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包虫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又称脑棘球蚴病,是狗绦虫的蚴虫侵入颅内,形成包虫囊肿所致。  

目录

  1. 疾病别名
  2. 疾病分类
  3. 疾病描述
  4. 症状体征
  5. 疾病病因
  6. 诊断检查
  7. 治疗方案
  8. 用药安全

疾病别名

棘球蚴病  

疾病分类

神经外科  

疾病描述

本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在颅内有两种类型,即原发的棘球蚴和继发的包球蚴。  

症状体征

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脑神经损害与各种病灶性症状、癫痫颅内压增高症状等临床表现。  

疾病病因

在流行区与犬有密切接触史。  

诊断检查

1.病史及体征 注意曾否在流行区与犬有密切接触史,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脑神经损害与各种病灶性症状、癫痫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临床表现。

2.化验检查 血与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包虫囊液抗原皮内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血凝试验阳性。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包虫患者肝、肺、骨骼检查,均可发现钙化;DSA检查,其特殊表现为病变区无血管、围绕包虫囊的血管极度移位、变直、环绕成球形。CT与MRI扫描对脑包虫病具有高度特征性,表现为囊性球形病变,边界清楚,密度与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无病灶边缘水肿,无增强,可与脑脓肿、囊性脑瘤蛛网膜囊肿等鉴别。偶有实质性病变。  

治疗方案

完整摘除囊肿。做大骨瓣,小心切开硬脑膜和脑皮质,患者头放低,在囊肿四周与脑组织间用冲洗器注入生理盐水,囊肿即飘浮脱出。棘球蚴引起的实体性肿块(滤泡型),应完整切除。术中应小心不使囊肿破裂,以免囊液逸出、及头节子囊播散产生过敏性休克。囊壁较薄者,可先抽出部分囊液,注入等量4%~10%福马林液或1%碘液以杀死头节及子囊,然后以盐水冲洗吸净,摘除囊壁。  

用药安全

1、患者主要见于畜牧地区,在我国的西北、内蒙、西藏等地区均有散发,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以农村儿童多见。

2、注意饮食卫生,严格实施食品管理法,严禁带棘球蚴的内脏(如肝、肺等)上市。疫区的狗要经常定期驱虫以消灭病源,狗驱虫时一定要把犬拴住,以便收集排出的虫体与粪便,彻底销毁,以防散布病原体。

3、手术摘除时切忌不可弄破囊壁,以免造成过敏或引发新的囊体形成。术时一旦囊液污染伤口,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