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热源
中医宝典 > 致热源
致热源,顾名思义就是导致机体发热的源头物质。人生病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热,就是因为致热源的存在。致热源包括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两大类。下面分别做简要介绍。
目录 |
外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种类甚多,只要是指机体以外的致热源,包括:
-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比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 抗原抗体复合物;
- 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内生致热源产生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一系列机制引起机制。
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其至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温度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入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
参看
参考文献
-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陈文彬、潘祥林主编
-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朱豫川、郑海军、冯卫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