,此种免疫力在淋巴细胞是特异性的,而对于作为效应细胞的巨噬细胞则是非特异性的,它一经激活,除结核菌外,对其他一些细胞内寄生物和某些肿瘤细胞亦具作用。获得的特异性抗结核免疫力使机体在感染结核菌后病变趋于局限。相反,倘若免疫力不足或入侵菌量大、毒力强,特别是伴随变态反应时,则导致临床发病和病变的扩散。

(3)迟发性变态反应是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对细菌及其主物的一种超常免疫反应,亦由T细胞介导,以巨噬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如局部聚集的抗原量较低时,迟发性变态反应可以有效预防外源性结核菌再感染和局部器官扑灭血源播散性结核菌,因为外源性结核菌的吸入和内源性血行播散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局部其结核菌量总是很有限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此变态反应对机体是有害的。由于迟发性变态反应的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引起细胞坏死和干酪化,造成组织损伤。一旦空洞形成,结核菌大量繁殖,导致播散。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资料表明肺结核患者确实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T3、T4降低,T8升高,T4/T8比值降低构成了肺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其机制认识尚不清楚。对结核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的研究认为IL-2水平下降,IL-2R表达降低。

2.病理

(1)基本病变:

渗出型病变:此型病变常是菌量多、变态反应强的反映,表现组织水肿,随之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可有少量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可以发现结核菌。其演变过程取决于免疫力和机体变态反应之间的相互平衡。反应导致病变坏死,继则液化;若免疫力强,病变以完全吸收或成为增生型病变。

②增生型病变:病灶内菌量少而致敏淋巴细胞数量多时,则形成结核的特征性病变结核结节。其中央是巨噬细胞衍生而来的郎汉巨细胞、胞体大,胞核多达5~50个,呈环形或马蹄形排列于胞核边缘,有时可集中于胞体两极或中央;周围由巨噬细胞转化来的类上皮细胞成层排列包绕,在它的外围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散在分布和覆盖。单个结节直径约0.1mm,可以互相融合形成融合型结节。结核肉芽是一种弥漫性增殖型病变,多见于空洞壁、窦道及其周围和干酪坏死灶周围,由类上皮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其中散布有郎汉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增生型病变中结核菌极少,巨噬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反映了免疫力占据主导地位。

干酪样坏死:为病变恶化的表现,先为组织混浊肿胀,继而细胞质脂肪变性细胞核碎裂、溶解,直到完全坏死。外观坏死组织呈黄色,似乳酪般半固体或固体密度。坏死区域周围逐渐为肉芽组织增生,最后成为纤维包裹的纤维干酪病灶。坏死病灶可以多年不变,其中结核菌很少。但是如果局部抗原浓度骤增,出现剧烈变态反应,干酪坏死灶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即形成空洞,其内壁含有大量代谢活跃、生长旺盛的细胞外结核菌,成为支气管播散的来源。

(2)病理演变:

①好转、痊愈:

A.消散吸收:在渗出型病变肺组织结构大体保持完整,血供丰富,当机体免疫力提高特别是经有效化疗,病变可以完全吸收而不遗痕迹。轻微干酪坏死或增生型病变也可以经治疗吸收、缩小,仅遗留细小的纤维瘢痕

B.纤维化:随着病灶炎性成分吸收,结节性病灶中的成纤维细胞嗜银纤维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化。类上皮细胞亦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间接参与纤维化过程。纤维化多数自病灶周围开始,偶尔亦出现于病灶中心。最终成为非特异性条索状或星状瘢痕。

C.钙化骨化:被局限化的干酪病灶逐渐脱水、干燥、钙质沉着于内,形成钙化灶。纤维化和钙化都是机体免疫力增强、病变静止和愈合的反映,但有时多种病变并存,部分纤维化或钙化,而另一部分仍然活动甚至进展。即使完全钙化的病灶并不一定完全达到生物学痊愈,其中静止的残留菌仍有重新活动的可能性。在儿童结核钙化灶可以进一步骨化。

