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iasis of liver  

目录

  1. 疾病分类
  2. 疾病别名
  3. 疾病概述
  4. 疾病描述
  5. 症状体征
  6. 疾病病因
  7. 病理生理
  8. 诊断检查
  9. 治疗方案
  10. 参看

疾病分类

肝胆外科  

疾病别名

肝包虫病  

疾病概述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

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疾病描述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本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蚴侵入人体肝内所致;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致。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牧区。  

症状体征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就诊年龄以20一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甚至当囊肿长大后也无明显症状或偶尔发现上腹部肿块始引起注意。发展至—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有脾肿大、腹水。在病程经过中,常有过敏反应史,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腹部检查时,往往可看到右肋缘略鼓出或上腹有局限性隆起。囊肿位于肝上部,可将肝向下推移;囊肿如在肝下绿.则可扪及与肝相连的肿块:呈半球形,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一般无压痛,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肝包虫病主要的并发症是囊肿破裂.其次是继发细菌感染。 包虫囊肿如因外伤或误行局部穿刺而破入腹腔,便突然发生腹部剧烈疼痛,腹部肿块骤然缩小或消失,伴有皮肤瘙痒、荨寐疹、胸闷、恶心、腹泻等过敏反应,甚至出现休克。溢入腹腔内的生发层头节子囊经数月后,又逐渐发育成多发性包虫囊肿。如果原来囊肿已合并细菌感染或与胆管相通,则穿破后引起严重的腹膜炎。 囊肿破入肝内胆管,产生与胆石症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程度较轻。由于破碎囊膜或子囊阻塞胆道、合并感染,可反复出现寒热黄疸和右上腹绞痛等症状。有时粪便内可找到染黄的囊膜和子囊。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由于胆管破人囊肿而引起。临床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但固有厚韧的外囊,故中毒症状一般较轻。囊肿也可以破人胸腔,但较少见。  

疾病病因

犬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犬缘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当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吞禽的虫卵在入的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  

病理生理

进入肝内的棘球蚴,先发育为小的空囊,即初期的包虫囊肿,其中不含头节;随着囊体逐渐增大,形成包虫囊肿,亦即内囊。内囊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多层的角皮层,有弹性,如粉皮样,呈白色半透明;内层为生发层,很薄,实际上是包虫的本体. 能产生很多头节和生发囊。生发囊脱落后,形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孙囊。头节绝大部分附着于囊壁或沉积在囊底形成“包虫囊沙”。在包虫囊肿生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的防卫反应,在其周围形成一层纤维性包膜,称为外囊;其厚度约为3-5mm左右,可发生钙化。 包虫囊肿多为单发性,约有1/4为多发性。囊肿生长缓慢,小者如葡萄大小,大者囊内容积可达20000ml。包虫囊液透明,呈弱碱性,含有大量头节和子囊,以及少量无机盐和蛋白质。少量囊液渗至囊壁外,为人体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破人体腔,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性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囊内生发层、子囊和头节除因营养不足可变质死亡外,也可由于囊壁发生破隙.胆液内侵或合并感染后而失去生机,使囊液和生发层变成黄色胶样体,甚至发生钙化。囊肿亦可继发细菌感染。  

诊断检查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病人居住地区, 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注意上述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90%~95%。

2.补体结合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70%一90%,此法的诊断价值虽较小,但对判断疗效有帮助。如手术一年后补体结合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有包虫囊肿存留。

3.间接血凝法试验 特异性较高,阳性率可达80%。

4.X线检查 有时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钙化囊壁影。

5.B型超声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 需要指出,疑有包虫囊肿的可能时,严禁作诊断性穿刺,以免囊液外漏。 肝包虫囊肿一旦诊断确定后,应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包虫囊肿存在,特别要注意肺部有无病病变。肝包虫囊肿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水等鉴别。并发感染后,常被误诊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肝内胆管,应与胆道结石病鉴别。  

治疗方案

根据囊肿有无继发细菌感染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为了预防万一在手术 时囊肿破裂,囊液溢入腹腔引起过敏性休克,可在术前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lOOmg,

1.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 临床上最常用,适用于无继发感染者。显露包虫囊肿后,用厚纱布垫严密保护切口与周围器官,以免囊内容物污染腹腔。用粗针穿刺并尽量吸除内容物后.在无胆瘘的情况下,向囊内注入适量30%氯化钠溶液,等待5分钟以杀死头节,如此反复2~3次,再用吸引器将囊内容物吸尽,使内囊塌陷,易与外囊分离。 如囊内容物过于粘稠或有大量子囊,可用匙掏尽。然后切开外囊壁,摘除内囊,并用浸有30%氯化钠溶液或10%甲醛溶液纱布擦抹外囊壁,以破坏可能残留下来的生发层、子囊和头节,再以等渗盐水冲洗干净。最后将外囊壁内翻缝合。如囊残腔较大,不易塌陷,可用带蒂大网膜填塞。 如发现有胆瘘,应予缝合,并在缝合外囊壁残腔的同时,在腔内置多孔或双套管引流;胆瘘痿口大或术前有黄疸者,则除残腔置引流管外,并需作胆总管切开引流术

2.包虫囊肿合并感染后,子囊和头节均死亡,可切开外囊壁,清除所有内容物,摘除内囊后用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术后配合抗生素治疗。感染严重,残腔大,引流量多,外囊壁增厚而不能塌陷以消灭残腔时,可在彻底清除内囊及内容物后,行外囊与空肠 作侧侧Y形吻合建立内引流。 在下列情况下:手术后囊腔长期不闭合或残留胆瘘;多个囊肿局限于肝的一叶或巨大囊肿已将该叶肝组织严重破坏;局限于肝左外叶、囊壁坚厚或钙化而不易塌陷的较大囊肿或囊肿继发感染形成慢性厚壁肝脓肿等,可考虑作肝部分切除术肝叶切除术。 当发生包虫囊肿破入腹腔时,应尽量吸除腹腔内的囊液和囊内容物,并放置橡胶管引流盆腔数日。对囊肿破人胆管内伴有胆道梗阻的病人,应切开胆总管,清除包虫囊内容物,并作胆总管引流。手术中应同时探查肝,找寻包虫囊肿。 对不能外科手术治疗或经多次手术后复发不能根治者,可用阿苯达唑甲苯眯唑治疗。也可在手术前应用,以防止播散和复发。 另一种少见的、由泡状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球蚴病,肝明显肿大,表面呈葡萄状凹凸不平,极难与肝癌相鉴别,应予注意。病变局限者,可考虑行肝切除术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