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仓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黑线仓鼠
Bk862.jpg

  

目录

  1. 黑线仓鼠的概述
  2. 黑线仓鼠的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 特性
    2. 生理特点
  3.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
    2. 栖息地及洞穴结构
    3. 生活习性
  4. 发生为害规律
    1. 繁殖
    2. 发生为害特点
  5. 防治技术
    1. 药剂筛选
    2. 饵料筛选
    3. 毒饵配制方法
    4. 投药方法
    5. 投药时间
  6. 黑线仓鼠的生物医学研究应用

黑线仓鼠的概述

中 文 名: 黑线仓鼠(花背仓鼠

俗名别名: 花背仓鼠、背纹仓鼠、搬仓、腮鼠、中华仓鼠、中国地鼠、中国大颊鼠

英 文 名: Chinese Hamster、Striped Hamster

拉丁学名 Cricetulus barabensis、Cricetulus griseus

繁殖方式: 胎生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俗称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仓鼠科,仓鼠亚科,仓鼠属的一种动物。黑线仓鼠是我国黄河以北一些省份的优势鼠种,蒙古、苏联、东欧及中亚细亚也有分布。多见于草原、半荒漠、耕地、山坡及河谷的林缘和灌木丛。是危害农业、传播疾病的有害动物。  

黑线仓鼠的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特性

黑线仓鼠比金黄地鼠小,一般在28~40克,大的可达55克,体长90毫米,尾长13毫米左右。口腔左右两侧有颊囊,眼大呈黑色。雄鼠睾丸很大,长13毫米左右,位于尾根部明显突出,阴茎至阴囊距离25~30毫米。多数雌鼠有4对乳头。黑线仓鼠染色体大,数量少(2n=22),且易于相互鉴别,在小型哺乳动物中是难有可贵的。黑色仓鼠无胆囊,输胆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

黑线仓鼠昼伏夜行,善于筑巢,行动不敏捷,运动时腹部着地,当受到外界刺激而兴奋时发出激烈的叫声。雌鼠力气比雄鼠大,而且好斗,常主动攻击和追逐雄鼠,除了发情期以外,雌鼠不让雄鼠接近。背部被毛呈灰褐色,背部有一条黑线,腹部呈白色。  

生理特点

黑线仓鼠无冬眠现象。它们的繁殖受季节影响,每年~4月份开始繁殖,年产3~5胎,每胎产仔4~8只,最多可达10只。一般在8周龄时性成熟,最适应繁殖年龄是12周龄。发情周期是3~7天(平均4.5天)。发情周期可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休期。发情前期持续半天左右,阴门粘膜呈粉红色或红色,湿润而松弛,易拔开,此期雌、雄鼠愿意接近,雌鼠往往围绕着雄鼠转。发情期阴门进一步充血,呈暗红色,阴蒂呈深红色或紫红色,此期雌鼠活动频率,常常翘尾,很容易交配。雌鼠发情期一般出现在黄昏,如果人工控制光照,变黑暗后2~3小时即可发情。发情后期雌鼠的阴门和阴蒂充血、肿胀很快消失,雌鼠不再翘尾,雌、雄经常发生咬架。间休期阴道口略微开口或封闭,阴门变枯燥、苍白,此期雌鼠变得很凶。黄昏至晚10时进行交配受孕率高。

黑线仓鼠的妊娠期为20~21天,平均20天14小。哺乳期21天。产仔雌雄比例为47.4:52.6。初生仔鼠重1.5~2.5克,成年鼠达30~40克,初生仔数无毛、闭眼,3~4日龄长被毛。7日龄全身蒙上被毛,10~14日龄睁眼、有听觉。1月龄雄鼠睾丸从腹腔降至阴囊。黑线仓鼠寿命为2~2.5年。

黑线仓鼠俗称花背仓鼠、纹背仓鼠、小腮鼠等,为啮齿目仓鼠科仓鼠属的一种害鼠,是该区农田害鼠的优势种,占农田鼠总量的54.2%。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黑线仓鼠体长一般在80~110mm,尾短,约为体长的1/4,尾两色;耳圆且短,端部有白缘;吻钝,口腔内有发达的颊囊;由头、体背至尾背及颊部、体侧和四肢背面的毛色均为黄褐色或灰褐色;背中央有1条黑色或暗褐色的纵纹。  

栖息地及洞穴结构

黑线仓鼠主要栖息在野外,一般不迁入农家,多活动于耕地内和路旁、荒滩地等处,其洞穴多建在高出水面的田埂、沟沿和垅背上。临时洞穴结构简单,只有1个洞口,1个巢室,无仓库和厕所,洞道较短;长居洞结构复杂,有2~5个洞口,洞道多,内有1~2个盘状巢室,巢室一般在洞道分支的下段中间处,距贮粮室和厕所较近,巢室内有作物叶子、鸡毛、羽毛等,洞内有3~4处粮仓,1~2处厕所。洞道长短、巢室大小及距地面的垂直深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一般冬季较深,其它季节较浅。  