D.空洞的转归:空洞内结核菌的消灭和病灶和吸收使空洞壁变薄并逐渐缩小,最后由于纤维组织的向心性收缩,空洞完全闭合,仅见星状瘢痕。在有效化疗作用下,有些空洞不能完全关闭,但结核的特异性病变均已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向洞壁内伸展,成为净化空洞,亦是空洞愈合的良好形式。有时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坏死物浓缩,空气吸收,周围逐渐为纤维组织包绕,形成纤维干酪性病灶或结核球,病灶缩小并相对稳定。但一旦支气管再通,空洞复现,病灶重新活动。

②恶化进展:

A.干酪样坏死和液化:已如前述。

B.扩散:包括局部蔓延,支气管、淋巴管和血行播散,以及淋巴结-支气管、淋巴-血行播散。多见于严重免疫抑制和结核性空洞久治不愈的患者。儿童原发肺结核经淋巴管向引流淋巴结扩散,肺门淋巴结可以破溃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引起支气管播散;肺门淋巴结可引流入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而引起淋巴-血行播散;干酪灶直接侵蚀邻近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血行播散。在成人支气管播散主要来源于干酪性坏死空洞;偶见血行播散主要来源于干酪性坏死空洞;偶见血行播散,往往由于其他部位,如泌尿生殖道或骨关节结核灶破溃侵及体静脉系统而引起。

C.重新活动:钙化或其他形式的非活动性病灶中潜伏的静止期结核菌,可以因为机体免疫力严重损害或肺部破坏病变(如化脓性炎症)而使其崩解破溃,引起病变复燃。但在坚持规则化疗用药和完成规定疗程者,这种情况已很少见。

③化疗对病理形态的影响:化疗对结核病病理学的一个突出影响是净化空洞的出现,为化疗前时代所未见。化疗后胸膜大疱形成,据认为亦可能是净化空洞的一种特殊形态。与未化疗病例相比,化疗病例结核性支气管炎显著减少。对于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化疗无疑促进渗出型病变吸收消散;增生型病变可有多种改变,类上皮细胞和郎汉巨细胞出现核浓缩、深解、胞质肿胀变性,最后变成不规则粗网状而破坏,病灶吸收,亦可以引起结节中细胞排列形式的改变,淋巴细胞转向结节中央,类上皮细胞位于周围,或者完全为淋巴细胞所取代,有的则转变为非特异性肉芽肿组织,进而纤维化和透明性变。干酪性病灶化疗后体积缩小,新鲜小片干酪性病灶可以形成非特异性纤维瘢痕而完全治愈。不同化疗药物对病理形态的影响不尽相同,异烟肼能促进干酪灶溶解和清除,易形成净化空洞;链霉素使类上皮细胞和巨细胞萎缩、变形以至消失,抑制纤维化形成。

血道播散的诊断

1.痰结核菌检查 为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方法。厚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阳性率高,假阳性少,为目前普遍推荐。痰抗酸杆菌阳性提供初步诊断。据估计痰涂阳性其结核菌最低浓度为10个/ml,50%~80%肺结核患者痰涂阳性。结核菌培养可以与其他抗酸杆菌得以鉴别,除非已经化疗者偶可出现涂片检查阳性培养检查阴性,在未治疗的肺结核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涂片检查。培养菌株进一步作药敏测定,可为治疗特别是复治提供重要参考。涂阳(涂片检查阳性)病例化疗7~10天内对实验室结核菌生长极少影响,而仅有极少量排菌的涂阴(涂片检查阴性)病例化疗迅速影响培养结果,故必须在化疗开始前留取标本。在无痰和不会咳痰的低年儿童清晨抽取胃液检查结核菌,必要时仍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在成人应用雾化导痰或经气穿刺吸引采样,亦是可供选择的采样方法。结核菌培养的最大缺点是生长缓慢,需要4~6周才见菌落,若连续作药敏检测则需3~4月久,而且还存在阳性率尚欠理想和难于标准化等问题。由于结核菌DNA合成所需酶的结构异常,长期来关于快速培养的研究均无突破。目前应用Bactec460TB系统解决了结核菌快速检测的难题。这采用含放射性14C棕榈酸为底物的7H12分枝杆菌培养基,当检测标本接种于该培养基后,若有分枝杆菌存在,则其代谢产物与底物作用生成14CO2后者送入电离室,并自动显示测定结果。加入NAP(P-nitro-acetylamino-β-hydroxypropiophenone)药物便可与非典型分枝杆菌相鉴别。此系统亦可进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多数应用表明,Bactec系统用于分枝杆菌的检测平均9天、结核菌鉴别5天、药敏试验6天即能完成,便检测时间显著缩短,与常规方法符合率极高。其缺点是设备及试剂昂贵,而且可能低估耐药性。老年人结核误诊率高,病变范围较广,易形成空洞,故痰查结核菌阳性率较高,可高达85.9%。

