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癫痫综合征
疾病名称:腹型癫痫综合征
英文名称:Abdominal Apoplexy Syndrome;Moore综合征;内脏性癫痫;间脑癫痫;丘脑及下丘脑癫痫;植物神经性癫痫;癫痫变异型;痉挛等值症;癫痫等值症;非痉挛性癫痫等值综合征
药物疗法:苯妥英钠;酰胺咪嗪;苯巴比妥;扑痫酮;丙戊酸钠;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温胆汤;宁痫散;镇痫片;针刺
目录 |
基本概述
腹型癫痫综合征(Abdominal Apoplexy Syndrome)是指以发作性腹痛为特点的一种癫痫。1944年,首先由Moore报道本病,故又称Moore综合征。此外,还称之为内脏性癫痫、间脑癫痫、丘脑及下丘脑癫痫、植物神经性癫痫、癫痫变异型、痉挛等值症、癫痫等值症、非痉挛性癫痫等值综合征、腹部反射性癫痫、类蠕虫性癫痫、植物神经反射性癫痫、岛回癫痫等。由于部分癫痫患者可能仅有腹痛一症状,非常容易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所以在诊断时应充分询问病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见于儿童;(2)反复发作剧烈腹痛;(3)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 (4)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5)发作后疲乏或嗜睡;(6)相应的脑电图异常;(7)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8)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病因原理
病因尚未明了。有人认为可能因头部外伤、结节性硬化、肿瘤及注射白喉抗毒素后引起神经血管性水肿等原因所致;也有人认为部分患者与生产时缺氧、早产、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脑炎)等因素有关;Moore则认为这种发作性肠蠕动亢进与额叶(6区)、顶叶(5、3区)的皮质异常放电有关,并与间脑有关。另外, 家族中常有癫痫或头痛等病史。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儿童,其发病时间常可追溯至婴儿时期。成人则较罕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表现为突然发作性腹痛,部位多在脐周围及上腹部,少数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侧面,疼痛多较剧烈,如绞痛或刀割样,持续时间几分钟,也可持续几小时以上。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定向障碍,知觉障碍或精神模糊等,但无完全的意识丧失。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可有其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潮红、出汗、血压不稳,体温低或发热、眩晕,晕厥等。多数患者发作以后疲倦、嗜睡或深睡。醒来时感觉良好。发作常可在数日内多次发作。在腹痛发作间歇期,其他的阵发性症状,如阵发性头痛,以及各种行为障碍也较常见。还可有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如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一些患者早期有阵发性腹痛发作,以后发展为癫痫抽搐发作。
脑电图有异常改变者约占67%~80%。可在腹痛发作时出现,也可在间歇期出现。
辅助检查
异常包括有:阵发性快波或慢波,弥漫性快波或慢波,阵14及6周/秒正相棘波出现。脑电图表现有颞叶局灶性改变,为本病的典型表现。
诊断方法
1.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痛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3.腹痛发作时或发作前有癫痫发作者。
4.即往史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5.家族中常有癫痫或发作偏头痛患者。
6.脑电图异常,常有14及6周/秒正相棘波出现。
7.抗癫痫药物治疗对腹痛有良好的效果。
治疗措施
抗癫痫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钠、酰胺咪嗪、苯巴比妥、扑痫酮、丙戊酸钠等,其中首选药物为苯妥英钠。
中医中药治疗:肾阴亏损、肝风内扰者,治则平肝息风,常有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脾虚湿盛、痰浊蒙蔽者,治则为豁痰开窍,常用温胆汤、宁痫散或镇痫片。
针刺治疗:常选风池、风府、百会、上星、印堂、鸠尾、曲池、内关、合谷、太冲等穴。
参看
参考文献
- 腹型癫痫14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3月第9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