生活习性

该鼠住、食、便处从不混用,具有按食物种类分藏的习性,一般一个洞穴内只有1只成体鼠,幼鼠和亚成体鼠与母鼠分居,在距母巢35~100m处建筑洞穴。母鼠与幼鼠在同一领域内呈圆形分布,在其领域内几乎没有其它鼠类建筑洞穴,但允许在其范围内绕行活动。雌雄比1∶3.7。黑线仓鼠可在距离洞穴80~200m的范围内活动,但以80~150m范围内活动最频繁,雨后较晴天活动频繁,冬季活动范围小,主要依靠存粮为生。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期,不冬眠。该鼠食性杂,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作物的种子为主要食料,占食料的60%以上,杂草籽次之,占20%,还取食少量昆虫和植物茎、叶、根等。  

发生为害规律

繁殖

黑线仓鼠繁殖力极强,3~4月和8~9月为两个繁殖高峰期,冬季不繁殖,年繁殖3~5胎,每胎平均4~9只幼仔,但以6只居多。  

发生为害特点

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隐藏于洞穴内,黎明前、黄昏后活动频繁,一般以19:00~21:00为害严重。春季刨食播下的小麦、玉米、豌豆等种子,继而啃食幼苗,特别喜欢吃豆类幼苗;作物灌浆期啃食穗果,并有跳跃转移为害的特点,啃食水果及瓜类时专挑成熟、甜度大的为害,秋季夜间往洞中盗运成熟的粮食及油料,贮备冬季食料。根据跟踪调查,由于黑线仓鼠为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12.6%~16.5%,豆类减产9.6%~15.6%,果园减产9.0%。  

防治技术

搞好鼠情监测是防治该鼠的关键环节,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是防治的有效措施。坚持综合防治的方针,要保护天敌。对害鼠密度较高的地方,先采取化学灭鼠压低鼠口密度,再采取人工器械、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控制。  

药剂筛选

对几种灭鼠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大田连放3日溴敌隆毒铒的消耗率为100%,农田灭鼠率100%;氯敌鼠毒饵消耗率86%,灭鼠率92%。溴敌隆经多次补充饵料,该鼠仍然特别喜食,不拒食,对其它鼠类诱杀效果也非常理想,且无二次中毒现象发生。  

饵料筛选

最好的饵料是大米,据田间多点测定,大米饵料比小麦、玉米渣饵料的消耗率高20%以上。  

毒饵配制方法

0.05%溴敌隆原液与大米的比例为1∶100,先将原液加水30kg稀释后加2%白糖,再与大米拌匀,摊开阴干即可使用。  

投药方法

既可将毒饵一次性投放到田间,也可按洞投放。在农田内以棋盘布点法投放,毒饵用量为3000g/hm2,放600点/hm2,每隔10m设一点,每点g。毒饵宜用竹筒、罐头瓶等物盛装后放入田间,并经常补充。  

投药时间

农田灭鼠以春秋两季为佳(4~5月和9月上旬),应集中人力物力,统一时间,统一配制毒饵,统一大面积连片投药,以取得显著防效。  

黑线仓鼠的生物医学研究应用

我国学者谢恩增1919年首次将黑线仓鼠引入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用于肺炎球菌的检定。40年代被美国引进。目前,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被广泛应用,并已培育了几个近交系。在我国培育出白化突变种群,正对其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现在国外已报导有4个培育成的近交系:

1.A/Gy系F42。特点为针毛异常(Brittle-Bristle),伴性(♀)自家免疫性疾病品系。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间质细胞淋巴瘤肝癌移植

2.8Aa/Gy系F27。其特点同上,亦可用于子宫腺、子宫癌和肝癌的移植。

3.B/Gy系F39。特点为遗传性的糖尿病品系,亦用于子宫腺癌和子宫癌的移植。

4.C/Gy系F17。癫痫品系,亦用于骨瘤移植。

黑线仓鼠是研究黑热病血清学的良好实验动物,它对许多致病细菌病毒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例如黑线仓鼠对白喉病比豚鼠更为易感,对结核菌感染效果也远远超过小鼠,其症状和致病比豚鼠不仅早而且明显。黑色仓鼠对B型和St型日本脑炎病毒不敏感,但对RSsF和WE型病毒易感性都很高。

黑线仓鼠的染色体大,数量少,且易于相互鉴别。尤是Y染色体在形态上是独特的,极易识别。因而研究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复制机制的极好材料。当前还更多地应用于组织培养的研究,在对各种组织细胞的体外培育中,不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体二倍体水平的细胞株,尚在抗药性、抗病毒性、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的选择中,建立了许多突变型细胞株。

黑线仓鼠有一对容易牵引翻脱的颊囊,能直接观察肿瘤组织移植后的生长情况,是进行肿瘤移植研究的良好部位。黑色仓鼠的睾丸很大,约占体重的3.84%(而同龄金黄地鼠仅占体重的1.48%),是传染病学研究的良好的接种器官。

总之,目前黑线仓鼠已为细胞遗传学辐射遗传学、实验肿瘤和分子生物学等许多领域所广泛使用。它的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也成为进化遗传方面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