2.结素试验 结素是结核菌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结核蛋白,从液体培养基生长的人型结核菌滤液制备而成。旧结素(OT)抗原不纯,可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纯蛋白衍生物(PPD)优于OT,以硫酸作沉淀制成的PPD-S经WHO定为哺乳类国际标准结素,而WHO委托丹麦生产的定名为PPF-RT-32(加Tween80稳定剂)的结素为国际上所广泛采用。但是PPD抗原仍然比较复杂。结素试验常用皮内注射法。以0.1ml结素释液于左前臂内侧皮内注射,使局部成皮后,48~72h观察和记录结果。不同结素制剂0.1ml的相应效价和含量见表1。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一般均以5TU为标准剂量。结果判断以72h局部肿结直径大小为依据:≤4mm阴性(-),5~9mm弱阳性反应(+),10~19mm中度阳性反应(++),≥20mm或虽然不超过此直径但不水疱坏死,为强阳性反应(+++)。短期重复试验可引起复强效应,故临床应用直接采用标准剂量,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重复试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且≥70岁者更低仅10%左右。

Gyr8e4fd.jpg

3.血清学诊断 发展无创性新诊断技术一直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迫切需要。ELISA检测血清抗结核IgG抗体免疫学技术有不少研究,但体液免疫结核病的意义尚不清楚,结核菌抗原复杂,抗体种属特异性不易确定,仍有待制备出特异性抗原单克隆抗体,才能提高ELISA免疫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因诊断是检测结核菌DNA遗传基因,不同于传统的针对表现型的诊断技术。现有技术有各种核酸探针染色体核酸转印指纹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这些技术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快速、不依赖培养、便于检出低活力菌等特点。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距实用推广尚须克服不少障碍。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预期它将为结核病的诊断开辟新途径。

4.多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沉加快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还可偶见类白血病反应,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意义。

1.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手段。对了解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其演变和选择治疗具有参考意义,典型X线改变有诊断价值。原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征象为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病灶。肺内原发灶可见于肺野区后部位,但以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居多。早期呈渗出性絮状模糊阴影,干酪性变时则密度增深,但常伴明显的病灶周围炎,使边缘极为模糊,严重者可出现急性空洞。病变范围不定,大者占据数个肺段或整个肺叶。淋巴管炎为一条或数条自病灶伸向肺门的条索状阴影,边缘常较模糊。肿大淋巴结多见于同侧肺门或纵隔,偶尔波及对侧,其边缘或光整(“结节型”) 或模糊(“炎症型”),多数淋巴结肿大时呈分叶状或波浪状边缘。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散布于两肺野、分布较均匀、密度和大小相近的粟粒状阴影。这种微小结节透视检查通常不能发现,病程早期(3~4周前)摄片有时也难以分辨,常因此而延误诊断。必须摄取高质量胸片,或加摄侧位片使两肺细小粟粒互相重叠以便于病灶显示。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粟粒大小和密度不一,多趋于增生型,范围较局限,一般位于两上肺。继发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复杂多变,或支絮片状,或斑点(片)结节状,干酪性病变密度偏高而不均匀,常有透亮区或空洞形成。肺结核空洞又有“无壁”空洞(急性空洞)、厚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性空洞、慢性纤维空洞等不同形态。一般说肺结核空洞洞壁比较光整,液平少风或仅有浅液平。病期稍长则同时出现纤维化钙化灶。慢性继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X线征象是多形态病灶的混合存在,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具有诊断意义。但是X线诊断肺结核并非特异性,而且受读片者水平和经验,以及肺结核X线表现多变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病变位于非好发部位或分布不典型而又缺乏特征性形态时,定性诊断十分困难。

2.胸部CT 对于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行胸部CT检查,可以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组成。

