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膈间烧灼嘈杂感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也称作懊侬,语出《伤寒论》。汪必昌《医阶辨证》称:“懊侬之状,心下热如火灼不宁,得吐则止”。这是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的症状。因病位在胸膈心窝部位,故又称为“心中懊侬”。
目录 |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的原因
病因多由于表证发汗不得法,或因误用泻下,致外邪入里,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的诊断
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可见于急性热病或胃肠炎的病程中。若心中烦乱而有痞闷之感的,称为“心悗”(悗,烦闷之意)。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的鉴别诊断
常见几种灼烧性症状。
嘈杂:指自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侬,莫可名状的一种症状。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
烦热:凡发热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均称“烦热”。多由于里热过盛,气阴受伤所致。
心口灼热痛:所有热汤及辛辣食物就像火燄一样,在肋肌下方燃烧着,这种胸口有熊熊大火燃烧的感觉,就是所谓胃食道反流,俗称心(胸)口灼热。这种胃酸返流到食道,产生的烧灼与疼痛的感觉,可能扩及胸腔中央、喉咙、甚至脸部。
热感觉。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胃部灼热感。
烧灼性疼痛可见于灼性神经痛。灼性神经痛系指在明确的神经损伤后,与损伤神经支配范围相一致的区域内出现的以剧烈灼样疼痛主要症状,表现为痛觉异常(异痛症)、痛觉过敏、交感神经机能障碍、血流障碍、出汗异常、骨、肌肉萎缩,有时表现出水肿性改变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
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可见于急性热病或胃肠炎的病程中。若心中烦乱而有痞闷之感的,称为“心悗”(悗,烦闷之意)。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栀子豉汤的栀子,性味苦寒,体轻上浮,既可清宣胸膈郁热,又可导火热下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二药配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以治虚烦懊侬之良方。若兼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和中;若兼呕者,加生姜,既可降逆和胃止呕,又可协栀子、豆豉以散火郁。
本方煎服事宜:①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②方后注有“得吐者,止后服”一句。关于本方服后是否出现吐象,即本方是否为吐剂。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如成无己、柯韵伯等认为是吐剂;陈修园、张隐庵等认为不是吐剂。此外,还有的医家认为服后汗出,理由是本为清宣之剂,有解表作用。笔者认为本方非为吐剂,即使服后有出现呕吐的,亦多因病邪郁结,服栀子豉汤后,宣散开郁,因 势发越,往往引起呕吐,可视为郁热外出之象。临床实践,可见服栀子豉汤有吐者,亦有不吐者;有汗出者,亦有不汗出者,所以不可偏执一面,而不及其余。
值得提出的是,仲景开火郁,用栀子,不用黄连;治少气用甘草,不用党参、黄芪;治呕用生姜,不用半夏,这种用药独具特色,当细细体会。《伤寒论》用栀子者,一为本方,一为茵陈蒿汤,用以清热除湿。本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可治在血分,故用栀子而不用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
胃灼热是指由于括约肌无法紧闭,导致食物和胃酸逆流回食道或口中,所产生的灼