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肥疮

肥疮(favus),发生于头皮和头发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相当于西医头癣中的黄癣,极易传染,多见于农村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发生。其特点是头皮损害为小圆形硫磺色的厚痂,结痂松脆,有鼠臭,痂下有浅溃疡,数个结痂可融合成片,愈后留下萎缩疤痕,头发脱落。病程缓慢,到青春期可以减轻,但不能自愈,若不治疗,可终身不愈。治疗以杀虫解毒为原则。此病记载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以后诸家有所发挥。明代《外科启玄》中称为肥黏疮,对其病因、症状都有详细描述,说此病多生于小儿头上,有黄脓,多由理发、剃刀引起。

肥疮多因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污手摸头、枕头和理发工具不清洁等传染毒邪而成。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干后结痂,颜色蜡黄,形如黄豆,外观如碟状,边缘稍隆起,中央微凹陷,毛发从中央部贯穿,称为黄癣痂,是此病传染的根源。黄癣痂不易剥去,刮去后可见潮红的湿润面,此痂逐渐扩大、增多或相互融合,结成大片的黄色厚痂,往往散发类似鼠粪的臭味,是此病的重要特征。病变多从头顶部开始,逐渐向四周扩大,可侵犯整个头皮,但头皮四周约1厘米宽的区域不易累及,所以头发的一圈仍可健康存在。头发干燥,失去光泽,散在脱落,日久痊愈,留有萎缩性疤痕;其上残存少数毛发,虽不折断,但容易拔除。自觉瘙痒。病程很长,多由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人,甚至带病终身。少数糜烂化脓,伴有附近淋巴结肿胀疼痛;有的侵犯面、颈部,仅有丘疹和少数鳞屑;也可累及指(趾)甲,使甲板混浊、变形,甲板游离缘下可见到黄癣痂。

治疗宜杀虫清热解毒利湿。药用茵陈蒲公英蛇床子苦参白藓皮等。外治,搽一扫光雄黄膏,同时把病发连根拔去,每日洗头,两日剃发一次,剃刀应用沸水煮透消毒。预防: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传染来源;②不可使用患者的梳子、帽子、枕套等用具;③理发用具应每日分别用水煮沸15分钟;④患者应彻底治愈后,才能参加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