血道播散的鉴别诊断

种植播散:种植性转移(implantation metastasis)指体腔内器官的肿瘤,当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肿瘤细胞即可脱落下来,随体腔内的液体像播种一样种植于其他体腔器官的表面,形成转移瘤

癌细胞逆行播散:是大肠癌肿瘤浸润及转移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大肠癌为结肠癌直肠癌的总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核杆菌血行播散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血行播散的结果。多见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生。在临床上分两个类型:①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②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小儿最多见者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年龄较大的儿童常表现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痰结核菌检查 为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方法。厚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阳性率高,假阳性少,为目前普遍推荐。痰抗酸杆菌阳性提供初步诊断。据估计痰涂阳性其结核菌最低浓度为10个/ml,50%~80%肺结核患者痰涂阳性。结核菌培养可以与其他抗酸杆菌得以鉴别,除非已经化疗者偶可出现涂片检查阳性培养检查阴性,在未治疗的肺结核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涂片检查。培养菌株进一步作药敏测定,可为治疗特别是复治提供重要参考。涂阳(涂片检查阳性)病例化疗7~10天内对实验室结核菌生长极少影响,而仅有极少量排菌的涂阴(涂片检查阴性)病例化疗迅速影响培养结果,故必须在化疗开始前留取标本。在无痰和不会咳痰的低年儿童清晨抽取胃液检查结核菌,必要时仍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在成人应用雾化导痰或经气穿刺吸引采样,亦是可供选择的采样方法。结核菌培养的最大缺点是生长缓慢,需要4~6周才见菌落,若连续作药敏检测则需3~4月久,而且还存在阳性率尚欠理想和难于标准化等问题。由于结核菌DNA合成所需酶的结构异常,长期来关于快速培养的研究均无突破。目前应用Bactec460TB系统解决了结核菌快速检测的难题。这采用含放射性14C棕榈酸为底物的7H12分枝杆菌培养基,当检测标本接种于该培养基后,若有分枝杆菌存在,则其代谢产物与底物作用生成14CO2后者送入电离室,并自动显示测定结果。加入NAP(P-nitro-acetylamino-β-hydroxypropiophenone)药物便可与非典型分枝杆菌相鉴别。此系统亦可进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多数应用表明,Bactec系统用于分枝杆菌的检测平均9天、结核菌鉴别5天、药敏试验6天即能完成,便检测时间显著缩短,与常规方法符合率极高。其缺点是设备及试剂昂贵,而且可能低估耐药性。老年人结核误诊率高,病变范围较广,易形成空洞,故痰查结核菌阳性率较高,可高达85.9%。

2.结素试验 结素是结核菌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结核蛋白,从液体培养基生长的人型结核菌滤液制备而成。旧结素(OT)抗原不纯,可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纯蛋白衍生物(PPD)优于OT,以硫酸作沉淀制成的PPD-S经WHO定为哺乳类国际标准结素,而WHO委托丹麦生产的定名为PPF-RT-32(加Tween80稳定剂)的结素为国际上所广泛采用。但是PPD抗原仍然比较复杂。结素试验常用皮内注射法。以0.1ml结素释液于左前臂内侧皮内注射,使局部成皮后,48~72h观察和记录结果。不同结素制剂0.1ml的相应效价和含量见表1。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一般均以5TU为标准剂量。结果判断以72h局部肿结直径大小为依据:≤4mm阴性(-),5~9mm弱阳性反应(+),10~19mm中度阳性反应(++),≥20mm或虽然不超过此直径但不水疱坏死,为强阳性反应(+++)。短期重复试验可引起复强效应,故临床应用直接采用标准剂量,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重复试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且≥70岁者更低仅10%左右。

Gyr8ea9t.jpg

3.血清学诊断 发展无创性新诊断技术一直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迫切需要。ELISA检测血清抗结核IgG抗体免疫学技术有不少研究,但体液免疫结核病的意义尚不清楚,结核菌抗原复杂,抗体种属特异性不易确定,仍有待制备出特异性抗原单克隆抗体,才能提高ELISA免疫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因诊断是检测结核菌DNA遗传基因,不同于传统的针对表现型的诊断技术。现有技术有各种核酸探针染色体核酸转印指纹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这些技术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快速、不依赖培养、便于检出低活力菌等特点。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距实用推广尚须克服不少障碍。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预期它将为结核病的诊断开辟新途径。

