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棘球蚴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脑棘球蚴病

脑棘球蚴病  

目录

  1. 疾病分类
  2. 疾病别名
  3. 疾病概述
  4. 疾病描述
  5. 症状体征
  6. 疾病病因
  7. 病理生理
  8. 诊断检查
  9. 治疗方案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疾病别名

脑包虫病  

疾病概述

脑棘球蚴病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在脑内所致,单发多见,极少多发,但原发囊破裂种植形成的子囊可为多发。

1.CT巨大脑内囊肿,囊壁钙化,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2.MRI单发脑内囊肿,长Tl、长T2信号,囊壁可轻度强化。  

疾病描述

棘球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因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全世界广大的畜牧地区,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目前已却深的棘球绦虫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及少节棘球绦虫,后两种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及南美洲。我国主要为细粒棘球绦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

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其中卵对温度耐受性好,适合于在牧区传播。

2、传播途径

主要是人与狗密切接触,虫卵污染手指经口感染,此外,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招致感染。

3、易感人群

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与牧民维多,少数民主较民族维多。大多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  

症状体征

临床常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症状,颇似脑肿瘤;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癫痫发作等,病情缓慢进展,随着脑内囊肿增大病情逐渐加重。  

疾病病因

感染细粒棘球绦虫。  

病理生理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狗科动物小肠内,人、羊、牛、马和猪等为中间宿主。狗粪排出虫卵污染饮水和蔬菜,人类误食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虫卵在人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后穿入门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囊肿。脑包虫囊肿常为单发,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也见于小脑脑室和颅底部。包虫多在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包虫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  

诊断检查

CT和MRI通常发现非增强的相当于脑脊液密度的单一类圆形囊肿。囊肿未破裂时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60%-90%的患者血清学实验阳性。囊肿破裂可导致过敏反应,通常不做脑穿刺活检。  

治疗方案

治疗应采取手术彻底摘除囊肿,但囊肿不宜穿破,否则引起过敏性休克头节移植复发。药物治疗用阿苯哒唑吡喹酮,可时囊肿缩小、组织过敏性反应和手术后继发性棘球蚴病,剂量400mg,2次/d,连用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