4.多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沉加快,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还可偶见类白血病反应,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意义。

1.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手段。对了解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其演变和选择治疗具有参考意义,典型X线改变有诊断价值。原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征象为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病灶。肺内原发灶可见于肺野区后部位,但以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居多。早期呈渗出性絮状模糊阴影,干酪性变时则密度增深,但常伴明显的病灶周围炎,使边缘极为模糊,严重者可出现急性空洞。病变范围不定,大者占据数个肺段或整个肺叶。淋巴管炎为一条或数条自病灶伸向肺门的条索状阴影,边缘常较模糊。肿大淋巴结多见于同侧肺门或纵隔,偶尔波及对侧,其边缘或光整(“结节型”) 或模糊(“炎症型”),多数淋巴结肿大时呈分叶状或波浪状边缘。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散布于两肺野、分布较均匀、密度和大小相近的粟粒状阴影。这种微小结节透视检查通常不能发现,病程早期(3~4周前)摄片有时也难以分辨,常因此而延误诊断。必须摄取高质量胸片,或加摄侧位片使两肺细小粟粒互相重叠以便于病灶显示。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粟粒大小和密度不一,多趋于增生型,范围较局限,一般位于两上肺。继发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复杂多变,或支絮片状,或斑点(片)结节状,干酪性病变密度偏高而不均匀,常有透亮区或空洞形成。肺结核空洞又有“无壁”空洞(急性空洞)、厚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性空洞、慢性纤维空洞等不同形态。一般说肺结核空洞洞壁比较光整,液平少风或仅有浅液平。病期稍长则同时出现纤维化钙化灶。慢性继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X线征象是多形态病灶的混合存在,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具有诊断意义。但是X线诊断肺结核并非特异性,而且受读片者水平和经验,以及肺结核X线表现多变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病变位于非好发部位或分布不典型而又缺乏特征性形态时,定性诊断十分困难。

2.胸部CT 对于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行胸部CT检查,可以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组成。

血道播散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一级预防

(1)建立防治系统:建立和健全各级结防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治、管、查的系统和全面管理,按本地区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制定防治规划,并开展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训治防业务技术人员,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实施。

(2)早期发现和彻底治疗已发现的病人:病例发现主要依靠因症就诊,从中及时发现和诊断出结核病人避免漏诊和误诊。必须做到“查出必治,治必彻底”。必须彻底治疗病人特别是传染性患者,大幅度降低传染源密度,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减少发病。

2.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和对其进行及时治疗,防止带菌和转慢。

(1)早期发现:加强卫生宣传,普及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使群众做好自我检查和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可疑者,立即到医院检查,这对患者本人和整个社会都是有的益,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2)早期治疗:肺结核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结核药的合理使用,以杀灭和抑制细菌,使病灶愈合;外科手术切除破坏性病变,防治病变播散或造成传染;对症治疗。

3.三级预防 本期预防建立在二级预防基础之上,及时的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肺结核的并发症为:①大面积双肺结核功能大面积受损,导致支气管扩张易继发肺部感染,二者均可导致功能进一步受损乃至呼吸衰竭。②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进一步影响其肺心功能。③大面积胸膜粘连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不当所致,可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乃至肺心病与呼吸衰竭。因此,在肺结核治愈防止复发是三级预防的关键,这便要求临床医师在治疗时严格按照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地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对待病人,并加强督导,使肺结核患者的病损程序减少到最低,防止复发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并发症多因诊治不及时或不适当所致,应尽可能使肺结核患者的病损程序减少,在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保存现有肺心功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代偿能力,使患者达到功能康复

对因肺结核而病残者,社会上加以爱护与指导,首先对继续排菌者进行适当隔离并督导用药,争取在强化治疗过程中控制痰菌。在此基础上,要向社会及家庭进行宣传,争取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加强患者功能锻炼与营养支持都是长期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家庭成员的大力参与支持。心理康复是肺结核患者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把肺结核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预期目的和当前治疗效果如实地向患者进行交代,以消除患者某些不必要的心理顾虑,要向其讲明适当的隔离措施的目的及时限,并讲明肺结核是一种可以基本控制的传染性疾病,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早康复都是有益的。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